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专题八 第四讲 文言文断句 Word版含解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1 13:54:1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四讲 文言文断句

基础点:文言断句,在过去称为句读,所谓“句”就是作者已经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到此应该断句,用标点符号来表示,即用“句号”,语意未完而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叫“读”,相当于今人使用的“逗号”,弄清句读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要正确断句,应先掌握大意,其次抓住特殊标志,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重难点:1.理解文段大意。 2.寻找断句标志。

[考法综述] 对文言文断句的考查近几年呈上升趋势,对其考查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客观题,就选文中的某个句子,提供四种句读,请考生判断正误;二是主观题,从选文或另给的一段文字中挑出某个句子(未断开),要求考生断开。

命题法1 提供语境的客观型断句

典例1 对下面文言文语段中的画线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馀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有删改)

A.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馀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B.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馀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C.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馀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D.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馀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答案] C

[解析] 这是一道客观断句题,考生可抓住一些相对整齐的语句来断句。如“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舍我其谁也”,这些语句相对整齐,可断开。

参考译文

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道:“老师似乎有些不愉快的样子。以前我听您说过:‘君

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孟子说:“那是一个时候,现在是一个时候。每五百年必定会有圣王出现,这期间也必定会有闻名于世的贤才。从周以来,已经七百多年了。按年数说,已经超过了;按时势来考察,该出现圣君贤臣了。上天还不想让天下太平罢了,如果想让天下太平,在当今这个时代,除了我,还有谁(能担当这个重任)呢?我为什么不愉快呢?”

解题法1 分析语境,抓住异同,字斟句酌 --------

(1)通读文段明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要想正确断句,先要把相关语句通读几遍,力求对语句全段乃至全文的内容有整体的把握。对于客观型断句题,要先比较分析所给选项的断句异同处,然后圈起来,再利用知识积累有针对性地分析。

(2)实词、句法多联系。在通读文段的基础上,注意联系自己已掌握的古代汉语词句的知识(词法、句法等)来断句。一般来讲,动词的前后都不能断开(省略句除外),因为它前面往往有主语,后面往往有宾语,但是不及物动词作谓语的情况除外。如上题,“诏下公卿群臣议”一句,中间不能停顿,因为“公卿群臣议”是“诏下”的内容,在句中作宾语。

(3)借助虚词定首尾。断句除了以语意表达为依据外,还可借助一些语言标志,如虚词。有些虚词的位置是固定的,如“夫、若夫、至若、且夫、盖、凡、窃、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用在句首;“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也、者、乎、矣、尔、欤、焉、哉、耶、而已”等语气助词,常用在句尾。根据这些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断句。

(4)句式、活用要明确。断句时还要考虑到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文言文有不同于现代汉语语法习惯的四种特殊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和省略句。有的句子中还有词类活用现象。这些不仅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障碍,更是断句中的易错点。

(5)文史知识不容忽视。文言文中的文史知识,包括人物的名、字、号、谥号,年号,地名,官名等。了解这些知识对文言文的断句也会有帮助。

命题法2 提供充分语境的主观型断句

提供充分语境的主观型断句题,属于断句题中较为常见的一类。近年来,不少高考卷采用的是这种考查形式,如2014年高考北京卷、浙江卷等。一般都是从选文中截取一段话,去掉标点,设置试题,一般停顿8处左右,分值为3~5分,有一定的难度。考生应抓住标志词,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再结合上下文,分析语境,检查已断开处是否恰当,并推敲较难把握的地方。

典例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节选),完成后面的题目。

偃虹堤记

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注]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

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夫 虑 熟 谋 审 力 不 劳 而 功 倍 作 事 可 以 为 后 法 一 宜 书 不 苟 一 时 之 誉 思 为 利 于 无 穷 而 告 来 者 不 以 废 二 宜 书 岳 之 民 人 与 湖 中 之 往 来 者 皆 欲 为 滕 侯 纪 三 宜 书 以 三 宜 书 不 可 以 不 书,乃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取材于《欧阳文忠公集》)

[注] 滕侯:即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答案] 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

[解析] 首先,通读全文,得知画波浪线处内容是对为滕侯作传的理由的总结;其次,看到三个并列句式,“一宜书”“二宜书”“三宜书”,可以粗略将其分为三层;最后,寻找文中的标志性词语,分析词语之间的关系,标出停顿处。值得注意的是,并列关系、连动关系一般不停顿。第一层“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中,“虑熟谋审”是并列关系,中间一般不停顿;“力不劳而功倍”是由连词连接的并列结构,其后可断开;“作事”是动宾短语作主语,“作事可以为后法”是典型的主谓宾结构,其后可断开。第二层“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中,“思为利”是动宾关系,中间不停顿;“于无穷”是后置的介宾结构,其后必须停顿。第三层“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中,“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是主语,因为比较长,习惯上停顿;谓词有“欲、纪”,但“为滕侯纪”是“欲”的宾语,“欲后”不停顿。

参考译文

他深思熟虑,不用花太多的力气而收到成倍的功效,这种做事的行为可以作为后世人仿效的法则,这是我写此记的第一个理由。不只是想着当世人的赞誉,而是考虑为千秋万代谋利,并且告诉后代不要把它废弃,这是我写此记的第二个理由。岳阳的百姓与洞庭湖中往来的人们,都想为滕侯写这个记,这是我写此记的第三个理由。有三个写记的理由而不能不写,于是写下了此篇文章。

解题法2 先易后难,注重方法,必须检查 --------

(1)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给一段文字断句,往往有易有难。考生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段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开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