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护理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18:25:3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护理学基础知识点

1 医院环境的总体要求是:安全性、舒适性、整洁性、安静性。 2 医院适宜的温度是:一般病室的温度保持在18~22℃;新生儿、老年科室及治疗检查 温度保持在22~24℃。

3 适宜的病室湿度为50---60%。

4 医院白天的噪音强度在35~45dB内 5 去枕仰卧位适用范围: 答:(1)昏迷或全身麻醉未清醒的患者;(2)椎管内麻醉或脊髓穿刺后的患者 6 半坐卧位适用范围

答:(1)心肺疾患所引起呼吸困难的患者;(2)胸、腹、盆腔手术后或有炎症的患者 7 端坐位适用范围

答:心力衰竭、心包积液及支气管、哮喘发作的患者 8 协助患者变换卧位时注意事项有:(1)颅脑术后,一般只能卧于健侧或平卧;(2)颈椎、颅骨牵引的患者,翻身时不可放松牵引;(3)各种导管和输液装置应安置妥当,防止翻身时导管连接处脱落或扭曲受压;(4)石膏固定和伤口较大的患者,翻身后将患处放于适当的位置,防止受压;(5)操作时使患者尽量靠近护士,以缩短重力臂,达到省力的目的。

9 压疮:是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发生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导致的组织溃烂、坏死。

预防压疮发生的护理措施:应做到勤观察、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换。 10 无菌技术:是指在执行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机体和保持无菌物品及

无菌区域不被污染的操作和管理方法。

无菌物品:无菌物品指经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灭菌后,未被污染的物品。 无菌区域和非无菌区域:无菌区域是指经过灭菌处理而未被污染的区域。非无菌区域是指未经灭菌处理或经灭菌处理后被污染的区域,又称非无菌区。 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包括:(1)操作环境清洁、宽敞、人群流动少,在操作前半小时停止清扫和换床单;(2)无菌操作前,操作者修剪指甲洗手,衣帽穿戴好,必要时穿戴无菌衣、戴无菌手套;(3)无菌物品和非无菌物品应分别放置并有明显标志;无菌物品不可暴露在空气中,应存放在无菌包或无菌容器中;无菌包外注明物品名称、消毒灭菌日期、失效期,保存期以一周为宜;(4)进行无菌操作时要明确无菌区域和非无菌区域的划分;(5)进行无菌操作时,操作者要面向无菌区并与无菌区保持一定距离。手臂保持在操作台或腰部以上,不可跨越无菌区和接触无菌物品;(6)取用无菌物品时,必须使用无菌钳(或镊);无菌物品一经取出,不可再放回无菌容器内;如器械、用物疑有污染,不可再使用,应重新灭菌; 11 隔离原则的一般消毒隔离:(1)病房和病室门前悬挂隔离标志,门口放用消毒液浸湿 的脚垫,门外设立隔离衣悬挂架(柜或壁橱),备消毒液、清水各一盆及手刷、毛巾、避污 纸;(2)工作人员进入隔离室应按规定戴口罩、帽子、穿隔离衣,只能在规定范围内活动。 一切操作要严格遵守隔离规程,接触病人或污染物品后必须消毒双手;(3)护理人员穿隔 离衣前,必须备齐所需的物品,并集中执行各种护理操作计划;(4)凡病人接触过的物品 或落地的物品应视为污染,消毒后方可给他人使用;病人的衣物、信件、钱币等经熏蒸消毒 后才能交家人带回;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呕吐物须经消毒处理后方可排放入公共下水道; 需送出病区处理的物品,置污物袋内,袋外应有明显标记;(5)病室每日进行空气消毒, 并在晨间护理后,用消毒液擦拭床及床旁桌椅;(6)严格执行陪伴和探视制度,向病人及 家属解释隔离的重要性和暂时性以取得信任和合作;(7)了解病人的心理情况,满足病人 的心理需要,尽量解除病人因隔离而产生的恐惧、孤独、自卑等心理反应。(8)解除隔离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需在传染性分泌物三次培养结果均为阴性或已渡过隔离期后,医生开出医嘱后,方可停止隔 离。

(隔离的种类及其护理措施见基护教材) 12 紫外线的杀菌机制:(1)促进微生物的DNA失去转换能力而死亡;(2)破坏菌体蛋白质中的氨基酸,使菌体蛋白光解变性;(3)降低菌体内氧化酶的活性,使氧化能力丧失;(4)使空气中的氧电离产生具有极强杀菌作用的臭氧。

13 测量体温的方法:测量体温的方法有口腔温度、测量的时间为3--5分钟;腋下温度测量的时间为8--10分钟;肛门温度测量的时间为3分钟。

测量体温的注意事项:口温:禁用于 婴幼儿、昏迷、精神异常、口腔疾患、口鼻手术、张口呼吸患者。

腋温:适用于口鼻手术、呼吸困难患者;禁用于腋下有创伤、手术、炎症,腋下出汗较多者,肩关节受伤或消瘦夹不紧体温计患者。

肛温:适用于婴幼儿、意识不清、精神异常患者;禁用于直肠或肛门手术、腹泻、心肌梗死病人。

14 正常成人在安静状态下脉率:为60~100次/分。

正常血压的范围是(以肱动脉为标准):收缩压 90~139mmHg;舒张压 60~89mmHg;脉压 30~40mmHg

异常血压患者的护理措施:(1)密切监测血压:做到“四定”---定部位、定体位、定时间、

定血压计;(2)观察病情;(3)注意休息减少活动;(4)保持环境安静舒适;(5)保持稳定的

情绪;(6)注意饮食合理;(7)健康教育 15 正常成人呼吸:16-20次/分钟

16 给药的原则有哪些?三查七对的内容有哪些? 答:(1)按医嘱准确给药、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三查、七对)、安全正确用药、按需要进行 过敏验、密切观察反应、发现给药错误,及时报告、处理。 (2)三查: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进行查对。

七对:对床号、姓名、药名、药物浓度、剂量、用法和时间。

健胃药要在饭前服用;帮助消化或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的药物应饭后服用。

止咳糖浆对呼吸道有安抚作用的,服用后不宜立即饮水,因此如果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应最后服止咳糖浆。

服用强心甙药物应注意:在服用前测量病人的脉率(心率)及心律,脉率低于60次/min或节律不齐,应停服并报告医生。

17 注射法:将无菌药液或生物制剂注入人体内的方法。 注射原则有:(1)严格遵守无菌原则;(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三查七对();(3)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一人一针、一人一止血带、一人一棉垫;(4)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根据药物剂量、粘稠度和刺激性。应选尖锐、坚固且直、无倒钩、型号合适的针头; (5)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6)注射的药物应临时抽取,即时注射;(7)注射前应排尽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空气,并防止药液浪费;(8)注药前检查回血;(9)运用无痛注射技术:同时注射多种药 物,注意配伍禁忌;一般先注射刺激性较弱的药物,再注刺激性强的;注射时做到“二快一 慢”,即进针、拔针快, 推药慢 常见的注射法:(皮内注射、皮下注射掌握注射的部位、进针的角度、深度)

肌内注射法常用的部位:常用臀大肌,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上臂三角肌 臀大肌定位法:(1)“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划一水平线,然后从髂棘最高点作一垂直线,将一侧臀部分为4个象限,其外上象限避开内角为注射部位。(2)“联线法”:髂前上棘与尾骨联线的外上1/3处为注射部位。

肌内注射时应注意(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 ;(2)侧卧位时,上腿伸直,下腿弯曲;(3)2岁以下婴幼儿不宜选用臀大肌注射,采用臀中、小肌注射;(4)长期注射者,应轮流交换注射部位;(5)进针角度为90 °,深度为2.5cm(针梗2/3);(6)两种药物同时注射,注意配伍禁忌。 静脉注射常见失败原因有:(1)针刺入过少 ;(2)针头斜面未完全刺入静脉;(3)针头刺入较深;(4)针头刺入过深

17 如何判断青霉素皮内试验结果?如何记录?

答:注射后20min观察结果。阴性:皮丘无改变或缩小,周围不红肿,无红晕,无自觉症状

阳性:局部皮丘隆起增大,出现红晕,直径大于1cm,周围有伪足,局部 发痒。有时出现头晕、恶心、心慌。严重时可发生过敏性休克。结果记录:阴性用蓝色笔记录为(—)、阳性用红色笔记录为(+)。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抢救:(1)立即停药,就地平卧;(2)立即皮下注射0.1%的盐酸肾上腺素1ml;(3)给氧;(4)使用抗组织胺药物;(5)补充血容量;(6)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行心肺复苏术;(7)同时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并记录 如何预防青霉素过敏性反应的发生:(1) 详细询问用药史、过敏史和家族史;(2) 正确实施药物过敏试验;(3) 严密观察病人反应;(4) 青霉素应现用现配;(5) 配置试验液或稀释青霉素的生理盐水专用。

链霉素过敏反应的处理与青霉素过敏反应的处理不同之处在:可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或氯化钙,以减轻链霉素的毒性症状。

如何为破伤风抗毒素(TAT)过敏试验阳性病人进行脱敏注射法? 答:TAT脱敏注射法

次数 TAT量(ml) 加生理盐水量(ml) 注射法 1 0.1 0.9 肌内注射 2 0.2 0.8 肌内注射 3 0.3 0.7 肌内注射 4 余量 稀释成1 ml 肌内注射

TAT脱敏注射时应注意多次小剂量注射药物、每隔20min注射一次 、密切观察病人情况。如出现全身反应即停药并处理; 如反应轻微,待症状消退后,增加注射次数,剂量减少。

18 、静脉输液: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原理将大量无菌液体、电解质、药液由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 输液的目的有:(1)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2)补充营养,供给能量。(3)输入药液,治疗疾病。(4)增加循环血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

如何调节输液滴数:根据病情、年龄及药液性质调节滴数,一般成人40~60gtt./min,儿童20~40 gtt./min。对于老年、体弱,心、肺、肾功能不良者,婴幼儿或输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速度宜慢;对严重脱水、血容量不足、心肺功能良好者输液速度适当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