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心理诊断技能复习概要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7/1 3:34:1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第一章心理诊断技能复习概要

三级心理诊断技能复习概要

辅导习题共计108题,其中单项选择59题,多项选择49题。

第一节 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1) 第一单元 如何进行初诊接待………………………………………………………………………………………(1)

一、学习目标:学会按心理咨询原则与求助者进行第一次接触。 二、工作程序

(一)做好咨询前的准备工作

初诊接待中,工作人员应有的仪态是坐姿端正、服饰整洁、表情平和、保持正常社交距离(习题1)。 初诊接待中,工作人员不应有的仪态是(习题60):①坐姿随意、服饰入时、表情热情、密切注视着求助者;②坐姿随意、服饰整洁、表情平和、不停地扫视求助者;③坐姿端正、服饰入时、表情热情、视线不离开求助者。

(二)礼貌地接待方式和礼貌语言

(三)间接询问求助者希望得到那方面的帮助,不可直接逼问

初诊接待时正确的询问方式是“你希望我能帮助您解决什么问题”(习题2)。 初诊接待时不正确的询问方式是(习题61):①您有什么样问题需要解决,说吧;②您能否告诉我到底出了什么事吗;③您找我究竞想要解决什么问题呢。

(四)询问结束后,明确表明态度 (五)向求助者说明保密原则

对保密原则的理解正确的是说明保密原则时亦须说明保密例外(习题43)。心理咨询中对于保密原则的把握不正确的是(习题63):①心理咨询员时刻保守求助者的秘密;②求助者的所有情况均在保密之列。

(六)向求助者说明心理咨询的性质

初诊接待中向求助者介绍心理咨询时正确的描述是心理咨询不能够解决他的全部问题(习题3)。

初诊接待中向求助者介绍心理咨询时不正确的描述是(习题62):①没有必要告知对方什么是心理咨询;②求助者不必了解心理咨询如何进行;③心理咨询按照对方的要求解决问题。

(七)说明求助者的权利与义务(参考教材P74的内容)

求助者的权利与义务包括(习题95):①如实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信息;②要按共同商订的时间表进行心理咨询。求助者的权利与义务不包括应按时完成作业并协商解决收费问题(习题4)。

(八)与求助者进行协商,确定使用哪种咨询方式(门诊、电话、网络等) 三、相关知识

(一)社会交往中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二)心理咨询保密原则的重要性 (三)危机的处理

(四)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分类 四、注意事项

初诊接待时应该正确把握的内容是(习题64):①避免紧张情绪;②避免使用方言;③严守保密原则。

(一)避免紧张情绪 (二)语言表达

初诊接待时应该注意的事项是可以适当地使用专业术语(习题6)。

对初诊接待的理解不正确的是应禁止使用专业术语(习题44,0511-3-102)。

(三)反复说明心理咨询中的保密原则

心理咨询中对于保密原则的把握正确的是求助者对于泄密有诉诸法律的权利(习题5)。

(四)说明心理测量功能的有限性

对心理测量功能的理解正确的是在咨询范围以内可适当向求助者做出承诺(习题7)。

第 1 页 共 9 页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第一章心理诊断技能复习概要

(五)咨询时的仪态

第二单元 摄入性会谈………………………………………………………………………………………………(4)

一、学习目标:学会确定摄入性会谈法的目标、会谈内容与范围

使用摄入性谈话时不正确的做法是(习题74):①避免提问失误,绝对不能扭转对方谈话内容;②保持中立性态度,但必要时使用批评性语言。

使用摄入性谈话时不正确的做法是(习题101):①对方自我探索过多;②谈话内容过于具体。

二、工作程序

(一)确定会谈的目标、内容与范围

摄入性谈话时确定谈话内容和范围时不正确的做法是(习题65):①依上级咨询师诊断的结果进行谈话;②根据临床诊断的结果分析进行谈话;③依咨询员主动提出的内容进行谈话。

1.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

2.心理咨询师在初诊接待中观察到的疑点

3.心理咨询师可以依据心理测评结果的初步分析发现问题 4.上级心理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而下达的会谈目标 5.确定会谈的内容与范围

摄入性谈话时确定谈话内容和范围时,正确的做法是对求助者的许多内容分别进行谈话(习题8)。

(二)确定提问方式(一般情况下使用开放式提问,不用封闭式提问,特殊情况下使用半开放式提问)

确定提问方式时应把握的要点中不正确的是(习题66):①一般应该使用封闭式提问;②绝对不应使用封闭式提问。确定提问方式时应把握的要点中不正确的是绝对不应使用封闭式提问(习题9)。

(三)倾听

在摄入性谈话中对倾听的理解正确的是全神贯注地们听,不要随便打断(习题10)。

在摄入性谈话中对倾听的理解正确的是(习题67):①全神贯注地倾听;②不随便打断谈话。 在摄入性谈话中对倾听的理解不正确的是自然随意地倾听,给予恰当评论(习题45)。

对释义的理解和运用:对释义的理解正确的是释义能使求助者感到咨询员所提问题很合理(习题46)。 对释义的理解不正确的是(习题96):①使用释义技巧时没必要先征得求助者的同意;②指重复并评价对方话题后顺便提出另一问题;③它是控制会谈和转换话题中不大常用的技巧。

(四)控制会谈内容与方向

控制谈话方向应把握的要点是涉及问题时要有计划性和目的性(习题11,0511-3-105)。 控制谈话方向应把握的要点中不正确的是(习题68):①应该按照求助者的意愿来进行;②运用技巧随心所欲地转换话题;③控制会谈内容对咨询员最重要。

关于中断:对中断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习题97):①强迫对方停止谈话;②直接建议转换话题。而建议变换地方再谈,时间有限下次再谈,暂时休止然后再谈都是正确的。

对中断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强迫对方停止谈话(习题47,0511-3-103)。

关于引导:对引导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把目前话题转向另一话题(习题48,0511-3-101)。 对引导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习题98):①咨询师通过暗示转换话题;②咨询师直接建议转换话题;③经由中介转换出新的话题(?)。(注:关于“经由终中介转换出新的话题”的做法,48题和98题的答案不一致,48题认为是不正确的,98题认为是正确的,答案矛盾。)

(五)对会谈内容归类(会谈之后必须对问题进行归类)

谈话中不正确的操作是即使对方同意也不可做录像(习题49,0511-3-104)。

谈话中应把握的要点是(习题99):①征得求助者同意后可做笔录;②谈话信息依靠临场记忆整理;③交谈中一般不做笔录和录音。

(六)结束会谈(结束会谈时必须申明和承诺的话) 三、相关知识(会谈法简介)

1.会谈中听比说更重要

第 2 页 共 9 页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第一章心理诊断技能复习概要

2.态度(心理咨询师在会谈中只能持一种非评判性态度)

对谈话法的理解正确的是(习题69):①一旦开始进入会谈就应该将谈话维持下去;②只有持非评判性态度才能使对方无所顾忌。对谈话法的理解正确的是只有持非评判性态度才能使对方无所顾忌(习题12)。

对中立性态度的理解不正确的是(习题70):①对其情绪和行为效应采取肯定态度;②对其情绪和行为后果采取保留态度;③对其情绪和行为的规律性给予保留。

对中立性态度的理解正确的是会谈中不应该明确表明自已的态度(习题13)。

3.区别(对求助者的会谈内容进行区分和鉴别十分重要)

4.会谈法的种类(摄入性会谈、鉴别性会谈、治疗性会谈、咨询性会谈、危机性会谈)

对谈话法的种类描述正确的是(习题71):①通过交谈和观察确定测验的种类的谈话是鉴别性谈话;②通过谈话了解病史和其他状况的谈话是摄入性谈话;③针对精神变态和行为异常的谈话是治疗性谈话;④内容涉及健康人某些问题的谈话是咨询性谈话。

对谈话法的种类描述正确的是内容涉及健康人某些问题的谈话是咨询性谈话(习题14)。

最常使用的“摄入法”是病史采集法。经常选用桑德伯格制定的一个17项提纲;马隆和沃德总结出了结求助者的精神状态和行为特点的12个题目。

5.怎样提问题

谈话中不恰当提问的表现形式是解释性询问(习题16)。 谈话时提问过多的原因可能是(习题72):①咨询师对求助者心理障碍缺乏理解;②咨询师对求助者心理障碍缺乏理解;③咨询师不善于掌握语言交流的技巧。

谈话时提问过多的原因可能是咨询师对求助者心理障碍缺乏理解(习题15)。 不恰当提问所带来的消极作用:①造成依赖(不问不说话);②责任转移;③减少求助者的自我探索;④产生不准确的信息;⑤求助者因处在被“审问”地位而产生防卫心理和行为;⑥提问过多会影响交谈中必要的概括与说明。

不恰当提问的消极作用可减少对方自我探索的主动性(习题50,0511-3-98)。 对不恰当提问带来的消极作用分析不正确的是(习题100,0511-3-143):①可减少双方共同探索的主动性;②可产生不准确信息而延误确诊。

谈话中不恰当提问的表现形式不包括(习题73):①间接性询问;②开放式询问(包括“修饰性反问”和“解释性询问”)

凯利将临床交谈提问的性质做了6条归类:①“为什么……”的问题;②多重选择性问题;③多重问题;④修饰性反问;⑤责备性问题;⑥解释性问题。

修饰性反问引起的后果是对求助者毫无益处(习题17)。 修饰性反问引起的不良后果是对求助者毫无益处(习题51)。

6.会谈内容的选择(选择会谈内容的原则)

⑴ 适合求助者的接受能力,符合求助者的兴趣

咨询师选择谈话内容的原则是符合求助者的接受能力和兴趣(习题18)。 选择谈话内容的原则中正确的是符合求助者的接受能力和兴趣(习题52)。 ⑵ 对求助者的病因有直接或间接的针对性 ⑶ 对求助者的个性发展或矫正起关键作用 ⑷ 对深入探索求助者的深层病因有意义 ⑸ 对求助者症状的鉴别诊断有意义

⑹ 对改变求助者的态度有积极作用,有助于改善求助者的认知和正确理解问题

第 3 页 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