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产学研融合情况调研 报告.docx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2 6:39:3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产学研结合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有效举措,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由于汕头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驱动,科技创新的需求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区域科教中心”的发展目标提出以后,加上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正式投入运营等多重因素,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的产学研对接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近年来,汕头职业技术学院的产学研工作有所推进,特别是在科研平台建设、探索产学研体制机制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为推动学院产学研融合工作更加深入地开展,找准关键问题,突破瓶颈约束,破解合作难题,开创产学研深度融合工作的新局面,科研设备处对学院产学研融合情况以及外部环境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对学院产学研合作的现状、主要特点、基本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院产学研融合现状及外部环境分析

近年来,汕头市政府主导的产学研融合工作推进速度较快,特别是从2016年以来,依托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在汕头的全面投建,以及市委党政提出的“西部高端智慧组团”战略思路,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与汕头高新区的产学研合作力度得到空前加强。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在创新驱动战略的发展趋势下,产学研融合工作有所推进,特别是成立了着眼于服务地方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院级科研平台两个,以及加大对应用型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基于产业需求的科技研发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当下,学院产学研融合的外部总体环境及校内发展现状具有几个表现特点,现分析如下:

1.政府释放产学研融合政策红利,本科院校成为科技创新主要供给方。

以金平区为例,近年来,金平区依托高新区发展,实施了一系列推进产学研合作的重大举措。在十多年持续开展的政产学研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整合资源,依托“家门口”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等高校优势,推动西部整体智慧城区的提升。探索出“科学园+技术园+产业园+配套区”模式,提出了“校区、园区、城区、社区”四区联动的发展思路,围绕人工智能、大健康、新材料三大产业集群,建设研发测试、创意设计、技术转移、孵化育成等“八个中心”。截至目前,汕头市金平区企业已与国内30所高校和13家科研机构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建立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6个,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约250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省科技奖38项,市科技奖91项。

2.学院产学研结合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成效初显

2015年,横向科技研发项目到账经费达到31万元,创下学院历史之最。高层次应用型科研项目取得突破,2015年院长沈民奋教授带领的团队与汕头市超声仪器研究所有限公司、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等五所单位合作攻关项目获广东省应用型科技研发专项资金立项。青年科研团队科技研发与转化潜力深厚,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均取得重大突破。谢志刚老师带领团队为地方企业进行技术开发项目达15项,陈壁波老师为承担技术开发项目2项,以产学研合作带动专业建设。学院科研项目“重纵向、轻横向”的局面得到改善,注重成果转化的科研方向逐步形成。

3.加大科研平台建设力度,为服务地方科技创新奠定基础 2016年,学院高规格和高起点建设了数字化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心和华侨经济文化研究所,数字化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心以及华侨经济文化的建设得到市科技局的高度重视,将上述两个科研平台纳入汕头市建设科教创新中心的建设方案,经过两三年的建设,数字化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心将成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带动其他科研平台的建设;华侨经济文化研究所加大了与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管委会的合作,副所长宋金芳博士等为试验区管委会撰写了汕头市建设国家“侨梦苑”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为汕头市成功申报国家“侨梦苑”建设贡献了力量,进一步密切了研究所与试验区管委会的关系。这些科研平台的建设,将成为学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聚焦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战略需求的有力支撑。

4.加强外部联动工作力度,积极融入全市科创发展大局。

2015年11月,学院与汕头市科学技术局郑重签订了《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汕头市科学技术局 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合作的备忘录》,围绕筹建若干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筹建华侨经济文化研究中心、支持“创新强校工程”建设、遴选企业科技特派员、承办或协办汕头创新论坛和粤东地区创新创业大赛、组建协同创新中心等六个方面,推动实施一批重点合作项目。在市科技局的支持下,近年来我院的科技协同创新、科技平台建设、科研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科研成果转化将上得到较大力度的外部支持。 二、存在主要问题及分析

尽管学院产学研工作近年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外部环境中,汕头市存在工业结构还不够完善、政策法规不太健全,不少企业还存在自主创新意识缺乏、技术研发经费投入不足、对技术发展趋势的判断能力和对市场需求变化的预测能力不强等问题,加之学院长期以来存在科技创新和技术积累能力不足、科研人员缺乏主动性、学院整体发展未能纳入政府规划视野等一系列问题,阻碍了我院产学研结合的进一步深入。现将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的在产学研结合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简要归纳如下: 1.企业的发展视野与需求问题

汕头现有市场主体26.6万户,其中各类企业5.3万户,制造业占2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约1800家。中小微企业占比较高,支撑着汕头的传统产业发展和新兴产业培育。这些企业尚未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对于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创新政策、创新新举、激励措施都没有加以充分利用。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仅着眼于一些短平快的项目,对新技术的吸收、企业的自主创新,缺乏长远眼光,其主要问题有:企业不注重自身研发团队与创新能力的建设,单纯为了引进而引进,难以应对变幻的市场;企业自身技术力量薄弱,一味要求科研方将科技成果直接送到生产线上,并负责全部的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工作,将风险不合理地转移给科研方,使转化成本大大增加;企业对于国内外科技发展和市场情况的认识不足,对许多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有转化价值的科技成果,不敢加以投资;部分企业由于产学研合作的意识不够、不相信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产品科技含量低、研发需求和创新需求小等原因,技术创新投入不足,产学研合作积极性不高。

2.学院在技术供给中的制度引导问题

由于科研评价体制以及发展思路的局限,长期以来学院在评价科技成果的“价值”都是单纯以获得国家经费额、发表论文数、参与者学术地位、所获奖励级别和数量来确定。这种评价体系仅体现科技成果的“技术价值”,而忽略了“市场价值”,结果导致科研不是面向市场需求,仅是单纯追求学术价值和地位而进行的研究。在这种背景之下,学院的技术成果一般对市场缺乏准确定位,多数属于上游实验性研究而工艺技术集成度小,加上注资能力极为有限,常常难以实现产业化,与作为应用型的高职院校的战略定位相去甚远。

与此相对应而形成的学术价值取向,一方面使部分教师漠视产学研合作,另一方面客观上也限制了高校教师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尽管学院重视科研的前期工作如项目申报以及给予相关研究以较大力度的资金配套支持等,但对科技成果鉴定以后的产业化则重视不够,缺乏与企业开展合作的保障制度和措施。

以上问题导致科研成果与实际脱节。对于学院当下的科研现状而言,在成果无法跟踪或者领先国际水平的同时,放弃掉对市场实际情况(如消费者的素质、具备的仪器条件等)的分析与了解,这导致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无法发挥,科技研发与区域经济脱节,阻碍了产学研合作。

3.产学研合作体系建设严重滞后问题

政府主导的科技成果中介服务机构与学院内部无法形成相应的有效对接,目前学院内

部的管理机构不具备信息服务的提供、科技评估、技术产权交易等业务服务能力,基本不能支撑产学研的工作。学院科研管理部门的设置和人员配置严重不足,无法应对产学研融合工作的繁重内容,因为专职人员的缺位,导致相关制度建设严重滞后于当下产学研工作需求,特别是对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收益等合作成果的分享缺乏明确可操作的规定。

从外部环境看,则存在政府对产学研结合的引导作用发挥不够的问题。一是引导产学研结合的政策环境有待完善。国家及省、市提出了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政策方向,但具体可操作的实施细则还未见出台。二是促进产学研结合的公共技术平台和服务体系有待健全。服务于产学研结合的信息渠道分散,信息网络不畅通,促进产学研结合的中介服务体系不完善,科技中介促进产学研结合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三是政府资源配置对产学研结合的引导作用有待加强。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学院内部现有的科研力量,做好进一步的资源整合工作,加大对科研建设工作的支持力度,与本科应用型大学形成错位发展,凝练自身的科技创新特点,加快融入汕头市的产业升级以及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

1.探索产学研深度合作机制。以自愿平等、权责对等、多方共赢为原则,以中小企业技术攻关和技术升级为重点,参与重大产业攻关项目,通过技术入股、股份合作、改制重组、技术外包、委托开发、购买成果等形式,形成权责明确、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期合作机制。

2.实行“走出去”的积极战略。鼓励科研人员与企业联合申报各级科技项目,积极引进企业与学院共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引入企业行业以及政府资金参与培育学院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研究项目开发,实现资本与成果以及资源与技术的良性互动。积极推动二级单位以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推进与政府企业合作,实行校企挂钩,实现优势互补,在技术开发、技术咨询与服务、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合作互动。

3.完善产学研合作载体。深入谋划,对接产业需求,以资源倾向和政策扶持支持院级科研平台的建设,出台配套政策激励科研平台就自身的专业积累开展相关研发工作。创新科研平台建设模式,主动对接高新区、广以产业园区等产学研基地,以园区需求来指导科研平台建设,探索将科研机构建到企业生产线上的办法。 4.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协会整合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的信息资源和科技供求信息,对接汕头市产学研工作,建立合作专家库、科技成果库、信息人才交流预备库等基础数据库平台,实现企业需求信息与学院创新资源信息的共享。 5.探索搭建成果交易服务平台。争取学院的政策、人才以及财政支持,配置专门的产学研以及技术转化机构,加快技术交易市场建设,通过虚拟市场、网上市场等形式,拓展市场运行机制和服务功能,完善信息发布、成果评估、价值认定、产权转让、融资担保等服务,促进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活跃技术成果市场交易,构建高效便捷的技术产权转移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