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言情小说里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4 0:51:5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在社会言情小说里,贯穿着“以言情为经,以社会为纬”②这根轴线,主要通过对恋爱中的女青年以及纠结在她身边的事项,来展现现代进程中的社会世态,民风习俗,价值理念。他笔下人物五花八门,形形色色上至总理、军阀,下至商贩、妓女等等,但其作品一定缺乏不了对小人物命运的哀叹。他一辈子都老老实实做自己的“小人物”,生活在这一群“小人物”当中,因此对平凡的“小人物”最熟悉,也最有感情。他用他的笔写尽这些平凡人的喜怒哀乐,也就是书写着自己的人生;他以同情眼光打量着身边的人,叙述着听到的事。他是一个不肯落伍的作家,他的笔追踪着时代步伐,笔下的人物有了时代的风采。

在前期社会言情小说里,张恨水笔下的小人物系列,又以女性形象突出,

在其中占有很大分量,光彩夺目,独特而具有时代特色。而男性多是阳刚不足,形象灰暗的角色,多传统士大夫的形象,刚好烘衬出鲜明的女性形象。由于人生阅历和对小说价值的定位,张恨水偏执于对身边的中下层女性形象的塑造。她们也同张恨水一样是生活在城市的街道小巷,处于社会的中下层,他们平凡得每天算计着柴米油盐,围绕着锅盘碗瓢。她们也受着五四的春风沐浴,感受着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侵染,世俗的恋爱和精明的结婚,在这人生的终生大事上,女性表现出的智慧,女性复杂思想情绪都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这一帮子女性的婚恋观出展现独特而丰富的时代内涵。跟前面提及的严肃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来说,这群女性的悲喜人生,他们的生活状态、文化心理、道德理念与价值取向真实,普遍的代表着这一时期人们真实生活状态、社会心理、人生价值观是真实的。应该前期的言情小说创作的城市中下层女性群像,展现了特定时代特定人群的时代色彩和世俗特征,是张恨水最熟悉也写得最自如的人物形象系列。真正体现着

张恨水的女性形象创作成就。

目前对张恨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而泛地论述他的文学史价值的意义

层面,也有系统的对其言情叙事技巧、作品的传播方面等的探讨,但对他的文本和人物塑造层面的研讨还是相对薄弱的,文本中的女性形象的解读,也只是片鳞半爪的零星的提及,缺乏全面的研究和整体的关照。而在张恨水的女性人物形象的研究方面更少,仅有几篇小篇幅的研究论文,只是涉及到几部代表作的主要女性的分析,未曾做过深入系统的阐析。如 2006 年余晓风的《论通俗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在整个通俗文学的层面选取张恨水的几部代表作中冷清秋、何丽娜和李冬青作为时代女性进行分析。张立忠的《张恨水小说的市民文学体征》对于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认识未免是浅显粗糙而片面,对张恨水的文本研究聚焦在《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文本上,而对其他文本鲜有问津。总之,对张恨水的女性形象,尤其是前期创作的女性形象研究深度是远远不够的,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挖掘和深化。张恨水前期中下层的女性的塑造,是相当成功的,但未能进行过系统深入的整体性关照,未能充分地发掘张恨水这一时期在女性塑造的独特性价值以及文学史意义。笔者在阅读大量的张恨水的小说文本基础上,通过把张恨水前期作品这一中下层女性形象置于 20 世纪中国文学、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史文化语境中,从女性形象塑造的层面展开研究,见出其独特性,分析其女性形象类型模式,见出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时代性。同时,展现了张恨水的主要写作理念,也透视了张恨水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并对张恨水女性形象在文学史上的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①罗永烈:《我所认识的恨老》,转引自:张占国、魏守忠编.《张恨水

研究资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啼笑因缘》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文坛上出现的最早的“鸳鸯蝴蝶派”的优秀代表作, 是一部值得肯定并产生过广泛的社会影响, 有一定社会意义的优秀长篇通俗章回体言情小说。是 30 年代文坛上的一朵奇葩, 是张恨水为我们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也成为文人们探讨的对象。尤其是三位女性和男主人公的恋情关系, 由于三位女性的出身、教养、思想性格、所属的社会层次各不相同, 三位女性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各具鲜明性。因此, 从三位女性的形象上加以分析, 并非多余。

张恨水的《啼笑因缘》是一部以多角恋爱为主题而展开的长篇通俗言情经典小说, 展示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一代新式男女对自由爱情的向往, 其中并没有传统作品那样所表现的旧制度的腐朽。作者其中二位出身、教养、思想性格、所属社会层次不同的女性的命运、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表现了当时社会女性思想上已有所觉悟, 她们奋力争取自己的幸福, 冲破根深蒂固的“女性只是男性附属品”的思想, 寻求自由、平等、纯洁的爱情。

张恨水多部知名小说无一不以悲剧意蕴传达出中国人在由近代向现代社会转型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心灵疼痛:他们往往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挣扎着追求基本的生存保障,精神也处于无尽的困惑之中。张恨水对民族传统文化有着无限的信任与依恋,通过描写个体的悲剧命运,传达出这些个体所处的传统文化背景日暮西山的悲剧。悲剧是人生的常态。作为“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中的第一号人物”[1](P117),张恨水的多部知名小说展现了身处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城市平民在由近代向现代社会转型这一历史进程中悲剧的人生感触。作者将沉淀于心中的迟暮、感伤与悲凉的生命体验融会于“人性之花的凋谢”、“英雄梦的失落”、“文人的黄昏”三个悲剧主题,进而表现了彼时个人所依赖的民族文化传统日暮西山的悲剧爱情与亲情是人类情感的精华,在真情的润泽中,人性得以健康美好地发展,而健全的人性也守护着真挚的情感。然而在张恨水的小说世界里,爱 情与亲情往往无法圆满,真切地映照出社会转型中人性的悲剧

(张恨水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张恨水作为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集大成者,其影响力一直从 20世纪前半叶一直持续到了现在,老舍评价张恨水是“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1]这话虽然现在看来不免夸大,但在张恨水生前是一点也不夸张的。闻涛在《张恨水传》里总结张恨水小说的特点是,“对旧派小说的多种艺术因素进行融合好和重组,产生了新的艺术格式……他的小说既针砭军阀统治,追求真挚的爱情,又回归改良礼教和佛教的空幻,形成了独特的‘张

恨水’。”[2]这是对张恨水小说的一个总评,然而张恨水在三个创作时期的特点是有很多差异的,在他的创作中,《啼笑因缘》和《满江红》都是他创作第二时期的作品,而《啼笑因缘》远比《满江红》来得出名,成为他的三大代表作之一,《满江红》是受上海书局之邀,算是为了稿费而写,自然没有《啼笑因缘》用心,但是书中的女主角形象却与《啼笑因缘》有很多相较之与其相同或相近

时期的作家,作为一代通俗小说大家的张恨水显然在最初是备受冷落的,当别人的花圃中已经是繁花似锦的时候,他的园地里还是杂乱荒芜,甚至,我们在某些作为规范教材的文学史上还找不到他的名字,知道他的人既少,注意到他的价值、研究他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了,因而造成对他的研究的相对滞后。1930 年,严独鹤为张恨水的小说《啼笑因缘》作序,可视为最早的对张恨水小说进行研究的作品。这篇文章虽然篇幅不长,但它从描写的艺术、著作的方法、全书的结局和背景三个层面来对张恨水小说作了本体性的分析研究,言辞中肯素朴,切合要义,分析入里,可为后世研究者之垂范。之后对张恨水的研究渐趋兴盛。虽然如此,从张恨水小说的研究历史来看,由于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尴尬并寂然的处境,长期以来成为一个复杂特 在,也有人说他一直是一个文学的“旁观者”,因此对他的研究也就相对薄弱,多年来的张恨水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并非是张恨水创作的本体性研究,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简单化‘定性’争论,且每一时期张恨水研究,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1],这表明,对张恨水的研究虽然已经进行了几十年,但仍然有很大的空间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开拓。现代叙事理论的发展为我们的小说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使得以人物和情节为中心的旧式批评得到改观。任何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