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写作课后习题解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7 17:13:1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采访时常会遇上一些难以弄懂的事物,如专用术语、技术名词、操作程序等,若是原封

不动地照抄照搬,不加任何解释、说明,势必就晦涩难懂,报道就死板,事实就没有很好地 说话。此时,责任性强和有经验的记者,总是通过仔细、反复地询问与观察,将这些事物弄 懂弄透,然后深入浅出,用受众能够接受的语言叙述,报道就通俗易懂,事实就“说话”了。 (4)插叙场景、背景和人物形象

这种做法,旨在增强新闻形象性和感染力。新闻真实性应当包括两个含义:

①事实真实,即“五个 W”和引用的全部材料要准确无误。

②形象真实,即对所报道的人物风貌和现场情景等,能有合乎事物本来面目的艺术写照。 使新闻做到有神、有形。

应当说,事实不真实,新闻无生命;形象不真实,则生命就干枯,没有活力,不能给人 以难忘的印象。

6.怎样理解增强新闻通俗化的时代意义? 答:通俗化亦即平民化,即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贴近读者的平民视角和具体形象的新闻

表述使新闻真正可看、可听、可触、可感。增强新闻通俗化具有时代意义:

(1)新闻通俗化是吸引受众的基础

因为新闻的受众很广泛,其文化程度不一。采访时常会遇上一些难以弄懂的事物,如专

用术语、技术名词、操作程序等,若是原封不动地照抄照搬,不加任何解释、说明,势必就 晦涩难懂,报道就死板。此时,责任性强和有经验的记者,总是通过仔细、反复地询问与观 察,将这些事物弄懂弄透,然后深入浅出,用受众能够接受的语言叙述,新闻报道就通俗易 懂。

(2)新闻通俗化是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和传媒竞争的热点

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日趋多元化,选择性极强,他们更喜欢平和、亲切、自然的交流方

式和传播方式,而且,读者阅读报纸,不是学文件,不是听报告,主要依靠兴趣爱好。因此, 现在的新闻界倾向与读者进行朋友式的平等交流。通俗化的取向,是当前新闻传播的发展趋

势,事实上,已成为许多媒体的成功之道。 (3)新闻界的竞争演化为通俗化的竞争 怎样让新闻为更多读者看懂以扩大读者范围,是世界各国新闻界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早

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西方新闻学者就预言:21 世纪最初几十年,国际新闻界千竞争、万 竞争,最大的竞争莫过于通俗化竞争。我国读者、听众、观众文化平均程度较低,新闻通俗 化的问题必须重视。

第 4 章 敏锐感知与判别新闻 思考题

1.新闻敏感是一种什么能力?它有哪些具体内容?

答:(1)新闻敏感的定义

新闻敏感,即指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也就是指新闻工作者的感官对新

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这是新闻工作者必备的能 力,是一种职业敏感,是长期从事新闻实践的经验和结晶。

(2)新闻敏感的具体内容

①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对当前工作的指导意义 这通常称作记者的政治敏感,或叫政治洞察力。即当一个或数个新闻事实出现时,记者

应马上将它们同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及编辑部的报道意图联系起来考察,看其对推动当前 工作和发展当前形势有何积极、重要意义。这是新闻敏感的主要内容。

②迅速判断某一新闻事实能否吸引较多受众 即指记者面对新闻事实,要迅速估量出其对广大受众的吸引力。新闻敏感首要、主要之

点,乃指记者判断某一事实能否引起受众兴趣。西方记者和新闻学者很重视这一点。

③透过一般现象挖掘出隐藏着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往往被一般表象、甚至假象遮盖着,如何凭借锐利的新闻眼,着力挖

掘出这些有价值的新闻事实,是新闻敏感的又一内容。要做到这一点,记者就必须有相当的 马列主义理论水平,要学会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与解决问题,还应具有 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新闻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

新闻追踪能力。同时,较好地发挥逆向思 维也十分重要。

④在同一事物的诸多事实中,迅速判断、鉴别出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能否从几个属同一性质、题材且都有价值的事实中判别、提取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构成 报道考验记者这方面新闻敏感的强弱。

⑤在对事物进展过程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预见有可能出现的新闻

这是指记者对新闻事实的发展趋势和本质作出科学分析时所表现出的一种素质,是一种 见微知著的能力。

2.怎样正确认识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

答:从总体上说,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都十分重要,但从根本上看,记者的新闻

工作责任感是比新闻敏感还要重要的东西,也可以说,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责任感派生出来 的。

(1)有些记者发现不了新闻,首先缺少的恐怕不是“新闻鼻”、“新闻眼”之类,恰恰

是工作责任感,即缺少那些对实际工作呼吸相关的感情和求“新”若渴的工作态度,因而对 党和人民的利益、群众的疾苦无动于衷,对新闻工作抱“守株待兔”的态度。

(2)新闻采访是发现新闻的一个根本手段,而新闻采访的深浅,则主要取决于记者的 工作责任感:

①责任感强了,记者才会像潜水员一样,长期活跃在五光十色的海底世界,觉得有写不 完的题材,觅不尽的“宝”。

②责任感强了,有才华的记者才不至于因仰仗自己聪明,而忽略学习理论、政策及各类

知识,不注重艰辛的新闻采访,以致弄得“双耳失灵,双目失明”。

③责任感强了,才思不怎么敏捷的记者,才可能不断增强顽强学习与积极思考的自觉性,

通过深入细致的新闻采访,以弥补自己的不足,收取勤能补拙之效。

总之,只有责任感强了,才能酷爱新闻工作,才能时时、处处做有心人,才能使发现新

闻的“雷达”一刻不停地运转,即便“出门跌一跤,也要抓一把土”。

3.新闻价值有哪些具体因素?

答:新闻价值是事实构成新闻诸要素的客观存在,是记者判断事实可否成为新闻的尺度。 一般说来,新闻价值含有以下五个要素: (1)重要性

是指新闻事实具有震撼人心、能在某种程度和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的那种特质。重要性

是新闻价值的主要因素,包括思想性、指导性和针对性等要求和内容。 (2)显著性

是指新闻人物和事件具有引人注目的特质。这是指新闻人物或新闻事件有非同寻常之

处,即这些人所处的社会地位比一般人要高。 (3)时新型

是指新闻发生的根据具有确定新闻事实的最起码的特质。时新性有两层意思:一是时间

性,即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才有新闻价值,也就是说,新闻的发生与发表之间的时差越小, 新闻价值就越大;二是新鲜性,即新闻题材新鲜感强。 (4)接近性

是指新闻事实具有令人关切的特质。这种接近性主要是指地理、职业、年龄、心理及利

害关系等方面的接近。一般情况下,离读者身边越近、关系越密切的事,就越为他所关注, 新闻价值也就越大。 (5)趣味性

是指新闻事实具有引人喜闻乐见的特质。我们所要倡导的趣味性的原则是健康、高尚, 有趣不俗,有益无害。

4.怎样理解新闻政策及其主要含义?

答:新闻政策是指关于新闻报道的政策界限的规定。新闻政策具体包括:能报道什么,

不能报道什么,着重报道什么,一般报道什么,以及报道中应注意些什么等等。

(1)新闻政策中外都有,只不过形式、内容有所不同罢了。新闻政策的某些重要内容,

若以法律形式加以规定,就成了新闻法。我国自 1949 年以来,至今还没有制定新闻法,也 缺乏完整的新闻政策条文,但是,有关的新闻政策规定、原则等还是有的。在新中国的新闻 法规尚未制定之前,这些新闻政策对我国的新闻事业,均起了积极的作用。

(2)记者发现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并不意味着都能报道,还得靠新闻政策予以判别,

新近发生的某个事实只有即具备新闻价值又符合新闻政策,才能报道。

(3)新闻政策则存在多变性,因为它受国家政治制度和法律的制约。因此,各国的新

闻政策皆不同。同时,即使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新闻政策也随当时情况的变化而不断 变化。记者只有深切地熟悉和掌握上述各个方面,时为了追求刺激性、趣味性,不惜让低级、 黄色的新闻充斥版面。

(2)我们也讲趣味性,特别是随着这几年新闻改革的逐步深入,情趣横生的新闻报道

也日见增多,但我们所倡导的趣味性的原则是健康、高尚,有趣不俗,有益无害,决非污染 社会及人的灵魂的庸俗、低级的趣味。 发现新闻才能更为敏锐,判别新闻才能更 为准确,敏感性、洞察力等才能不断增强。 5.应当怎样正确看待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

答: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具体关系是:新近发生的某个事实能否报道,一要看是否具

有新闻价值,二要看其是否符合新闻政策,两者兼备,就报道,缺一,就不报道,两者之间 应当相辅相成,互为制约。

(1)新闻报道应是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结晶,失去其中任何一个,都不是合乎要求

的新闻报道。当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发生矛盾时,应当服从新闻政策;如果新闻政策有缺陷, 则通过一切可行办法,力促有关部门进行修订。总之,服从科学,又服从纪律,两者辨证统 一。

(2)新闻价值的理论反映的是新闻工作的一般规律,且有相对的稳定性,任何国家皆

可通用,但在选择和判断上却为阶级性所左右。新闻政策则存在多变性,因为它受国家政治 制度和法律的制约。因此,各国的新闻政策皆不同。同时,即使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

新闻政策也因当时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记者只有深切地熟悉和掌握上述各个方面,发现新闻才能更为敏锐,判别新闻才能更为 准确,敏感性、洞察力等才能不断增强。 6.我们与资产阶级在趣味性认识上有什么不同? 答:趣味性是指新闻事实具有引人喜闻乐见的特质。我们与资产阶级在趣味性认识上有 所不同:

(1)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学一般都把读者兴趣作为新闻的基础和试金石。因此,在他们

看来,衡量新闻价值的真正要素,乃是趣味性。有

中 编

第 5 章 采访活动的第一阶段 思考题

1.什么是新闻线索?它的获取渠道有哪些? 答:(1)新闻线索的定义

新闻线索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新闻线索不等于完整的新闻事实,它

比较简略,没有事物的全貌和全部过程,常常只是一个片段或概况,它只是将事物的个别属 性反映在记者的头脑之中。 (2)新闻线索获取的渠道

①通过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及负责同志的活动、讲话获取

这些方面一般都概括和预示着当前政治形势、经济建设及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主要情况和

问题;政策动向和新的任务等。这些都直接预示着一个时期内即将发生的重要事情,是记者 采写新闻的重要、可靠依据。 ②通过各种会议、简报获取

大凡会议,一般是与会者汇总各方面的情况、问题、建议等而聚在一起讨论;简报,一

般都是基层单位工作情况的简单汇报。会议和简报里含有大量重要、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记 者只要留意,是会如愿以偿的。 ③通过记者耳闻目睹获取

记者看东西,听东西,都应当与一般人不同,无论到哪里,不管接触什么人和事,都必

须从“能否出新闻”这一角度,去认真看一看、听一听。

④通过记者对日常情况的积累获取

记者日常所接触的有些材料,常常看上去小而零碎,暂时派不上用场,但如果把他们悉

心存放和积累起来,并密切注意事物的发展,随着刺激物强度的不断增加,说不定到了某个 时候,便能触发记者产生感觉,从这些积累的材料

中提取新闻线索。

⑤通过广大受众、亲友的提供和与他们的接触获取 这是获取新闻线索的一个最大的且永不枯竭的源泉。一个记者接触社会的面总是有限

的,而受众、亲友则遍布或生活在社会的各个角落,(2)临时准备的内容

临时准备又称专题准备或专项准备,具体方面有: ①收集新闻事件的相关资料,打有准备的仗 再艰巨的采访任务,精心准备了,相关材料收集了,便可完成得很好。

直接参与社会生活,记者若是密切同他

们的交往与联系,那么,触角就多,感受新闻线索的机会就多,感觉能力也就越强。

2.平时准备与临时准备各有哪些主要内容? 答:(1)平时准备的内容 ①理论的准备

即记者要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有计划、有系统、有针对性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

想,掌握基本理论,熟练运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研究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②政策的准备

从一定意义上说,记者是宣传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人,因此,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

记者理应比一般人学习得好一些,理解得透一些。作为一个新闻记者,除了熟悉党和政府的 总方针、总政策外,对一个时期的现行政策,特别是自己分工负责报道的所在战线、行业的 具体政策,更应学习、领会和掌握。否则,采访中就没有依据,容易失去方向,不但宣传不 好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甚至可能采写出违反方针政策的报道,造成不良影响。 ③情况的准备

记者工作不能单打一,要搞“立体作业”。记者要留意与采访写作有关的各种情况:完

整的,零碎的;正面的,反面的;上面的,下面的;本地的,外地的;自己经历的,别人介

绍的;已经做了的,计划实行的等等。积累、熟悉这些情况,采写新闻时能更好地了解过去, 认识现在,预测将来,使新闻报道有新意、见深度、上水平。

④知识的准备

记者是博学多识,还是知识贫乏,采访中往往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平时的知识 积累与准备对采访的功效有: a.有助于同采访对象迅速有效地交谈 b.有助于敏锐捕捉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c.有助于深刻揭示新闻主题

②熟悉和研究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找准心理差异 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通常包括:性别、年龄、职业、经历、学历、特长、兴趣及有关各 类文字材料等。

③拟定采访计划和调查纲目

采访计划指大体的活动方式,确定要访问的部门、人员及其先后顺序,设想一下写什么

体裁,写多少字,采写周期等。调查纲目指所要提问的大纲细目。

④检查有关物质的完备情况

有关物质的准备俗称“硬件准备”,通常包括行装、笔墨纸张等方面的准备。若是到偏

僻的地区采访,还有带上雨具、常用药物、干点心等。若果随声带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 应先试一试机件是否完好,录音磁带、胶卷、电池等带足了没有,备用灯管带上没有。 3.怎样认识知识准备与采访功效的关系? 答:记者是博学多识,还是知识贫乏,采访中往往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具体而

言,平时注重知识积累与准备,在采访时会直接产生如下功效:

(1)有助于同采访对象迅速有效地交谈 记者与采访对象若要迅速有效地谈到一块,恐怕并不完全取决于采访的经验、方法之类,

常常起关键作用的,是记者对采访对象的职业所涉及的知识有否积累和准备。

(2)有助于敏锐捕捉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记者若是知识功底扎实或准备充分,那么,采访对象所述的材料,哪些有价值,哪些无

价值,就不难作出判断。否则,就容易导致两种情况的出现:要么搞拣到篮里都是菜,要么 与有价值的材料失之交臂。 (3)有助于深刻揭示新闻主题

欲使新闻主题得到深刻揭示,方法固然不少,但记者知识准备充分,看问题能达到一定

的高度、深度,则深刻揭示新闻主题就显得更为有效。

4.在性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采访对象各有哪些访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