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择优选】20XX《文献学概要》(讲义要录)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2 4:37:4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尚择优选

文献学概要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一、“文献”释义

“文献”一词,现存的古书中,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文献,东汉郑玄注云:“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郑玄以“文章”、“贤才”解释“文献”其意义较为明确。

历史是发展的,孔子就是他的门生的“献”,而其言行被记录下来,成为《论语》,对后代的学者来说,又成了“文”。因此,“文”和“献”又不是对立的,今天的文,未尝不是昔日的献,而今天的献又未尝不是将来的文。因此“文献”可认为是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 称。而作为孔子,最初对于文献的要求,是出于要了解已经发生了的过去的典章制度,远的是古代,近的是现代、当代,总之可认为是历史。因此“文献”是我们认识历史、研究历史、验证历史的依据,它可以是书,也可以是人,统称则为“文献”。今天提“文献”这个词,一般偏重于“文”,尤其偏重于古代的文。我们可以认为是这个词向偏义词方向演化,但我们却不能不知道它本来的含义。

关于献,再举两例:(1)明代大学者焦竑有一部大书《国朝献征录》120卷,这个书名译成现代汉语,则是《当代人物传》。这个“献”指当代重要人物,与历史关系重大的人物。(2)清代有位学者李桓编了一部《国朝耆献类征》720卷。耆,老也。献,人物。

二、文献学研究的范围

如上所说,文献包含着所有历史资料。一那么文献学研究的范围也就涉及到各式各样包罗古今的文献。

文献学的范围是什么呢?

文献学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目的在于:全面认识文献,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用较少的时间,找到尽可能全的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同时还要有能力对这些资料的不同版本进行鉴别,确定较早的、较全的、较可靠的版本。而且有能力对原始文献作整理加工,自己使用以外,还可以供更多的人使用。

一句话,文献学是通向文献宝库的门径,是打开文献宝库的钥匙。清人张之洞曾告诫青年学子:“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倍。”(《輶轩语·语学·论读书宜有门径》)

三、为什么要学习文献学

为什么要学习文献学,上面讲了一些大道理,我们还很难有具体体会。现在举若干事例,进一步申明学习文献学的必要。

1、《文致》

2、小学寒假作业封底画 3、重印《伪书通考》底本 4、《书舶庸谈》底本 社会科学文献检索(增订本)第二版——高等学校文科教材(货号:978-7-301-07975-1) 书籍作者:赵国璋

图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图书品相:10成品相 库存量:100本

图书售价:20.00元图书原价:22.00 图书类别:社会文化 上书时间:20XX-04-07

出版时间:20XX-02印刷时间:20XX-02-14 开本:16开页数:420页

1

尚择优选

装订:平装ISBN:978-7-301-07975-1 图书详细描述: 版次:第二版 内容简介:

本次修订,基本上保持教材初版的原框架,仍然是文献、工具、检索与附录四编。文献编、工具编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社科文献的基础知识。检索编是教学重点,也是教材的主体。修订中扩大了这一编的范围与内容,分为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两部分。手工检索部分,讲述了传统的文献检索中工具书的应用。增写的计算机检索部分,以四章篇幅,简明而具体地讲述了计算机文献检索意图和策略;光盘检索、网络检索的原则和方法。手工检索与计算机检索的结合,这是当今中国进行社会科学文献检索教学的较好选择,二者相互补充,不可或缺。附录编“综合检索示例”,是前三编内容的综合应用,试图收到以实例启发学生思考的效果。目录第一编文献编第一章社会科学文献概述第二章图书第三章报刊第四章机读文献第二编工具编第五章文献检索和检索工具第六章工具书的类型第七章中文工具书的主要排检方法第三编检索编第八章古今图书的检索第九章报刊资料的检索第十章字词的查检第十一章成语典故、诗文词句的查检第十二章专科词语和百科知识的查检第十三章人物资料的检索第十四章地名资料的查检第十五章不同历法年、月、日的查考第十六章历史事件、当代大事的查找第十七章典章制度和图录的查考第十八章法规、条约和统计资料的查找第十九章计算机文献检索概说第二十章检索意图与检索策略第二十一章光盘检索第二十二章网络检索附编壹综合检索示例贰索引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社会科学文献检索教学参考图录 书籍作者:朱天俊李国新王长恭 图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图书品相:9.5成品相 库存量:1本

图书售价:15.00元

图书类别:工具书(辞书) 上书时间:20XX-05-07

出版时间:1987-06印刷时间:1987-06 开本:大32开页数:315页 装订:平装

社会科学文献捡索 书籍作者:康志杰 图书出版社:中国文史 图书品相:9.5成品相 库存量:1本

图书售价:12.00元 图书类别:社会文化

图书标签:社会中国文史中国文科学文献 上书时间:20XX-11-22

出版时间:1990-12印刷时间:1990-12 开本:32开页数:348页 装订:平装印数:3千册

第二章文献的载体

上面讲到“文”指典籍,“献”指贤才。献既指人,其载体也就是大脑,不必再讲了。这里所说的文献载体主要指那些历史上已被记载下来的文献资料的载体。载体就是承载文献的物体。从古到今较重要的有以下几种。

一、 甲骨

甲骨,指龟甲和兽骨。龟甲主要指龟的腹甲,较平整。兽骨则主要是牛的肩脚骨,间或有刻记事文字的牛头骨、鹿头骨、人头骨、虎骨等。我国商代用甲骨刻记占卜文字,在世界上是独有的。内容很丰富,包括纪年、帝王世系、祭祀、战争、畋猎、农业、畜牧业、疾病、

2

尚择优选

灾害、天象、方国等,是十分重要的历史资料。同时它是用象形文字刻上的,又保存了我国早期的象形文字,是研究古文字的宝库。

二、 金

我国先秦时期称铜为金。金文,主要是指青铜器上的铭文,当然也有少量其他金属,如铁器、金银器等。其时代主要是商周秦汉,以周代最多。青铜器的种类名称很多,约略可分为:

(一)礼器。统称尊彝,或彝器。包括鼎(煮肉用)、鬲(煮饭用)、甗(蒸器)、簋(州,盛饭)簠(盛饭食)、敦(盛粱)、尊(酒器)、方彝(酒器)、罍(酒器,亦盛水)、盨(盛粱)、壶(酒器,亦盛水)、卣(酒器,较主要者)、兕觥(盛酒或饮酒器)、盉(盛酒器,或调酒用)、爵(饮酒器)、觚(饮酒器)、觯(饮酒器)、角(饮酒器)、斝(温酒器)、勺(取酒器)、豆(盛脯醢之器。脯醢即下酒肴羞,肉酱一类)、盘(盛水或承接水器)、匜(盥洗之器)、盂(盛水或饭)、缶(盛水或酒)、瓿(盛水或酒)、鉴(盛冰或水)等。

礼器主要用于宗庙祭祀及随葬。其次为诸侯旅行奠告之用(诸侯出行,每舍必奠告,而古代宗庙之器不得携出,故另有行器)。其次则为媵器(陪嫁之物)。

(二)乐器。乐器有金属的,亦有非金属的。这里说的是金属乐器,也主要是青铜器。有钟(祭祀、宴飨用)、钲(军乐器)、铎(大铃)、鼓(战争击鼓进军,或祭祀用)、錞(军乐器,又叫“錞于”)、铙(形似铃,槌击发声)等。

礼器、乐器既用于祭祀,亦用于宴飨,又用于随葬。乐器还用于征战。

(三)兵器。主要有戈、矛、戟、剑、钺(大斧)、刀、镞(箭头)、弩机、胃(头盔)等。

(四)农器。有犁铧、锄、镰、镬、铲、锛等。

(五)度量衡。包括度(尺,如王莽始建国尺、东汉建初尺、蜀草武弩机尺、魏正始弩机尺、正仓院唐尺、宋三司布帛尺、明嘉靖牙尺、万历官尺等)、量(主要是秦统一天下后所制容器,量容积。有金量,有陶量)、衡(天平,一头放“权”,一头称物。后演变为秤。权就是秤花,上面有铭文。主要有秦权、王莽权等)。 (六)钱币。布(形似铲,周代、王莽)、刀(形似刀,齐刀最著名,又有燕、赵刀币)、圆币,(先是圆钱圆孔,主要在周代。后改为圆形方孔)。

(七)符玺。符,诏符,发兵用,分为两半,如虎符·、鹰符。文字有金错、银错(涂饰)、刻凿。玺,印章,古代用以封检取信。

(八)日用器。常见的有铜镜、灯。铜镜出土的有商周时期的,无铭文。今存者主要是汉代铜镜,多而精美。背面有铭文。

三、 石

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碣、碑、摩崖。 (一)碣。《说文》:“碣,特立之石。”李贤曰:“方者谓之碑,员者谓之碣。”(《后汉书·窦宪传》注)碣就是高石柱子,上小下大,形在方圆之间。大约在魏晋以后就被碑取代,

(二)摩崖。刻于崖壁,天然之石。秦刻石中的碣石,刻于碣石门,可能是摩崖。汉代著名的《石门颂》(全名《故司隶校尉键为杨君颂》),记杨孟文修理石门道事,汉建和二年(148)十一月刻,王升撰,隶书。在陕西褒城县。

(三)碑。碑之名起于周朝,墓所之碑用木,以引绳下棺。庙门之碑用石,以丽牲(用于祭祀的牲系在碑上,以取毛血),以测日影。西汉开始有碑刻文字,但极少。东汉则忽然勃兴,现在说的汉碑,一般指东汉碑。

碑的主体碑身部分是长方体的石块,所以又称“碑版”,上有碑首(东汉时与碑身连在一块),下有碑座。最高的明永乐皇帝为洪武皇帝凿刻的纪功碑。魏晋南北朝时期曾屡次禁碑,原因是立碑刻文多虚美,且浪费钱财。禁碑刺激了墓志铭的发展,所以出土的六朝墓志铭特别多,这一时期墓志铭也极发达。

碑除了大量用于丧葬外,还用于纪功纪事,表彰功德。修桥、修路、建庙、修观,都有碑记其事。

古代还把重要经典刻于石碑,作标准本。儒家经典屡经刻石:①汉熹平石经;②魏三体石经;③唐开成石经(在西安碑林);④蜀石经(孟蜀至北宋刻于成都);⑤北宋石经;⑥南宋石经;⑦清石经。

佛经刻石最著名的是房山石经,在北京房山县大房山云居寺。从隋代到清康熙三十年陆续刻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