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2 16:50:0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20新高考语文山东模考答案解析(附大量作文素材 )
一、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科幻小说注重对幻想世界的描绘,要集中于创造新的世界框架,无暇对具体情节和人物情感做细致描绘。
B.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更看重题材的新奇,而不是形式的讲究,所以在文体形式的探索上较为随意。
C.材料二可以从学理上解释材料一中的现象,并指出被传统的文学所排斥的刻板的文风恰是科幻文学需要的。
D.材料三认为当下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思维”有变化,这里“文学思维”的含义不同于材料二论及的科幻小说的“文学性”。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刘慈欣看重科学设定的宏大和新奇,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他对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也有借鉴和吸收。
B.《三体》被一些读者评价为“细致不足”,是因为这些读者还是以阅读传统的文学作品形成的审美习惯来看待它。
C.科幻作品激发的阅读快感通常是一种令人倍感惊奇的体验,也是比传统的文学的细腻表达更有力的一种体验。
D.“文学性”这个概念应该与时俱进,避免固化,保持边界的开放,以更公允地评价科幻文学等文学样式。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
A.“科幻小说定义的困难性主要在于科幻小说是一种跨门类的、延展广阔的文学。”
B.“科幻文学的最大优势就是其丰富的故事资源,这种资源由科技的进步源源不断地提供着。”
C.“只要不违反基本的科学原理,作家完全有权利在作品中加进自己的天才意测。”
D.“现代科幻文学对科学最新进展的表现很有限,大量故事的核心仍基于古典科学。”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答: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开门见山,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人认为科幻小说欠缺文学性”,然后从两个不同角度来分析原因,最后指出科幻小说不是必须要兼顾文学性。②运用了大量的理论论证(或答“道理论证”)。在具体分析科幻小说欠缺文学性时,作者引入并阐释了很多专业的文学批评理论,论证严密。③运用了对比论证。作者在论述科幻小说的同时,始终将其与一般的文学性小说进行比较,说明二者对文学性的要求并不相同。④比喻论证。将文学性比喻成杂草,强调因目的不同,看待文学性的方式也不同。⑤举例论证。举科幻小说《三体》为例,论证科幻小说与传统小说的相比,在人物设置和情感描写上显得粗鄙,细致不足。(任意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
5.用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来评价科幻小说是否合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示例一:①合理。②就本质来说,科幻小说仍然是文学作品的一个分支,必然要遵循文学作品的一般规律;③就作家的创作体验来说,“把科幻从文学中剥离出来”是不切实际的,还是要追求“文学性与科学性的平衡”。
示例二:①不合理。②就本质来说,科幻小说属于一种新的文学范式,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已不足以涵盖它;③就创作内容来说,描绘的是幻想世界,关注的是探索与发现,它不必兼顾文学性,也很难兼顾文学性。
示例三:①不合理。②从结构来说,科幻小说是在创造一个新世界,每个细节都牵涉出新世界的结构,在叙述的时候必须不断插入结构因素的解释,这样会使文风显得疏阔,读之觉得粗陋;②从题材来说,科幻小说的题材恢宏奇诡,关注探索与发现,强调情节设计上的出乎意料,从某种程度上就会排斥对细致形式的探索,难以符合传统小说的审美。③从发展的角度来说,当原有的文学性不足以涵盖新的文学样式的时候,文学性本身也要改造,不可固化,要添加新的因素。 (二) 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九叶派是中国20世纪40 年代具有较大影响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作为九叶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辛笛,他不仅中国古典文学功底相当深厚,而且对西方诗歌的研究也有很深的造诣。他的诗歌创作早在30年代就已经开始,中西文化的合璧使他的诗呈现多元的色彩,既典雅精致,宁静淡泊,富有中国传统的书卷气,又含蓄朦胧,印象幻觉迭现,时间空间倒错,具有西方现代主义的特点。辛笛受华兹华斯的经典抒情诗《孤独的收割者》的启发,有感而发创造了不朽的名篇《刈禾女之歌》,主题上都是对淳朴而善良的劳动女性的赞美,抒发回归自然地喜悦。
批读《刈禾女之歌》
大城外是山
山外是我的家(此言“我”昔居“山外”,今处“大城”。) 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
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两“记”表明,此系昔居“山外”之所见。) 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由“记”到“唱”,怀念昔居“山外”的生活。用“眼”“唱”属通感手法。) 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由“也”字可推断,“我的心”的感受承袭自“我的眼”,故“空而常满”也是就怀念昔居“山外”的生活而言。) 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
在雨里生长(此言大自然助益健康成长。) 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如今”回到现实。) 我想告诉给姊妹们
我是原野上的主人(愿意回归昔居“山外”的生活。) 风吹过镰刀下 也吹过我的头巾 在麦浪里
我看不见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蓝的天空有白云 是一队队飞腾的马 你听,风与云 在我的镰刀之下
奔骤而来(写劳作之雀跃,喻回归自然后之欣悦。)
解析:诗篇起首两句,点明了她的家乡原在远离大城市的乡村,接着便是对家乡甜美的回忆。若问,她身处何市? 从事何职? 为何发思乡之幽情?对此,作者无须交待,故一笔带过。因为这里的城市和乡村均系似实而虚的象征意象,即前面所指的“化装姿态”的自然意象。众所周知,作者不是刈禾女,更未必有过她的生活经验。这里只是借刈禾女之口,抒发自己积蕴已久的对生机勃发的自然宇宙之热烈渴望。辛笛长期处于都市之中,早已对城市中的嘈杂混乱,以及书斋生涯的狭小沉滞深感厌倦、苦闷。因此这派诗人曾一再呼吁“要把历史(指人类社会现实)还原为自然(指宇宙空间)”,提倡一切都要返回人类故乡。故此诗中对故乡的眷恋,其实正是作者发自意识深层的对广阔清新生活的本能追求。这种追求早已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所以她首先忆起的便是“家中长案上的水瓶”和“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这种思乡之情真是达到了望眼欲穿的程度,故而连眼也唱起了原野之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唱即是心想,一个巧妙的通感手法,把诗人对人类故乡那种翘首远望之状和内心渴望之情,含蓄而传神地暗示了出来。然而,由于种种复杂缘由,他对此只能心向往而无法身赴之。面对现状,内心空虚惆怅,神往故乡,常觉充实甜蜜,故而才有“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的微妙心态。
那么,她渴求故乡的什么呢? 那金黄色的麦穗,勤劳的女伴,朗照的阳光,闪亮的镰刀,鲜艳的头巾,蔚蓝的天空,飘浮的白云,这一系列明丽清新的意象群,岂不正是作者渴望的那种五彩缤纷、宁静和谐、广阔厚实、勤劳淳朴的文化之境吗?作者心驰神往的绝不仅是远离现实的世外桃源。我们知道,“九叶派”崛起、成熟于抗战后中国黑暗与光明交错,方生和未死更迭的特殊年代。他们曾于《中国新诗》创刊号代序中指出:“我们原先生活着的充满了腐朽气息的房屋在动摇,我们原先生活着的阴暗沉滞的空间在崩溃”,“到处有历史的巨雷似的呼唤:到旷野去,到人民的搏斗里去!”据此,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诗正是在时代风雷的感召下,对行将瓦解的黑暗王国的无情诅咒,对渐露曙光的崭新世界的热烈憧憬,对在斧头镰刀指挥下人民正在勤奋收获的衷心向往。否则,我们便无法理解作者为何精心选择了经风沐雨、喜割麦穗的收获季节,为何特意强调“我是原野的主人”,何以把白云喻为“一队队飞腾的鸟”。
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既点出抒情主人公的出身背景,也含有城市与乡野的对比。
B.“我想告诉给妹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写刈禾女收获时的心理活动,表达她对拥有原野感到欣喜。
C.“风吹过镶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写刈禾女劳作时的欢快,也写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
D.“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是从宏阔的视野观看原野,着意写刈刘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诗歌前四行,从“大城”“山”转向“水瓶”“井”,节奏也变得舒缓,这种变化带有情感倾向。
B.“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是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这是该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C.“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抒情的笔触表达了刈禾女愉悦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