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第一部分 教育学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13:22:3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一部分 教育学

第一章 绪 论

考纲要求

1.掌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了解教育学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以及各阶段的主要教育家及其代表作。

知识精讲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对象。一方面,教育作为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以及人的发展密切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另一方面,教育又是人们认识世界,学习和接受前人经验,掌握人类已有知识,并加以运用和创新的过程。当然,教育现象只有成为教育研究者关注的对象,成为教育学研究的问题时,才能真正进入教育学的研究视野,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规律是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普遍的本质联系,是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教育规律的表现一般是以一定的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变化为条件,以个体的身心发展为基础,同时它又通过教育者的不断研究和认识而被揭示出来。目前,人们已经认识到的教育规律,有总的规律,如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教育适应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还有不同层次的规律,如教学上、道德教育上和体育中的规律等。研究教育规律对教育本身的发展和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才能更好地解释和说明教育现象和问题,促进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

(二)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实践经验的关系 1.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关系

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区别。教育学的任务在于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教育方针政策是一定的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发展需要所制定的,具有一定约束力的行政规定。教育学应当阐明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但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方针政策应当反映教育规律,但不能代替教育规律。企图用教育方针政策取代教育规律,而忽视对教育规律的研究,则会窒息教育学的发展,也会影响教育实践的进步。 2.教育学与教育实践经验的关系

教育学与教育实践经验也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区别。教育实践经验是教育实践者在教育活

2

第一部分 教育学

动中所获得的比较感性和具体的东西。教育学是以教育实践经验为基础的,应当重视不断发展的、鲜活的教育实践经验;但是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应当将教育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不能仅仅满足于教育实践经验的介绍,否则教育学就不能称为一门科学。同样,也不能用教育实践经验来代替教育学的研究,否则教育实践者只能长期处于低水平的重复。

(三)教育学与教育科学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教育科学是教育学科体系的总称。教育学既是教育学科体系的组成部分,同时又对教育学科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随着教育学科的发展,教育学所影响的领域不断扩大。如按个体所受的教育划分,教育学可分为家庭教育学、学校教育学和社会教育学;按教育对象来划分,教育学又可分为学前教育学、普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等。按学科来划分,又有数学教育学、语文教育学、外语教育学等。同时,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又形成了许多新的交叉学科,如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统计学等。

高等师范院校通常开设的教育学是普通教育学。普通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它是研究教育的一般原理和中小学教育规律的一门教育学科。

二、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教育学是人类社会及其教育实践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在古代社会发展的初期阶段,教育学只是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存在于政治、哲学、伦理学、文学及宗教等著作中。如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散见于《论语》中。古希腊教育家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主要散见于《理想国》和《法律篇》中。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教育专著是中国春秋末年的教育文献《学记》;而在西方教育历史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古代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比《学记》晚了300多年。当然,尽管这些著作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和闪光的智慧,但仍是哲学和政治的组成部分,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进入17世纪以后,教育学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逐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632年)的出版,被认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端。此后,又出现了一系列对后世有影响的教育家及教育代表作,如英国洛克的《教育漫话》、法国卢梭的《爱弥尔》、瑞士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德国福禄倍尔的《人的教育》、英国斯宾塞的《教育论》、俄国乌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对象》、美国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等。其中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和杜威的教育思想是比较重要的。夸美纽斯(1592—1670)是17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强调教育应当模仿自然,有序、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应当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泛智教育”;应当采用班级集体授课的形式进行统一的教学和学习。赫尔巴特(1776—1841)是18世纪德国著名的教育家,他强调教育学应当成为一门科学,应当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上;教育应当把道德目的作为首要的目的;教育过程应当包括管理、教学和训育;应当根据儿童多方面的兴趣来设置课程;教学过程应当是一个有序、分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过程。杜威(1859—1952)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他主张教育应当与生活、儿童密切联系,学校应当成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教育应当以儿童为起点,以社会为目标,把儿童与社会联系起来;主张教育是不断发展的过程,儿童的经验也是不断改造的过程;在学校教育中主张以儿童为中心,让学生从

第一部分 教育学

3

做中学,从经验中学习。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19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教育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提供了教育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教育与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思想环境、教育与人发展的辩证关系思想、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以及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等思想,为教育学的科学化奠定了理论基础。进入20世纪以后,受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进步的教育家联系本国的实际,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出现了一批新的教育著作,如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科的《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育诗》、凯洛夫的《教育学》,以及中国学者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等。其中,凯洛夫的《教育学》对中国建国初期的教育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进入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教育理论又得到了迅速发展。50年代,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中论述了新的教学体系,并提出了五条新的教学原则,分别为: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60年代,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出版了《教育过程》一书,提出了结构主义课程论,强调应当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结构和方法,并提倡用“发现法”来学习。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出了“范例式教学论”,要求教学要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包含着本质或基本因素的典型事例(范例)来进行。主要有三个阶段:(1)教师解释作为范例的典型事物;(2)教师讲清范例的种属关系,对同类事物进行分析、概括和综合;(3)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与范例同一类知识的联系和规律。这一时期,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发表了《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提出了教育应当重视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思维结构,儿童的发展规律和社会生活的机制等观点。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在《给教师的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著作中提出了“全面发展”和“和谐教育”的思想。总之,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社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加强,教育理论也得到快速发展,其基本趋势是在重视基本理论研究的同时,加强教育学的应用研究和综合研究,广泛开展教育实验,加强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的结合等。

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从事教育工作就需要学习教育学理论,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有:(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2)有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养;(3)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4)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重点难点疑点提示

重点: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难点疑点: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现象包括两个方面,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对象。一方面,教育作为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以及人的发展密切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另一方面,教育又是人们认识世界,学习和接受前人经验,掌握人类已有知识,并加以运用和创新的过程。教育是存在于社会中,依赖于社会而发展的,因此社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发展水平。教

4

第一部分 教育学

育规律一般是指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普遍的本质联系,是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教育规律的表现一般是以一定的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变化为条件,以个体的身心发展为基础的,同时它又通过教育者的不断研究和认识而被揭示出来。当然,教育学不能停留在研究教育现象的水平上,况且教育现象只有成为教育研究者关注的对象,成为教育学研究的问题时,才能真正进入教育学的研究视野,提供研究教育规律的重要条件。教育学最终要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形成一定的问题意识,来揭示教育的规律。只有认识和把握教育规律,才能提高教育活动的自觉性。

同步训练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在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教育专著是( )。 A.《大学》 B.《学记》 C.《理想国》 D.《师说》 2.教育学是研究教育( ),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A.政策 B.实践 C.行政 D.现象 3.西方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要比中国的《学记》晚( )多年。 A.100 B.200 C.300 D.400 4.( )的《大教学论》(1632年),被认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端。 A.洛克 B.夸美纽斯 C.昆体良 D.柏拉图 5.进入( )世纪以后,教育学逐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A.15 B.16 C.17 D.18 6.德国赫尔巴特的重要教育代表作是( )。 A.《大教学论》 B.《论演说家的教育》 C.《理想国》 D.《普通教育学》 7.( )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泛智教育”。 A.苏格拉底 B.昆体良 C.夸美纽斯 D.卢梭 8.赫尔巴特强调教育学要建立在伦理学和( )之上。 A.哲学 B.逻辑学 C.伦理学 D.心理学 9.( )的《教育学》对中国建国初期的教育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凯洛夫 D.夸美纽斯 10.( )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出了“范例式教学论”。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二、填空题

1.高等师范院校通常开设的教育学是_______________。

2.在教育学的__________阶段,教育学只是存在于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等著作中。 3.___________教育学产生的标志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4.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代表作是_____________。 5.中国学者杨贤江的教育代表作是______________。

6.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布鲁纳的出版了《教育过程》一书,提出了________理论。

三、简答题 1.如何理解教育规律?

第一部分 教育学

5

2.如何理解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关系? 3.如何理解教育学与教育实践经验的关系? 4.如何理解教育学与教育科学的关系?

四、论述题

1.试述教育学各阶段发展的基本特点。 2.试述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D 3.C 4.B 5.C 6.D 7.C 8.D 9.C 10.D 二、填空题

1.普通教育学 2.萌芽 3.独立形态 4.《林哈德与葛笃德》 5.《新教育大纲》 6.结构主义课程论 三、简答题

1.教育规律是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普遍的本质联系,是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教育规律的表现一般是以一定的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变化为条件,以个体的身心发展为基础,同时它又通过教育者的不断研究和认识而被揭示出来。目前,人们已经认识到的教育规律有总的规律,还有不同层次的规律。

2.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区别。教育学的任务在于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教育方针政策是一定的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发展需要所制定的,具有一定约束力的行政规定。教育学应当阐明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但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方针政策应当反映教育规律,但不能代替教育规律。企图用教育方针政策取代教育规律,而忽视对教育规律的研究,则会窒息教育学的发展,也会影响教育实践的进步。 3.教育学与教育实践经验也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区别。教育实践经验是教育实践者在教育活动中所获得的比较感性和具体的东西;教育学是以教育实践经验为基础的,应当重视不断发展的、鲜活的教育实践经验。 但是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应当将教育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不能仅仅满足于教育实践经验的介绍,否则教育学就不能称为一门科学。同样,也不能用教育实践经验来代替教育学的研究,否则教育实践者只能长期处于低水平的重复。

4.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教育科学是教育学科体系的总称。教育学既是教育学科体系的组成部分,同时又对教育学科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随着教育学科的发展,教育学所影响的领域不断扩大。如按个体所受的教育划分,教育学可分为家庭教育学、学校教育学和社会教育学;按教育对象来划分,教育学又可分为学前教育学、普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等。按学科来划分,又有数学教育学、语文教育学、外语教育学等。同时,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又形成了许多新的交叉学科,如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统计学等。 四、论述题

1.教育学的发展主要有四个阶段:在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教育学只是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存在于政治、哲学、伦理学、文学及宗教等著作中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教育专著是中国春秋末年的教育文献《学记》。

在教育学独立形态阶段,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632年)的出版,被认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端。此后,又出现了一系列对后世有影响的教育家及教育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