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第六章经典文化阅读专题二群文通练三教育思想(含解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7 20:03:0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群文通练三 教育思想

主题解说 儒家教育思想是以“仁”“礼”“中庸”“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为内容,以“内省”“慎独”“知耻”“敬”“义”等为践行方法,以“和谐”为内在追求的一种思想。儒家教育既有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的“小学”教育,也有培养浩然之气的“大学”教育,总之,儒家的教育是一种人性教育,通过诗书的感化、人伦的学习,提高个体的思想道德修养,达到教化人的终极目的,进而教化整个社会。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材料二: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1.上述两则材料都反映出孔子在教育弟子时,提倡的________教育方法。

2.有人认为,以上两则材料都体现出孔子“中庸”的思想,你同意吗?请联系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礼记·学记》) 3.简要概括孔子和《礼记》的“教学观”的共同点。 答:

4.孔子与《礼记》表述的“教学观”有所不同,请作简要评析。 答:

答案精析

1.因材施教

2.同意。(1)“中庸”的内涵之一就是为人做事要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2)第一则中孔子针对子路和冉有的不同性格采取或劝止或鼓励的不同教育方式,教育学生做事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分激进,要进退适中。彰显了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本质。(3)第二则中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根据从学者才智水平的高低循序渐进地传授相应的知识,这种恰到好处的教育,也正是中庸思想的体现。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就去做吗’,先生说‘有父兄在世’;冉求问‘听到就去做吗’,先生说‘听到就去做’。我闹不明白,大胆地问一问。”孔子说:“冉求做事畏缩,所以要促一促他;仲由勇气过人,所以要压一压他。” 材料二:

孔子说:“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

3.主张“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

4.孔子认为采用“启发式”教学要把握恰当时机,要在学生有所“愤”“悱”时,再进行适时开导和点拨。孔子着眼于操作。《礼记》则认为教学就在于让人明白道理,要引导但不强迫要求,要严格但不抑制个性,要启发但不全盘告知,从而营造使人亲近而又能主动思考的理想氛围。《礼记》偏重于理念。 参考译文

孔子说:“不到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出来而不能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一方给他看而他不能联想到其他三方,就不再教他了。”(《论语·述而》)

所以君子教育学生时,引导而不牵制,劝勉而不压抑,启发思考而不说尽。引导而不牵制能使师生关系融洽,劝勉而不压抑能使学生学习时容易接受,启发而不说尽能使学生思考。使学生和顺,易于领会接受,又能独立思考,这就称得上善于教谕的了。(《礼记·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