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变化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4/28 22:54:4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浅析孙中山的革命认识变化

------孙自远

学号:95 工信1229

摘要:这时,他确信“和平方法、无可复施”,”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决心发以革命的方法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孙中山的思想有了一个质的变化:从对清政府幻想,和平改革救中国到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

关键词:孙中山 革命认识变化 三民主义 正文:

孙中山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的先行者,具有顽强的革命精神,首先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不断摸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并始终坚持奋斗。他在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斗争中建立了历史功勋,是20世纪初期推动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的主要代表。

在他长达一生的革命过程中他的革命认识也几度发生了变化。下面我将慢慢分析。

从根本上说,近代中国的革命是被外国侵略者本国封建统治者逼迫出来的。孙中山早年也曾尝试采取和平的手段来推进中国的变革与进步。1894年,孙中山曾北上京津向李鸿章上书,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主张,由此可见,他也曾寄希望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但是李鸿章并没有重视他的意见。这也就意味着他力倡改革却无果而终。而在北上京津的过程中,他发现清朝的腐败比他原先了解的要严重得多,这时,他确信“和平方法、无可复施”,”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决心发以革命的方法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孙中山的思想有了一个质的变化:从对清政府幻想,和平改革救中国到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而这一转变也把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的不同之处体现了出来。

当决定了要用革命来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后,他随即开始了他长达30多年的革命活动。就在他上书李鸿章的同年11月,他就在美国檀香山组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从1895年到1911年策划或参与多起反清的武装起义,有名的如广州黄花岗起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孙中山在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他将同盟会16字纲领刊在《民报·发刊词》上并阐发为三民主义。而这三民主义是他以后从事革命活动直到1924年提出新三民主义之前的革命纲领。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日渐成熟,革命指导思想初步形成。但在这三民主义之中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如此时革命派对于帝国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在纲领中并没有从正面鲜明地提出反帝的主张;三民主义强调了要建立民主共和国,却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因而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平均地权”的主张并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但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了中国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但在我个人看来,孙中山的思想不可能这么简单。人们都清楚,清朝末年是世界资本主义由自由阶段进入垄断阶段即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为了争夺资源、劳动力和商品市场,帝国主义对中国这

块肥肉,虎视眈眈,你争我夺,巴不得一口把中国吞下,巴不得变中国为它们的殖民地。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中华民族危机四伏,有识之士无不对帝国主义时抱有介心,无不热切希望中国强盛起来,把上门之豺狼赶走。可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的纲领中,

只字未提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这不免让一些人对他颇有微词,以为他不 反帝不反对外来侵略,以为他对帝国主义的本质看不透。而孙中山作为中国少有的有识之士,他不可能认识不到帝国主义的本质的,因为他曾经说过,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根本目的在于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同盟会不提反帝的口号只是为了不增加革命阻力,为了集中力量推翻清王朝。从其对帝国主义所采取的作法上,我们不难看到孙中山革命策略的高明。

辛亥革命之后到1919年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1912年1月1日成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为使清帝退位,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上台。但袁世凯上台之后,反动面目就暴露出来。而之前连孙中山也被袁世凯欺骗了,致使孙中山认为“今日之中国,惟有交项城治理”,并作出”十年之内,大总统非公莫属”的承诺,表示“十年不预政治”,以修铁路、发展实业为己任.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玩政治玩不过那些封建顽固派. 当认清袁世凯的反动嘴脸之后,孙中山则毅然领导“二次革命”反袁。1913-1919年他组织策划多起反袁与反段独裁统治,捍卫民主共和的武装斗争,如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运动等。

孙中山从二次革命的失败中深切感到:国民党内部思想混乱,组织严重不纯,“非袁氏兵力之强,乃同党人心涣散”,已不能领导革命继续前进。于是,在1914年在日本组建中华革命党时,他决心从整顿党务入手,重组新党,拯救革命。 护法运动的失败使他认识到“南与北如一丘之貉”,想依靠南方军阀来反对北洋军阀是行不通的。

革命活动一再受挫,促使孙中山潜心于革命理论的创建。为此,孙中山写下了一本《孙文学说》,又名“知难行易学说”,写于1918年,1919年发表于上海。内容共有八章,书中列举了十个事例来论证知难行易学说,期望能借此思想的传达,改造国人传统“知易行难”的错误心理,重振人心,力行实践,以科学的理论指导革命实践,确保革命事业的成功。 在第二次护法运动中,陈炯明的叛变宣告着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孙中山从两次护法运动失败中认识到,要使革命成功,须寻找新的道路。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出 席代表165人,其中有李大钊、毛泽东、谭平山等20多位共产党人。孙中山致开幕词。会议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改组了国民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大会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而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则暗含了孙中山革命认识的变化。概括起来,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的原因有:?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结局的历史教训,使孙中山致力于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和五四运动时期中华民族的新觉醒及马克思主义的传入给了孙中山启示和希望;

?苏俄、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建议与帮助;

④孙中山救国救民伟大情怀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等

新三民主义和旧三民主义相比,它的不同之处有: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由反满到主张民族平等;由民权主要由资产阶级掌握到强调民权的普遍性、平等性;由核定地价,增值地价国家所有,国民共享到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切实改善工农生活。当然新旧三民主义也有相同点:①都主张反对民族压迫,要求人民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和平均地权。② 都以民权为核心, 把民族、民权、民生紧密结合。③都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以挽救民族危亡为目标,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1925年3月12日,一代伟人孙中山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弥留之际仍口呼 “和平”、“奋斗”、“救中国”。

孙中山一生都是在寻求拯救中国的道路上,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屡败屡战,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是中国民主革命当之无愧的先行者。到了生命的最后阶段,他甚至超越了党派界线,与时俱进,实现了人生跨越,并促成国共首次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达高潮。

孙中山先生一生有两次重要的转变,第一次是放弃改良而走向革命道路:第二次是在他领导的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失败后,接受苏联和中共的帮助,把旧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实行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现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

孙中山一生可以如此概括:幼年时期—志气不凡;少年时期—向往革命;壮年时期—实践理想;晚年时期—壮志未酬。

以上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革命思想的成长史,有无奈,有苦涩,但它是慢慢成熟的,是孙中山先生从自己的革命实践中一点一点积累总结出来的,对中国的民主革命具有指导意义,所以有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参考文献:1.孙中山的民主追求,超星网 2.360百科 3.搜搜百科 4.百度百科

5.从中国同盟会的纲领中看孙中山的革命策略,超星网(200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