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考研政治马原最后冲刺背诵材料:唯物史论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8 4:47:5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7考研政治马原最后冲刺背诵材料:

政治经济学

2017考研初试在即,下面特别针对出品了“2017考研政治最后冲刺背诵材料”系列文章,把众多考点按照模块与专题的形式高度浓缩总结,希望考生能够掌握这些必备考点。

由于马原部分考点较多,所以按照模块编写。本文的主题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专题一 劳动价值论 (一)商品经济的产生

自然经济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

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历史条件:①社会分工的出现;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础)。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1.商品二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使用价值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2.劳动二重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即有用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商品价值量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货币

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有五种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货币的出现使商品世界分为商品和货币两极,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

(三)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

①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②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

③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2.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3.价值规律产生的消极后果

①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进步;②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③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状况,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四)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五)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1.理论意义

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2.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第一,生产性劳动应包括大部分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服务性劳动。

第二,脑力劳动作为更高层次的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要大大高于简单劳动。 第三,科学技术本身并不创造价值。

第四,价值分配首先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 专题二 剩余价值论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①劳动者是自由人;②“自由”得一无所有。 资本家之所以能够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把工人变成雇佣工人,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3.资本主义工资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

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是基于劳动者的完全的人身自由。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 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剩余价值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3.资本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它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其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在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再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它表明,雇佣劳动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可以用剩余价值率表示:m’=m/v=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4.利润

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看作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这时,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5.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的。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四)资本积累 1.资本有机构成

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

2.相对过剩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就是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形成的过剩人口。 3.资本积累的趋势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就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趋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可变资本相对量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结果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随着资本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资产阶级手中,必然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

资本积累不断增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加剧,这是资本主义灭亡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胜利。

(五)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阶段,依次执行三种不同职能: 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 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 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产业资本运动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空间上同时并存;二是在时间上继起。 资本是在运动中增殖的,资本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循环,就叫资本周转。

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有很多,关键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时间,二是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六)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第 3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