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9/29 10:24:1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武汉市XXX工程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一、前言

㈠ 工程概况

本工程由武汉市XXX兴建,我院中标承担该工程勘察任务。我院为配合该项目设计工作的需要,对拟建场地进行岩土工程勘察,目的是了解拟建场地范围内地层分布、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地质构造、地下水埋藏条件等基本情况,为基础设计施工提供依据。

本次勘察为详细勘察,场区内由设计单位布置勘察钻孔16个(钻孔编号为1~16),钻孔深度为35~45m。钻孔位置及孔口标高等详见“钻孔位置平面图”。

㈡ 勘察目的及技术要求

1、查明场区内的地形地貌和地基土层分布、成因、类别、时代及岩土物理力学性质;调查场区内是否存在影响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现象,对场地及地基进行评价,对场地建设适宜性作出评价。

2、查明勘察场地内地下水埋藏条件及其腐蚀性。

3、对地面以下20m深度范围内的饱和砂土和粉土的地震液化问题作出评价,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

4、提供各土层的地基承载力及桩基参数,对拟建建筑物的地基基础方案提出建议。

㈢ 工程勘察分级

1、根据工程的规模和特征,以及由于岩土工程问题造成工程破坏或影响正常使用的后果,本工程重要性等级确定为二级工程。

2、本项目为新建综合楼工程,勘察场地处于下更新统武汉组侵蚀剥蚀台地地段,经人工填土平整,现地形平坦,地质环境条件中等复杂,场地等级属中等复杂场地。

3、本场地岩土种类较多,不均匀,岩性变化较大,为中等复杂地基。 综合以上条件,本项目岩土工程勘察等级确定为乙级。

㈣ 勘察工作时间及完成工作量

外业钻探工作于2011年3月6日开始,至2011年3月14日结束。室内土工试验

1

以及资料整理工作随外业钻探施工一起进行。本次勘察共完成实际工作量详见表1及“勘探点一览表”。

表 1 完成实际工作量一览表

工作项目 工作内容 工作量 钻孔16个 总进尺 616.45(m) 外业施工 标贯测试(16孔) 201 (次) 室内试验 水样 2 土样 55(组) ㈤ 采用规范标准及坐标、高程

1. 采用规范标准

⑴《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年版); ⑵《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15—31—2003); 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⑷《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⑸《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2. 采用坐标、高程

“勘探点位置平面图”是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规划平面图编制的,勘察报告中采用的高程及坐标与地形图上的高程及坐标一致,坐标系为1954年北京坐标系,高程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基准。本次勘察钻孔定位是根据“钻孔位置平面图”上的钻孔坐标用全站仪在现场测定,同时测出各钻孔的孔口标高。

勘察报告及图件中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为未经杆长修正的击数。

二、工程地质条件

㈠ 气象条件

工程场地位于武汉市东北部,据武汉气象台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23.1℃,最高38.5℃,最低-2.1℃;多年平均降雨量1575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2~84%。

㈡ 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处于下更新统武汉组侵蚀剥蚀台地地段,经人工填土平整,现地形基本平

2

坦。钻孔的孔口地面标高在16.87~17.81m。

㈢ 地质构造

根据收集到的区域地质资料,区内第四纪地层发育,厚度达数百米,整体区域稳定性较好。

据现场地质调查结果,勘察场区上部分布土层为填土(Q4ml)等,下部主要为下更新统武汉组地层,地表未发现构造形迹出露。

㈣ 地层岩性特征

本次钻探控制最大深度为45.40m。场区上部为填土,下部为下更新统武汉组的地层(Q1mc)。按成因类型及岩土工程特性可划分为11个主要单元层,2个亚单元层。各土层岩性特征详见“钻孔柱状图”和“地层岩性特征一览表”(表2);土层分布规律及变化情况等参见“钻孔柱状图”和“工程地质剖面图”(1—1’~7—7’)。

表 2 地层岩性特征一览表 年代 层号 土层 名称 层厚 (m) 0.50~2.80 0.60~2.30 1.60~3.70 层顶 深度(m) 岩性特征及分布特点 Q4 ml① 填土 ② Q1mc 粉质粘土 全场均有分布。褐色、灰褐色,湿,松0.00 散,填以粉土、粉质粘土为主,局部含少量建筑垃圾。 0.50场内大部分地段均有分布,只有10号孔~缺失。黄色、浅灰色,湿,可塑;含较多中2.80 细砂,粘性一般,局部呈粉土状。 2.00全场均有分布。浅黄色、灰白色,褐黄~色,饱和,稍密-中密,局部含少量粘粒,级4.30 配一般,局部地段底部夹薄层铁质胶结物。 ③ 粗砂

续表 2 年代 层号 土层 名称 层厚 (m) 1.00~5.20 层顶 深度(m) 岩性特征及分布特点 Q1 mc④ 粘土 4.50全场均有分布,厚度变化大。浅灰色、~浅黄色、混少量紫红色,湿,可塑;粘性好,6.30 局部夹多层薄层中细砂。 3

⑤ 中砂 1.50~2.80 7.30分布于3~4及6号孔地段。黄色、灰白~色,饱和,稍密~中密,局部夹多层薄层粘7.80 土,局部地段底部夹薄层铁质胶结物。 6.00全场均有分布,厚度变化大。灰色,湿,~可塑;间夹薄层粉砂,具有水平层理,粘性11.00 好。 10.00分布于1、12、15~16号孔地段。褐黄~色、灰褐色,饱和,中密;砂质纯,级配较12.50 好,局部夹薄层粘土。 12.50全场均有分布,厚度大。灰白色,局部~混少量紫红色,稍湿,硬塑;含少量粉砂,14.80 土质均匀。 仅分布于12号孔地段。灰白色,饱和,密实;含少量粘性,稍具粘性。 ⑥ 2.90~粉质粘土 7.00 ⑦ 中砂 0.80~2.50 ⑧ 8.50~粉质粘土 13.70 ⑧1 粗砂 1.40 22.20 ⑨ 粗砂 0.90~4.10 22.50全场均有分布。灰白色,饱和,中密~~密实;砂质纯,级配良好。 27.00 23.40全场均有分布,厚度大,部分钻孔未揭~穿。浅灰色,湿,硬塑为主,局部坚硬;含29.60 少量粉粘砂,局部含中细砂,粘性一般。 仅分布于12号孔地段。白色,饱和,密实;含少量粘性 只有12~14及16号钻孔揭露到。灰色,饱和,密实;含少量粘粒,级配较好。 ⑩ 6.45~粉质粘土 19.60 ⑩1 粗砂 1.20 37.50 11 ○粗砂 2.10~4.10 43.00 三、土层物理力学指标

根据室内土工试验成果资料,剔除个别差异较大的指标,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见“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四、水文地质简况

㈠地下水分布

4

钻探揭露深度内,主要含水层有第③、⑤、⑦、⑧1、⑨、⑩1、○11层砂土。其中第③层砂土所含地下水属潜水,以大气降雨及地表水渗入补给为主;第⑤、⑦、⑧1、⑨、⑩1、○11层砂土所含地下水属微承压水,主要为地下侧向径流补给。

钻探期间测得钻孔内综合稳定地下水位埋深为3.50~4.00m(标高13.27~14.21m)。

㈡地下水腐蚀性评价

为了解场区内地下水的腐蚀性,分别于8及13号钻孔内采集混合水样作水质分析。分析结果主要指标见下表3。

表3 水质分析结果表

取样 位置 8 13 pH 值 7.67 6.41 SO4(mg/l) 24.00 44.00 2- Cl(mg/l) 11.34 17.02 - HCO3(mmol/l) 1.226 0.849 - 侵蚀性CO2 (mg/l) 14.53 29.07 Mg(mg/l) 7.30 10.92 2+ NH4(mg/l) 3.00 9.00 + 本场地属润湿区Ⅱ类环境。根据水质分析结果,参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有关环境介质对建筑材料腐蚀的评价标准,对场地混合地下水的腐蚀性分别评价如下:

1、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pH值为6.41~7.67,属于微~弱腐蚀性;侵蚀性CO2为14.53~29.07mg/L,属于微~弱腐蚀性;HCO3-含量为0.849~1.226mmol/L,属于微~弱腐蚀性。

2、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的腐蚀性:Cl-含量为11.34~17.02mg/L,对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

场地内地下水腐蚀性综合评价为弱腐蚀性。

五、场地与地基评价

㈠ 场地评价

1.场地稳定性评价

拟建项目的场址处于下更新统武汉组侵蚀剥蚀台地地段,经人工填土平整,现地形基本平坦。钻孔资料揭示,场内分布的岩土层,除浅部少量人工填土外,主要为下更新统武汉组粘土、中粗砂等地层,场地稳定性较好。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