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化作文”:指向儿童语言和精神成长的教学观-精品作文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4 3:39:0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童化作文”:指向儿童语言和精神成长的教学观

“童化作文”将童年作为一种特定的教学文化,将儿童自身作为一份丰厚的写作资源,将儿童交往作为一种取之不竭的写作动力,将孕育文心作为习作教学的理想旨归。十年来,“童化作文”与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改革共同成长,努力探寻适合儿童言语和精神发展的教学通道,逐步形成自身的教学主张和运行方式,逐步成为一种独特的教学话语。

一、文化观:契合“儿童哲学”的意义前提

童年是一个人独特的生命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具有独特的行为活动和认知方式。“童化作文”教学认为:习作教学要走进儿童世界,就得营造契合儿童精神的教学方式和生活。

一是童话生活。童话是儿童世界的言语密码,童话是儿童理解世界的一种路径和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童话,没有活跃的想象,孩子就无法生活。”“童化作文”将“童话”哲学构筑在习作教学之中,使其内在品质发生明显的变化:一方面生成润泽的习作场域。自然生活的宽广与丰富、儿童世界的梦想与情趣、教学场域的规范与引领有机地融会在一起,改善了儿童步入习作教学姿态,激活了儿童潜在的灵性语言;另一方面生成鲜活的角色情境。“童话生活”的构建总是基于一定的角色情境中。写作就是儿童之间的角色体验,就是角色之间言语的交往。让儿童成为童话故事中的角色,不仅可以给儿童找到一个鲜明的表达对象,还可以激荡起儿童的言语源泉,写作的

生涩就会自然转化为交往的自如。

二是游戏生活。 游戏是儿童最适宜的存在方式,也是儿童最本真的精神源泉。弗洛伊德说:“每一个儿童正在做游戏的行为,看上去都像一个正在展开想象的诗人,你看,他们不是在重新安排周围的世界,使它以一种自己更喜欢的新的面貌呈现出来吗?”由此可见,游戏是儿童创造、自由的个性得以显现的重要途径,更是儿童深入骨髓的一种精神。其次,游戏是儿童当下“即时性”生活,游戏是天然的习作教学资源,它饱含儿童的快乐情感,寄予着儿童鲜活的体验,是习作教学不可或缺的源头活水。儿童的游戏在不断生成,习作教学的资源也在不断拓展,可以说游戏精神与儿童写作的内涵相互包容,游戏的内容与“童化作文”的外延相互交叉。“童化作文”一直坚守着这样的理念:一堂好的习作课应当与儿童的游戏一起发生,一堂好的习作课就是一场让儿童精神恣意的游戏。

三是活动生活。因为儿童自觉的理性意识不发达或不成熟,相应地,感觉投入、动作参与、身体的直接体验则是他联结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基本方式。走向儿童的习作教学,就是要营造适合儿童的活动本性的教学生活,通过具体的活动让儿童的感官回归到生活状态,通过活动以丰盈儿童的习作体验,通过活动为习作教学搭建起一个动感开阔的平台,通过活动在师生之间构筑起共同的言语世界。走向“童化”的习作教学就是以儿童活动为主线的教学,寓习作兴趣激发于活动中,寓习作知识传授于活动中,寓习作技能训练于活动中,寓习作交流于活动中,让儿童在充分的活动中历练言语的翅膀。需要强调的是

活动内在于习作教学之中,基于教师引领之下的,是以言语为载体的,是与习作教学过程同构共生的。

活动生活解放了儿童的肢体,游戏生活解放了儿童的精神,童话生活则给儿童营造了一个鲜活的表达情境,三者互融互渗、相辅相成,构成了“童化作文”教学丰盈而温润的文化母体。 二、故事观:展现“童年历史”的内容取向

儿童就是天生有故事的人,他们就是故事的发生者、创造者。在儿童眼里,周围世界充满着故事的窖藏;在儿童心里,一切客观现实都可以发酵为奇幻的童话故事。

一是儿童的故事属性。“童化作文”认为:故事是儿童的天然属性。儿童具有“故事眼睛”,同样一种景物,同样一件事情,在成人和儿童的眼里,存在着巨大的落差。他们能及时将自己看到的一切纳入自身的故事系统,并不断演绎,不断丰富,朝着自我童话构建的方向发展;儿童具有“故事嘴巴”,分享故事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天赋,他们只要遭遇到开心、难受、气愤、害怕的事情,就会忍不住去寻找听众:可以是亲近的人,可以是熟悉的人,也可以是陌路的人,可以是狗鸟虫鱼,也可以是花草树木,他们的故事匣子就可以打开,滔滔不绝,津津有味;儿童具有“故事思维”,只要儿童一出口讲述,一动笔绘画,故事的元素就充分饱满,他们常常将生活放置在故事之中,将故事当成自己的真实生活;儿童具有“故事动作”,儿童的故事常常借助动作来演绎,手脚并用,感官互动,因此有儿童的地方常常“鸡犬不宁”、“鸡飞狗跳”。儿童的故事属性是他们的天性,更是一个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