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2 18:53:5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2.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3.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拟人、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设想

一、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结构安排、写景的层次和运用语言的技巧上。

二、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

本文语言朴素、典型,充满诗意,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解决办法

1.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2.引导学生品味表达作者感情基调与感情发展变化的关键语句。 3.引导学生体味本文描写景物的特点,从中领悟寄寓的思想情感。

教学内容与步骤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先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描写荷花的诗句,我国宋代的著名诗人杨万里赞叹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汉乐府诗 《江南》“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王昌龄《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王国维先生说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往往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 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看一看他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 二、解题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我们来看一下“荷塘月色”这个标题,本文属于写景散文,即“荷塘”和“月色”,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提问:如果把题目改为“荷塘的月色”和“月色的荷塘”,好不好?

明确:不好,因为“荷塘的月色”突出的是月色,而“月色的荷塘”突出的是荷塘,然而此文突出的是二者。拓展:如“北京的秋天”与“秋天的北京”的区别。

三、品味语言,学习赏析写景散文的艺术手法。

1、从课题知道,本文属于写景抒情散文,重点写“荷塘”和“月色”之景,课文主要是哪

些段落描写这两种景物的?

明确: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 2、这几段描绘了哪几幅图景?

明确:月色下的荷塘 荷塘上的月色 塘边杨柳月影 3、讲读第4段:

⑴请同学朗读第4段

⑵讨论:写景的手法,修辞手法这是高考常考查的内容。写景的手法主要有:由远到近、由近到远、由上到下、又下到上(空间),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视听嗅触多种感官结合。

⑶[提问]:作者写月色下的荷塘依次写了哪些景物?从观察的角度来说,按什么顺序写?怎么写?请具体分析写法及其效果。

明确:先总写荷塘,再写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定点观察,远→近,上→下,静→动。写荷叶、荷花是静写,写荷香、荷波是动写。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①先是写了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一种尽力舒展的动态美,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动人的姿态,洋溢着情趣。②接着写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色,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和比喻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出荷花含苞待放状。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荷花生命力和情感。这是拟人手法。又把盛开的和含苞欲放的白花分别比喻成“明珠”“星星”,从色彩和光华上写荷花晶莹剔透之美。“刚出浴的美人”既写出了纤尘不染,使人想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而想到荷花的质朴、清新、纯洁、淡雅和高贵,又使人想到水中月雾中花,灯下看美人那种朦胧美的意境。③其次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像远方飘来的歌声一样似有似无,时断时续,轻淡飘渺。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荷香本是嗅觉形象,作者却把它比喻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形象,这种把一种感觉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感觉的形象的写法,在修辞学上称为“通感”或“联觉”。 通感,就是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可以启发读者更加广阔深远的想像和联想,让读者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出发,去领会作品内容。

⑷[提问]:这种修辞手法以前的课也出现过,试举些例子。

明确:①?……他滑滑的明亮着,象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绿》)视-触

②?……绿茸茸的草板,象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长江三峡》)视-听 ③红杏枝头春意闹。将视觉中的“红杏”与听觉和视觉中的蜂蝶在花丛中起舞,嗡嗡嘤嘤的声音沟通了,因此,用“闹”将春天的景物写活了。这里将视觉与听觉沟通的情景。

荷叶 亭亭(美)

[板书]: 田田(多) 形态美 荷 荷花 如明珠、如星星(光) 袅娜、羞涩(态)

塘 荷香: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动态美 像闪电(快) 荷波 凝碧(色) 流水:脉脉(态)

对于修辞这方面的内容高考一般这样设题:①这段话(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②请赏析这段话(这句话)的妙处?(提问学生)解题思路:第一步,明确修辞手法;第二步,指出修辞手法的作用;第三步,揭示修辞对句子表意的作用。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一种尽力舒展的动态美,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动人的姿态,洋溢着情趣。(常见修辞有: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夸张、反复、对偶等)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拟人作用是:化物为人,亲切自然,富有情趣,新颖别致,生动形象。它能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具体感。 通感作用:有绘声绘色、情状逼肖,如临其境、沉浸其中的独特效果。本段还用了叠词:“曲曲折折”“田田”“亭亭”等叠字的运用,有一种能增加作品音乐美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清脆悦耳的效果,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节和谐。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音韵美。

⑸师生共同讨论本段小结: 在这一段里,作者没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静止画面还是动态景象,处处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那叶子、花朵的情态,以及为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轻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这正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高妙写法。由近及远,由上而下,动静结合,塑造清幽恬静,幽雅淡远的意境,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营造意境,烘托人物情感)

4、讲解第五段

先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五段,其他同学思考作者如何写荷塘的月色? ⑴让学生自由提问

⑵[提问]:作者写月色时用了哪些动词? 明确:泻、浮、洗、笼、画。

⑶[提问]:假如把?泻?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为什么?试分析这几个动词的妙处。

明确:①“泻”字,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照?字就显不出这种效果。

②“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

③?洗?写出?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乳白色而又鲜艳如滴的状态,从侧面反映月光的柔和与洁净。

④“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泊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