高中地理第三章自然环境地理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章末综合测评湘教版必修73(1)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4/26 18:53:5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精心制作仅供参考 鼎尚出品

第三章 自然环境地理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章末综合测评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陕西某矿区,工人们发现在矿灯照耀下,夹在页岩地层中的煤层乌黑发亮,仔细辨认,还能看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据此完成1~2题。

1.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和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可能是( )

【导学号:00040118】

A.古生代、三叶虫 B.中生代、恐龙 C.新生代第三纪、哺乳类 D.新生代第四纪、鱼类

2.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 ) A.湿热的草原地区 C.湿热的森林地区

B.温暖广阔的浅海 D.干旱的陆地环境

【解析】 第1题,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繁盛时期是在中生代,恐龙是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第2题,湿热的森林环境应是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

【答案】 1.B 2.C

读人类发展和生产活动与环境质量联系图,回答3~4题。

3.图中数码的含义不正确的是( ) A.①为生产规模过大 B.②为滥采滥用自然资源 C.③为生产活动遵循自然规律 D.④为破坏生态环境

4.该图反映的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停止或减缓人类的发展,使环境恢复原始面貌

鼎尚出品

精心制作仅供参考 鼎尚出品

B.必须促进人与环境的协调统一 C.环境向恶性发展 D.人类与环境具有对立性

【解析】 第3题,由图可知,人口过多会导致生产规模过大,从而滥采滥用自然资源;人口素质过低,会违背自然规律,通过破坏环境来获取资源,从而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第4题,该图说明人与环境具有对立性,如果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会使环境向恶性循环方向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促进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但通过停止人类的发展来恢复环境的原始面貌不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要求。

【答案】 3.C 4.A

读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示意图,回答5~6题。

5.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正确的是( ) A.①动物 ②绿色植物 ③O2 ④CO2 B.①动物 ②绿色植物 ③CO2 ④O2 C.①绿色植物 ②动物 ③CO2 ④N2 D.①绿色植物 ②动物 ③O2 ④CO2 6.此图可以说明( )

①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②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 ③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④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整体”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第5题,大气中的CO2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化合物。生物有机物在适宜的地质条件下积累而形成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它们被采掘、利用、燃烧生成CO2、CO等,又释放到大气中。同时,生物的呼吸作用也是地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吸收O2、放出CO2;植物吸收CO2,放出O2。第6题,②③④都是关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正确表述。

【答案】 5.A 6.D

读世界某局部区域示意图,完成7~8题。

鼎尚出品

精心制作仅供参考 鼎尚出品

7.图中甲、乙、丙三处植被分布正确的是( )

8.图中乙、丙处植被的分布主要是( )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解析】 第7题,根据经纬度可以看出该地应是南美洲南部地区,图中山脉为安第斯山脉,其西侧为迎风坡,降水丰富,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而东侧是背风坡,降水少,形成温带荒漠景观,故B项正确。第8题,图中乙、丙处植被的分布主要是因其位于山脉的背风坡,由于高大地形对西风气流的阻挡所致,属于地方性分异规律。

【答案】 7.B 8.D

9.(2016·梅州期中检测)从中国的东北经内蒙古到新疆依次出现了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这种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带的( )

【导学号:00040119】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解析】 从中国的东北经内蒙古到新疆依次出现了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该种规律的产生是由于降水量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少,从而出现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即干湿度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 B

读气温、降水量、蒸发量、植物生长量四要素随纬度分布变化示意图,回答10~11题。

鼎尚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