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回族风俗习惯探讨回族传统文化的特点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4 17:11:0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回族风俗习惯探讨回族传统文化的特点

作者:冶萍

来源:《丝绸之路》2012年第12期

[摘要]本文从文化的概念入手,阐述回族风俗习惯的表现形式,探讨在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环境下结合而成的回族传统文化,从而分析回族传统文化所体现出来的独具一格的特征。

[关键词]回族;风俗习惯;回族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K892.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2-0062-02 回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一员,人口居于全国第三位。由于历史的原因,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主要分布在今天的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云南等省区。回族文化与所有其他民族的文化一样,成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带有民族的传统和特色。

泰勒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认为:“文化是一个组织严密的体系,同时它可以分成基本的两方面,即器物和风俗,由此可再分成较细的部分和单位。”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提出了文化模式概念,她非常强调民族文化的个性发展,即独特性。她认为:“人类学把人当作社会的产物来研究。人类学所关注的是一个社群与属于不同传统之其他社群的差别处,也就是一个社群的体质特征、工艺技术、风俗习惯与价值标准。”

回族文化以伊斯兰文化为背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环境,相互影响而形成一个相对独特的文化体系。而这些文化都反映在回族的日常生活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产习俗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民族的文化生活,必然建立在物质生活基础上。就回族来说,它形成于元明时期,生产力较发达,因而回族在生产领域呈现出明显特点:一是他们所从事的主要职业是农业,但对其他行业也都有涉及;二是有相当数量的回族投身于商业活动,并成为回族生产方式或经济生活中最富有活力和特色的一部分。这一切都取决于回族民族性格和生活消费的独特要求,通过经商这种专门生产方式,首先,提供了共同经济生活的条件,推动了回族在全国不同居住区域内的发展;其次,促成了回族对汉语的使用以及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从而维系和巩固了回族文化,更促进了本民族的成熟和发展。 二、饮食习俗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饮食文化是回族历经千年所创造的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回族的勤劳和智慧,也体现了多种文明的融汇和交流。从整体来看,回族的饮食习俗主要受伊斯兰教的规定和禁忌的影响,各地回族除了严格遵循伊斯兰教经典中规定的食物禁忌,不吃猪肉、自死动物、动物的血以及猛禽野兽的肉等。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差异,北方的回族多以面食为主食,南方的回族则以大米为主食。“青海的托茂人以及蒙古族地区的部分回族以肉食为主。藏族地区的回族则以青稞面做的‘糌粑’为主食, 而且日常生活中也爱喝酥油茶。” “福建泉州民间传统食品酥油花茧、邑饭,云南的牛干巴、油茶等。”尽管吸收和融合了其他民族的饮食习俗,却始终保持着伊斯兰教的信仰和本民族的风俗禁忌,以及民族自我意识,促进了民族关系的改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入居城市的回族人口和流动人口在不断增加,因此推动了回族城市饮食业的发展。为了适应城市中不同阶层回族人士的需要,由职业厨工创造或提炼的“清真菜系”开始问世,而在回族聚居的大街小巷,则涌现出多种多样的回民小吃摊档。这些都构成了回族文化中不可替代的地域特色。 三、服饰文化

服饰是构成回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回族文化的载体之一,体现出这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水准。回族服饰和汉族服饰大致相同,所以历史上有“汉装回”之称,但是二者之间仍有区别。回族的服饰不提倡华丽多彩,讲求素雅大方,回族传统的服饰文化中男子喜爱戴白色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平顶的,一种是六棱形的。讲究的人还在圆帽上刺绣精美的图案。回族妇女常戴不同颜色的盖头。盖头也有讲究,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显得洁白大方;中年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绿色的,显得清新秀丽。也有不少已婚妇女平时戴白色的带檐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用白漂布制成的,一种是用白线或黑色丝线织成的。服装方面,回族青年和老汉爱穿白色衬衫,外套黑坎肩(俗称“马夹”),黑白色搭配显得干净、利落。妇女穿右衽的大襟衣服,前胸或衣边绣有精美的图案。由于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回族生存地域的多样性,也体现了回族服饰文化的多样性。 四、婚丧习俗

婚姻习俗是一个民族人生礼俗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婚姻习俗。中国各地回族的婚姻习俗,由于所处地域的不同,在某些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在甘肃、宁夏、青海等地,阿訇念过“尼卡哈”后,亲自向众人抛撒核桃、枣儿、花生等,人们争先去抢这些象征幸福、吉利的果品。不仅如此,青海闹房比较厉害, 三天无大小,不仅戏闹新郎、新娘,还戏闹新郎的父母。生活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回族,其婚姻习俗中已渗有南方少数民族的某些习俗。因各地风俗人情的不同,回族婚俗颇具生活情趣,同时也反映了回族的生活水平。

回族的丧葬习俗基本上遵循伊斯兰教的礼制,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回民聚居区还是回汉杂居区,都实行土葬,忌火葬,主张速葬。在西北回族聚居区,有的为了方便,根据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域、家族等情况,分几个坟地。回族人不信风水,也不看风水,只要干燥、平稳的地方就可作坟地。亡人去世后,最多停留三天,入土前要焚香、传经、做“都哇”,意为祈祷。对亡人表示怀念或纪念,之后举行七日、月头、百日、周年等活动。在处理丧事上,主张薄葬,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五、居住格局

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回族一般“围寺而居”,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这种状况既有历史因素,也和宗教信仰及家族亲缘关系相关。对于分布在不同地域内的回族, 则因地制宜采用不同形式的居室。比如在甘、青一带的农村,回族都是一家一院的庄廓,多住平房,屋内陈设往往颇具特色,而且贴有阿拉伯文书写的对联、横幅。在城市里的回族一般住楼房,总体上和汉族没有多大差别,但讲究厕所与客厅的方位。 六、节日习俗

按伊斯兰教规定,回族要过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由于回族深受伊斯兰教影响,所以这三大节日对回族来说既是宗教节日,又是欢聚的传统节日。回族认为斋月是他们必须履行的五功之一,此功意在培养人坚强的意志、廉洁的操行、守法的精神、吃苦耐劳的性格,让人们尝试饥饿的滋味,培养宽厚仁慈和互助互爱的品德。古尔邦,意为“牺牲”、“献牲”,节日期间还要进行会礼。会礼是规模最大、最隆重的集体宗教仪式。正是因为这些风俗习惯,恰恰体现了回族与其他兄弟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来我往、我来你去,相互吸收和相互融合的传统,形成了回族独具一格的民族特色,更加体现了回族地域性、民族性和宗教性的特点。 (一)地域性

由于历史原因,回族先民在不断的迁徙中,为回族文化与不同地域文化、民族文化间的交流提供了可能性。在与其他文化的相互交流中,回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地域文化的影响,产生了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回族文化现象。但这类现象的产生都是以回族的广泛分布为条件,若没有回族的广泛分布, 就没有回族生存环境的差异性, 没有回族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也没有回族文化的地域特色。由于地域的不同,回族的饮食、婚丧等习俗才表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征。 (二)民族性

回族作为中国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民族共同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吸收和融合了多种民族成分。因而,回族族源在种族、民族成分的构成上是一个“多元一体”的结合。在与其他民族交往中产生认同感,意识到自身是具有共同来源和共同命运的稳定群体。这一稳定共同体具有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心理认同等方面的共同特征。但由于分布较广,社会文化环境差异性较大,回族内部又呈现出多种形态和特色。城镇的回族特别会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