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诊疗指南及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 图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2 19:45:5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呈世界性分布,在我国归属于法定丙类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高峰,多发于儿童,呈散发或流行,在集体儿童机构中可形成暴发流行。临床以唾液腺急性非化脓性肿胀为特征,常伴发脑膜炎、胰腺炎及睾丸炎等。为更好地指导防治工作,特制定本病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前 言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由天津市传染病医院负责起草。 本标准起草人:曹武奎、邹焕文。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负责解释。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保健和卫生防疫机构对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报告和处理。

诊断原则

诊主要依靠流行病学史、腮腺和/或其他唾液腺肿大等特征作出临床诊断,确诊须通过血清学及病原学检查断原则

诊断标准

1 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2~3周有与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接触史或当地有本病流行。 2 症状体征

2.1 腮腺或其他唾液腺非化脓性肿胀。含食酸性食物胀痛加剧。 2.2 剧烈头痛、嗜睡、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呈非化脓性改变(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相似)。

2.3 恶心呕吐、伴中上腹部疼痛与压痛,局部肌紧张。

2.4 睾丸肿痛(常为单侧)。 3 实验室检测 3.1 1个月内未接种过腮腺炎减毒活疫苗,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3.2 双份血清(间隔2~4周)IgG抗体效价呈4倍或4倍以上增高。 3.3 唾液、尿、脑脊液、血中分离到腮腺炎病毒。 4 病例分类

4.1 疑似病例:

a)具备3.2.1或伴3.2.2或3.2.3或3.2.4;

b)具备3.2.2或3.2.3或3.2.4项加3.1。

3.4.2 临床诊断病例:3.4.1·1加3.1。 3.4.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加3.3.1或3.3.2或3.3.3。

处理原则

1 一般治疗与对症处理

1.1 注意口腔清洁,清淡饮食,忌酸性食物,多饮水保证入量。 1.2 对高热、头痛、呕吐者给予解热止痛、脱水剂等对症治疗。 2 中药治疗

2.1 清热解毒,软坚消痛中药制剂口服。 2.2 局部用药消肿止痛。 3 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主要用于重症或同时伴有脑膜炎或睾丸炎者。

预防

4.1 及早隔离患者直至腮肿消退,接触者一般不需检疫,可疑患者应暂时隔离。

4.2 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或麻疹-风疹-腮腺炎联合疫苗可对易感人群实行接种。 附录 A

(标准的附录)

病毒分离

A1 标本的收集与处理

从发病早期患者口腔采取唾液(亦可从血及尿中,有脑膜炎者可由脑脊液中分离病毒),为增加唾液量,采取时用压舌板轻轻按腮腺管口或轻抚耳前下部肿胀处。直接吐入小平碟内加唾液量1/2的hanks液离心,取上清液加青、链霉素500~1000u放冰箱2h。 A2 鸡胚培养分离法

采用鸡胚羊膜腔接种法,取孵育7~9天鸡胚,每份标本接种4~6个,每个鸡胚接种0.15~0.2mL,随即放入36~37℃孵箱培养5~7天。死亡者废弃。将活鸡胚4℃过夜,使血液凝固数日,收获羊水做血凝试验阳性,并能为特异性流腮免疫血清所抑制即可做确诊报告。如为阴性,可再做补结试验或继续传代二次,如第三次仍为阴性,则以阴性而定。

外科学临床诊疗指南:丹毒

【概述】

丹毒 是皮肤和黏膜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其特点是蔓延 很快,很少有组织坏死或化脓,全身反应强烈和容易复发。致病菌为卩-溶血性 链球菌,好发部位为下肢和面部。

【临床表现】

1,起病急,全身症状明显,病人常有头痛、胃寒、发热。

2,局部出现片状红疹,颜色鲜红,中间较淡,边缘清楚,并略隆起。手 指轻压可使红色消退,但松压后红色即很快恢复。

3,在红肿向四周蔓延时,中央的红色消退、脱屑,颜色转为棕黄。红肿 IX有时可发生水泡。局部有烧灼样痛。

4,常合并区域淋巴结肿大、疼痛。

5,足癣或血丝虫感染可引起下肢丹毒的反复发作,有时可导致淋巴水肿, 甚至发展为象皮肿。

【诊断要点】

诊断本病一般不难。检查应测血常规和血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治疗方案及原则】 1.卧床休息,抬高患处。

2.局部及周围皮肤用50^硫酸镁热敷,用青敷膏外敷。

3.全身应用磺胺或青霉素,在全身和局部症状消失后仍继续应用3?5 日,以免丹毒再发。 4.复发性丹毒可用小剂量X线照射,每次0.5?10^,每两周一次,共 3?4次。

5.下肢丹毒伴有足癣者,应积极治疗足癣,以避免丹毒复发。 6.注意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指南: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的诊断与管理

皮肤脓疱病和脓疮的合理评估和治疗

1. 取脓疱病和脓疮皮肤病损处的脓液或渗出液进行革兰氏染色和培养,以帮助鉴别金黄色

葡萄球菌和(或)β-溶血性链球菌是否为感染的病原体,但是针对典型病例的治疗并没有合理的研究来支持(强建议,中证据质量)。

2. 对于大疱或非大疱脓疱病,可以采用口服或局部用抗生素治疗,但是口服疗法推荐用于

有大量皮肤病损或暴发流行而对其他人造成影响的患者,以减少感染传播。对于臁疮,需用口服抗生素治疗。

①对于大疱或非大疱脓疱病,需用莫匹罗星或瑞他莫林治疗,用法为:2次/d,连用5 d(强建议,高证据质量)。

②脓疱病和脓疮的口服疗法疗程为7 d,使用活性药物(常推荐口服青霉素)来对抗金黄色葡萄球菌,除非培养基中只有链球菌(强建议,高证据质量)。因为导致脓疱病和臁疮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群对甲氧西林敏感,因此常推荐采用双氯西林或头孢氨苄治疗。当怀疑或已确诊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时,则推荐使用多西环素、克林霉素或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SMX-TMP)(强建议,中证据质量)。

③全身用抗生素需用于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的暴发流行的治疗,以消除导致肾炎的化脓性链球菌(强建议,中证据质量)。

化脓性SSTI(皮肤脓肿、疖、痈和炎性表皮样囊肿)的合理评估和治疗

3. 推荐取痈和脓肿的脓液进行革兰氏染色和培养,但是针对典型病例的治疗并没有合理的研究支持(强建议,中证据质量)。

4. 不推荐取炎性表皮样囊肿的脓液进行革兰氏染色和培养(强建议,中证据质量)。 5. 针对炎性表皮样囊肿、痈、脓肿、大面积的疖和轻度化脓性SSTI,推荐切开引流(强建议,高证据质量)。

6. 给予抗生素直接对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来作为切开引流的辅助措施,需根据是否存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如体温>38℃或<36℃、呼吸频率>24次/min、心率>90次/min、白细胞计数>12000/μL或<400/μL(见图)(强建议,低证据质量)。推荐对下列患者使用抗生素对抗MRSA,包括初始使用抗生素治疗失败的患痈或脓肿患者、宿主防御能力严重受损的患者或存在SIRS和低血压的患者(见图和表)(强建议,低证据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