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15套模拟卷)湖北省武汉市重点名校初中2018-2019学年语文中考模拟试卷汇总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18:32:3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请根据下列句子中的提示,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①任何坎坷都不能阻遏心无旁wù( )者的脚步;任何诱惑都无法动摇恪( )尽职守者的心神。 .②这ruì( )智的微笑,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 .

2.请在下面的括号里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字,并解释这个字的意思。(2分)

①不( )而走 意思:

②大相( )庭 意思:

3.对联是传统文化中很有趣味的语言形式,讲究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境相似或相反。成语也可以对对联,如雪中送碳——锦上添花,井然有序——杂乱无章。你也对一对。(2分)

①源远流长——( )②闭月羞花——( )

4.在中国灿烂的文化中,对人物和地方有许多的别称或雅称。比如:国家的别称:华夏、社稷;书信的别称:鸿雁、尺素。请你指出下列别称所指代的内容。(2分)

①桑梓 ( ) ②梨园( ) ③巾帼( ) ④汗青( )

5.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下面两句诗,你能推断它们所描述的分别是二十四节气中哪一节气呢?(2分)

①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②正好清明连 ,一杯香茗坐其间。

第①句诗描述的节气是: ;第②句中应补充的节气是: 。

一、览自然之美景,慕古人之情怀。(16分)

【材料一】

七律 登天都峰

雾隐天都浮碧翠,云遮醉石守岩门。 千寻绝壁松探海,万丈悬梯客掉魂。 落魄惊心鱼背迹,登峰造极玉台痕。

低头揽尽神仙境,翘首能将日月吞。

【材料二】

登 天 都 峰

◆徐霞客

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 A )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

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 B )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第.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其松犹有曲挺纵横( C );柏虽大于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巨,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 D )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节选)

【注释】① 峤:jiào尖而高的山。 6.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①终亦不顾 ②独莲花与抗耳 ③澄源并肩手相接 ④暝色已 ....

7.请将 “者”“以”“而”“既”四个字分别还原到文中的A、B、C、D空处。(2分) 8.结合上下文,用四个“/”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2分)

独 上 天 都 予 至 其 前 则 雾 徙 于 后 予 越 其 右 则 雾 出 于 左。 9.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2分) 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

10.请指出【材料一】“千寻绝壁松探海,万丈悬梯客掉魂”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分) 11.请找出【材料二】中与杜甫《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境相似的句子。(2分) 12.积累链接:历史长河中,无数的风流人物被载入史册,他们或建功立业名垂青史,或因美德让人铭记,其精神都将永放光芒。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曾用“ , ”(9个字),表达自己伟大的抱负。(2分)

二、品王维之诗歌,感先贤之美质(10分) 重读王维

①夜里,睡不着,披衣坐起,书堆里翻来挑去的,想读读王维。

②就读王维吧———如果是冬天,下一场雪,就更衬托出王维诗歌的气质了,那么的孤清高 冷,渺无人烟。王维后来的眼界里,什么也没有,除了日月星辰宇宙自然。

③王维命运的分水岭,以“安史之乱”为转折。安史之乱时,他没能幸运地逃离长安,结果被抓,不从吧,没命。只能,从了;安史之乱平息,他的命运更加险恶。一个人,繁华,他历过,惨痛,他也历过,到末了,差点送命。幸亏胞弟王缙以自己的官位换来他的免于一死。留一口气活下来,还是弟弟出钱助他在辋川买了一块地。退而求其次,种田吧。

④辋川是一块荒凉的山地。从此,王维一边种田,一遍写诗。山水接纳他,抚慰他,滋养他,让他的诗篇与他的生命一起涅槃。

⑤我不经意读到:“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句,忽然悸动。这诗不就是倪云林、董其昌们的水墨画吗?谁能说王维的诗不曾滋养过倪云林?他一定是从王维的诗里得到的顿悟、启发,不然,他的水墨达不到那般高境。

⑥它一直是动态的,宛如江河湖海,随着岁月慢慢流淌,一路流过宋,到了元,直至停在倪云林案头,然后还到了明时的董其昌身边。这一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该有多好呢!王维历尽劫波之后,终于见

了天地。一条江,流啊流,流着流着就流到天地之外;山色最美的样子呢,在于“有”“无”之间。“天地外”不就是“空”吗?王维以哲学的眼见到了中国水墨的“留白”,山最美的时候就是漆黑的墨色……无论王维的诗,还是倪云林的画,都没有人迹。最高级的诗画莫过如此。

⑦王维还有一首诗,人们最喜引用: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也曾以为,不过是刻画心境的闲适而已。其实,不然。

⑧就这十个字,有意无意读过多年,尚未领会其中的奥义。如今已是中年,算是有了一点点的懂得。“行到水穷处”,大约是讲人生的绝望吧。无路可去,不也是一种选择吗?但人生永远不会一直糟糕下去的,于是自然地过渡到“坐看云起时”。你看,地上的水穷尽了,就化为了天上的云。水、云永远循环往复,不会枯竭。人的命运也是这样,失之东篱,收之榆桑。

⑨这一句,只有王维写得出,是他以一己的生命体验,慢慢化出的。一场政治灾祸以后,他失去一切世俗功名,险些连命也丢掉,这不是“行到水穷处”,又是什么?接着,他搬到荒凉的“辋川”种田,山水与之作伴,养育着他,成全了他,渐渐让他走向生命的圆满,写下不朽的辋川系列———文字照亮了他的生活,恩仇流转,守得云开。

⑩王维这个时期的诗篇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突出一个“静”字,最合我这个神经衰弱的人读,读着读着一颗心趋向了宁静恬寂,慢慢地,眼阖上,也能睡过去了。

?你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多安静啊,简直是王维替天地发声嘛。

?或许你会说:泉水流动不是有声的吗?不是的,我读时,听不见一点声响,我惯于以幻想驰骋———泉水流过的石头上布满苔绿,石头缝里藏有无数小鱼虾,动静制宜,这时,一轮明月恰好出得深山,照万顷松涛之上,隐隐有松香气缭绕……当一个人见了天地以后,他就读懂了山间生活的安谧有多么珍贵,远离俗世喧闹,把自己一并归化到自然中,或许,诗中的王维,此刻便化为了石上的青苔,任鱼虾自身上游弋…… ?王维只活了61岁。临终,胞弟王缙都没机会赶来见最后一面。想想,多悲凉……

?也懒得翻年谱查他究竟在辋川生活了多少年。不查,也不碍他的事,反正晚年的他走向了圆满。人圆满了,就不值得计较年岁的长短了,他一直是亮在天上的,永不落的星。

13.仔细阅读第②段,作者认为王维诗歌的气质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八个字概括。(2分) 14.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在第③段中介绍王维在“安史之乱”中的遭遇,作用是什么?(2分) 15.请将“王维的诗就是一幅幅中国水墨。”还原到某段句首。(2分)

16.文中引用王维的三句诗歌,分别读出了王维诗歌和生命的三种境界。请你结合全文,仿造示例,填写下列表格。(2分)

诗句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篇的境界 ① 闲适 ② 17.积累链接: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失落、抑郁心情,有漂泊之感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