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化学(432)专业培养方案 - 图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2 15:23:5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材料化学(432)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设无机非金属材料方向(以下简称方向Ⅰ)、高分子材料方向(以下简称方向Ⅱ)两个方向,培养较系统地掌握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受到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材料化学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从事由材料结构、功能到材料设计和研究开发等综合能力,能在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领域从事材料研究与开发、材料结构与性能的检测及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科技开发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与培养要求 1、政治思想方面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具有较强的民主法制观念、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较高的政治觉悟和社会责任感。

2、专业知识方面

⑴ 掌握材料化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 ⑵ 明了材料化学专业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及最新发展动态,了解与之相关的学科和边缘学科现状及动态。 ⑶ 熟悉国家关于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科技开发及相关产业的政策,国内外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⑷ 大学英语达到学校规定的要求。普通话达到学校规定的相应要求。 ⑸ 掌握计算机方面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通过省二级考试。

⑹ 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较宽的知识面;具有较好的科研能力与创新精神。 ⑺ 具有材料化学文献检索、运用计算机获取资料、信息的能力。 3、身体素质方面

掌握体育运动的基础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达到国家规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具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心理素质。

三、主要专业课程

1、各方向同修:有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基础化学实验(一~四)、结构化学、材料概论、材料工程原理、工程力学、工程制图、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

2、方向Ⅰ另修: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制备原理、材料测试方法、无机非金属工艺学、无机材料物理性能、无机材料机械设备、热工基础、材料工厂设计概论等;

3、方向Ⅱ另修: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研究方法、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功能高分子、聚合物改性、模具设计等。

四、学制与学位

学制:学制四年。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允许3年毕业,但必须在第二学期提出申请,特殊情况经学校同意最多延长至6年毕业。

学位:理学学士。 五、毕业资格与学位授予要求

1、本专业学生必须修满179学分方可毕业,其中必修课136学分(包括实践教学环节21学分),选修课40学分。

2、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规定者,可授予学士学位。

六、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本专业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材料化学专业实验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集中实践必修课有社会实践、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材料专题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

七、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表 见表一。

八、各类课程学时、学分构成表 见表二。

九、主要课程简介

无机化学与分析

课程编号:432001 学时:45 学分:3 课程编号:432002 学时:36 学分:2 开课单位:化学与材料科学系 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及元素化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化学分析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及各种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初步具有获取知识与信息的能力、解决一般无机及分析化学问题的能力。

课程内容:主要讲授化学基本概念和定律,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酸碱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基本化学原理;原子、分子、晶体和配位化合物结构基础知识;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及反应规律;分析化学的基本的原理和方法。

参考教材:《无机化学》(第三版)北师大等校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分析化学》(第四版)华东理工大学等校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普通化学原理习题解答》北京大学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基础化学实验(一)无机

课程编号: 432003 学时:40 学分:2 开课单位:化学与材料科学系

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础无机化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加深对无机化学基本理论和无机化合物性质的理解,熟悉无机化合物的制备及一般分离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内容:测定实验、性质实验、制备实验及设计实验 参考教材:《无机化学实验》 北京师范大学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无机化学实验》 中山大学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有机化学

课程编号: 432009 学时:72 学分:4 开课单位:化学与材料科学系

课程目的:使学生掌握多类型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结构和性质,掌握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部分经典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以及一些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初步掌握气体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掌握一些基本理论,了解测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的方法及学科发展的新动向、新成就。

课程内容:烃类及其衍生物、天然有机物和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等的存在、命名、结构、性质、制备(合成)、变化规律和用途,并适当联系有机反应机理,气体化学和波谱知识等。

参考教材:《有机化学》 胡宏纹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10月第2版。 《有机化学》 东北师大,1997年第三版。《有机化学》 谷素杰,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 《基础有机化学》上、下册,邢其毅, 1984年第1版。

基础化学实验(二)分析

课程编号:432007 学时:40 学分:2 开课单位:化学与材料科学系

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熟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一般方法,养成严格认真和事实求是的态度,提高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内容:定性分析、分析天平的使用和维护、酸碱滴定、络合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重量分析、吸光光度法的分析方法。 参考教材:《分析化学实验》(第二版),华中师大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分析化学实验》(第二版), 武汉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基础化学实验(三)有机

课程编号:432010 学时:45 学分:2 开课单位:化学与材料科学系

课程目的: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掌握基本操作技能以及重要有机物的制备、分离、提纯和鉴定方法,加深对有机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及有机物结构和性能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操作,准确观察现象、合理处理数据,以及设计实验能力。

课程内容: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与鉴定、典型有机化合物的制备(或合成)等 参考教材:《有机化学实验》 兰州大学 1994年4月第2版。《有机化学实验》 曾昭琼,1986年2月第2版。《有机化学实验》 姜锦文,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版。

物理化学

课程编号:432011 学时:36 学分:2 课程编号:432012 学时:36 学分:2 开课单位:化学与材料科学系

课程目的:使学生在先行课程的基础上,运用数学与物理的原理与方法,进一步学习和理解物质化学运动的普遍规律,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内容:化学热力学(一、二、三定律)电化学、相平衡、化学平衡、化学动力学(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 参考教材:《物理化学简明教程》(第三版)印永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物理化学》上、下册 ,上海师范大学等五校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物理化学》上、下册,傅献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基础化学实验(四)物化

课程编号:432013 学时:50 学分:2 开课单位:化学与材料科学系

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化学实验技术,加深对物理化学基本理论的进一步理解,学会物理化学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

课程内容:化学热力学实验、化学动力学实验、电化学实验、表面和胶体实验。 参考教材:《物理化学实验》 复旦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材料工程原理及实验

课程编号:432014 学时:74 学分:4 开课单位:化学与材料科学系

课程目的:使学生初步掌握材料生产过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计算方法,了解典型材料化工设备的主要性能,用途和操作原理。掌握流体流动阻、传热系数、过滤常数的测定、精馏实验、吸收实验及干燥实验等操作。

课程内容:主要讲授流体力学、传热学、传质学和分离工程基础。 参考教材:《化工原理》上、下(第二版) 陈敏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化工基础》上、下(第二版) 吴迪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化工原理实验》 史贤林等主编,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化工原理实验及仿真》 陈寅生主编,东华大学出版社;

无机材料物理性能

课程编号:432018 学时:49 学分:2 开课单位:化学与材料科学系

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以无机材料为重点的包括材料的光、电、热、磁和力学性能在内的物理性能的基本概念及其物理本质,了解研究相关性能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及无机材料的组成、组织结构与工艺过程的关系及变化规律。

课程内容:主要讲授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包括受力形变、断裂与强度),热学、光学、导电、介电、磁学等性能及其发展和应用。

参考教材:田莳主编,《材料物理性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材料物理性能》,肖国庆主编,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材料物理性能》,邱成军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材料科学基础

课程编号:432019 学时:64 学分:4 开课单位:化学与材料科学系

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同学们掌握材料的组成与结构、合成与制备、性能和使用效能四者间的关系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课程内容:主要讲授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与性能间关系的基本原理。 参考教材:《材料科学基础》,潘金生、仝建民、田民波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材料科学基础》,徐恒钧、刘国勋编著,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材料科学基础》,刘智恩、吕宝桐编著,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材料制备原理

课程编号:432022 学时:45 学分:3 开课单位:化学与材料科学系 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材料化学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方向的学生掌握材料合成与制备的一般原理和规律,了解材料制备常用方法。

课程内容:主要讲授材料合成与制备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包括单晶体的生长,薄膜、非晶态材料和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功能陶瓷的合成与制备,结构陶瓷和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方法。

参考教材:《无机材料合成》,刘海涛等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 《材料合成与制备方法》,曹茂盛等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高分子化学

课程编号:432023 学时:45 学分:3 开课单位:化学与材料科学系

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高分子化学中各种聚合反应的机理和动力学影响因素,掌握聚合物的聚合度和结构的控制方法。

课程内容:主要讲授缩聚和逐步聚合、自由基聚合、聚合方法、离子聚合、配位聚合以及聚合物的化学反应等。

参考教材:《高分子化学》,王久芬编著,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高分子化学教程》王槐三、寇晓康编著,科学出版社

高分子物理

课程编号:432025 学时:64 学分:4 开课单位:化学与材料科学系

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聚合物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包括聚合物的多层次结构、分子运动及主要物理、机械性能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

课程内容:主要讲授聚合物链的结构、凝聚态结构、分子运动与转变理论、高分子溶液、聚合物粘弹性、聚合物屈服与断裂、聚合物流变性、聚合物的光学、电学、热性能等。

参考教材:《高分子物理》,金日光、华幼卿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 《高分子物理》,符若文、李谷、冯开才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

无机非金属工艺学

课程编号:432303 学时:36 学分:2 开课单位:化学与材料科学系

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无机材料制备的过程步骤及工艺控制。

课程内容:主要讲授无机材料的制备过程步骤以及水泥、陶瓷、玻璃等常见无机材料的制备过程工艺。 参考教材:《普通硅酸盐工艺学》,曹文聪等编著,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原理》,姜建华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

课程编号:432310 学时:60 学分:4 开课单位:化学与材料科学系

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聚合物加工的方法以及具体过程。

课程内容:主要讲授聚合物流变基础、配方设计、混合制备以及注射、挤出、压制等成型工艺。 参考教材:瞿金平等主编,《聚合物成型原理及成型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 周达飞等主编,《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十、教学活动安排一览表 见表三。

表一 材料化学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表

课程类别 课程 性质 总总学学时 分 学时分配 理论 实践 考核方式 查 试 查 各学期周学时分配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15 18 18 18 18 18 18 16 2 2 2 社会实践(一) 社会实践(二) 讲座 备注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994001 994002 99400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 54 54 36 30 36 36 24 1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毛泽东思想与特色理论概论 形势与政策 大学英语A(一) 大学英语A(二) 大学英语A(三) 大学英语A(四) 大学语文 大学物理B 大学物理实验 大学生就业指导 大学生健康教育 大学体育(一) 大学体育(二) 大学体育(三) 大学体育(四) 大学计算机基础 C语言程序设计 普通话 ※ 2 994004 994005 994006 994007 994008 必 修 课 公 共 必 修 课 994009 994014 994018 994017 992001 992002 992003 992004 992005 992006 992007 992019 992011 5 2 3 4 5 5 2 3 3 1 1 1 1 1 1 4 4 2 108 32 60 72 90 80 45 54 54 16 16 30 30 30 30 75 72 72 16 45 54 72 48 45 54 16 16 4 4 4 4 45 36 36 16 试 4 查 √ √ √ √ √ √ √ √ 4 3 4 3 5 3 5 2 15 查 18 试 18 查 32 试 54 26 26 26 26 查 试 查 查 √ √ 过级 讲座 健康素质检测合格 查 √ √ 查 查 查 查 2 5 2 4 2 30 试 36 试 查 小 计 续表一

55 1038 637 401 16 15 12 11 课 课程类别 程 性 质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学总 学时分配 考核理论 实践 方式 各学期周学时分配 备注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15 18 18 18 18 18 18 16 分 学 数 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