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学习纲要(考研)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0 6:38:5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中国古代文论学习纲要

主要参考书目: 1《中国古代文论教程》,蒋凡、郁沅主编,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 年8 月第1 版。 中华书局2005 年8 月第1 版。(本纲要主要据此书编写) 2《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11 月第1 版。 3《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张少康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4 月第1 版。 4《中国古代文论教程》,李铎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11 月第1 版。 5《中国古代文论史》,赖力行著,岳麓书社2000 年11 月第1 版。 6《古代文论名篇详注》,霍松林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8 月第1 版。

基本知识:

1.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2.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3.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4.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5.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的《红楼梦》 评点。

思考题:

1.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 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 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 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 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 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 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 “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中国古代具有系统性的文论专著不多,主要的表现形态为: (1)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和片段的文论。 (2)笔记体的诗话和词话。 (3)文人间来往

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 (4)小说和戏曲评点。 (5)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中有关文学的言论。 (6)古代一些选集和总集的编撰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倾向。

第一章 先秦两汉文论

基本知识:

1.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内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 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庄子》。 8.“非乐”与“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9.《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10.“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1.屈原首次明确提出了“发愤抒情”的诗论主张,他也是我国第一位自觉的抒情诗人。

12.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和陆机的“诗缘情”之说,渊源于屈原的思想。 13.司马迁对文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此说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

14.两汉文论的主导是儒家文论。

15.王逸是秦汉以来楚辞研究的总结者,其所作《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

16.认为“赋”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的是扬雄。“劝百讽一”是扬雄对汉赋特点的概 括。“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也是由扬雄提出的。

17.较早肯定司马迁“实录”精神的是班固。

思考题:

一.为什么说先秦两汉的文论尚未成为独立和专门的学科?

(1)这一时期文论与其它学术尚处于浑沌未分的状态。 (2)这一时期的文论与其它艺术论相互杂糅,难分彼此。 (3)文论的未能独立与此时文学观念的尚未净化互为因果。

二.简述《周易》对古代文论的影响。

(1)阴阳之道。阴阳学说把世界看成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在思维方式上启发了后人以对立划分的眼光去评析变化发展的事物。中国古代文论中许多矛盾对立的范畴如美丑、虚实、动静、形神等,都发轫于《周易》。而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等,则是《周易》辩证观念的投影。《周易》对世界本源之“道” 的认识,也启发了后人对文学本体的探索。

(2)通变入神。通是规律的继承,变是思想的日新,文学史上复古与反复

古的斗争,文体的代有 兴盛,都是通变理论的具体实现。“神”原指事物发展变化微妙难言的客观规律,严羽、司空图、王渔 洋的理论对此都有所承传。

(3)中和之美。《易》以世界的和谐统一位最高境界,由此生发了后世“中和”的美学观。孔子的 “诗无邪”说、《礼记》的“温柔敦厚“说等,都受此影响。

(4)言意之辩。《易传》认为言和意之间既有矛盾也有联系,言不尽意并不否定言可达意,但言可 达意并不能详尽其意。言意的局限可通过“立象”来解决。庄子、陆机、刘勰的理论都深受其影响。这 一审美趣味影响创作,形成了追求含蓄蕴藉、意出言外的风格长河。

三.《尚书》“诗言志”。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诗言志是指诗乃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先秦时期所谓“志”,主要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 在先秦,诗、乐、舞是三位一体的。朱自清《诗言志辩序》中指出,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开 山的纲领”。

四.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 (1)文学批评的标准:“思无邪”。 三字原出《诗经?鲁颂?駉》,指牧马人放牧时专心致志的神态。孔子借它来概括全部《诗经》的 特征。《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是句首语气词,无实意。无邪就是“雅 正”。“思无邪”意在提倡一种“中和”之美。孔子赞美《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

(2)文学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 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观群,可观怨。”(《论语?阳货》)。兴指“感发意志”,具有艺 术感染力。观是“考见得失”,指诗的认识作用。群是指诗的团结作用。怨是批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 评社会的作用。

(3)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质彬彬,文质并重。 《论语?卫灵公》:“子曰:辞达而已矣。”形式的目的是体现内容,不必过于华丽。《论语?雍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并重。

五.孟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 (1)“以意逆志”,出自《孟子?万章上》。“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此说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

(2)“知人论世”。出自《孟子?万章下》。孟子的愿意是与古人为友,须读懂他的作品,而欲理解 作品,必须了解其作者,而欲了解其作者,又须把握其所处的时代。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形式风 貌,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艺术素养以及时代精神、社会风气是息息相关的,这是文学批评要 进行知人论世的理论基础。此说是对其“以意逆志”说的重要补充,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具有重大的影响。

六.墨子“三表法”。

(1)三表法是在《墨子?非命上》中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