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制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4 10:14:5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5书院制是实现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力图达到均衡教育目标的一种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住宿式书院并非硬梆梆的宿舍,而是把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结合为一的小型师生共同体,也是校园内的一个小型学习社区,以培养个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每个学生除隶属其主修学科学院外,也是其中一书院的成员,学院与书院两者相辅相成。能够让学生置身在一个集体当中,而且对它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学生可以打破专业的界线,享受跨学科学习和生活的乐趣。透过师生一起共膳、参加读书写作会、通识教育的导修课、名人讲座、体育竞赛、与院长茶叙畅谈哲理等,帮助学生不断拓展潜能,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住宿学院(Residential College)非常自然地发端于英国的牛津、剑桥,由于这种教育模式天然地与教育规律和知识生长的本质相一致,因而成为英国高等教育成功的秘诀之一,也使得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几乎成为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最大贡献的两所大学。目前北美的几所一流大学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多伦多大学同样采用这样的本科教育组织模式。

书院制与住宿学院制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相同之处在于1以学生宿舍为管理平台促进学生发展,其中包括三个目标:第一,为学生提供身体休息的地 方,即一个比教室和图书馆更加舒适的地方,以供学生吃饭、睡觉。第二,为学生提供学术交流的场所。第三,通过宿舍管理人员帮助学生纠正行为,提高学生个人修养。2建构相应的组织机构, 每一个学院都有学院院长、教导长(学监)、住宿学院院士、生活顾问等管理人员。住宿学院的院长由校长任命,对校长负责,是该住宿学院的最高行政职务,全面负责住宿学院的学生工作。各住宿学院的教导长(学监)是耶鲁学院教务长在各院的代表,主要负责学生的学习,维持教学秩序和宿舍秩序,负责住房安排等3.建立相应的活动设施; 学生在其中居住、进餐、社交以及从事多种多样的学术和课外活动。每所学院都设有自己的图书馆、电脑室、休息室、沙龙屋、游泳池和其它各种健身、娱乐活动场所

那么,住宿学院本质何在呢?为何其天然地与教育规律和知识生长的本质相一致呢? 首先,住宿学院的第一种组织优势在于,由于在大学内部住宿学院与学术性系科形成矩阵式结构,学生作为个体隶属于住宿学院而非学术性系科,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摆脱了学术性系科的束缚,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学生所选择的专业是他们所喜欢的,也是他们擅长的,这使得其学习更有动力,更高效,也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就业市场。在我国高校大部分学生仍然束缚于实体专业时,当他们仍纠结于是否有机会了解其他专业、能否自由地突破转专业障碍时,住宿学院的学生可以摆脱以上束缚,有着更大的学习自由。这是一种教育规律。 其次,由于学生作为个体隶属于住宿学院而非学术性系科,因而学生可以从多个院系选择课程,形成跨学科专业和以问题为中心的专业。牛津、剑桥、哈佛、耶鲁几所大学跨学科专业已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跨学科专业占到相当比例,其组织秘诀即在于此。以哈佛大学为例,跨学科专业包括“心灵、大脑与行为”、“历史与科学”、“化学与物理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公共政策”、“古典学”以及“个人专业”。这既是教育规律,更是知识生长和创新的规律。

再其次,住宿学院和学术性系科形成矩阵式结构促进了高校分工,纵向的学术性系科摆脱了学生管理工作,专心于知识传授和知识创新;横向的住宿学院专注于学生课外教育辅导,不再承担知识创新责任。分工的进一步强化使得大学对不同组织的考评标准宜于制定和执行,进一步提高了横向和纵向组织的工作效率。国家与社会要求这类大学产出两种产品,一是新知识,二是未来社会(或全球)的精英。对于外部双重要求而言,矩阵结构实为最佳。在人才培养方面,学生隶属于住宿学院,学术性系科通过知识传授对学生成长产生影响,住宿学院则在课外发挥全环境育人功能。两种机构共同作用以达成目标。

新世纪以来,对教育组织模式变革的探索成为亚洲高校的重要方向之一,我国高校也不例外。例如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浙江大学本科生学院等,初步统计超过70多所高校有行动。其中,上海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汕头大学、复旦大学等直接将住宿学院作为其改革目

标和特色。

不过,实行书院制,绝非“百利而无一害”。

一位中大教授认为,因实行书院制,学校生出了很多行政机构,机构臃肿往往导致效率低下。而且,各书院划地而治,可能导致资源利用不充分。学校在分配资源时,往往不能考虑大小书院的区别,搞“平均分配”。比如羽毛球场等体育设施,就是把体育馆时间段平均分配,有的书院不够用,有的书院没人用。这位教授总结说,内地高校不能盲目效仿书院制,到头来生出许多毫无必要的官僚机构,或者变质为安排冗员的去处。

由于年轻和缺乏经验,我们对于住宿学院本质的认识仍有待深化。学生的学籍是否能仅仅属于住宿学院?学生是否可以自由选择专业?跨学科专业、个人专业是否得以建设和自由发展?住宿学院和传统院系的合理关系是否调整确立?新的考核机制能否建立?难以招生的专业能否自然死亡?这些都需深思。如果住宿学院的制度优势尚未充分发挥,我们还不能说我们把握到了住宿学院的本质。

住宿学院制度在中国的本土化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值得我们继续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