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粉酶基因的构建及其在大肠杆菌实验实验报告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7 11:56:1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实验报告:

淀粉酶基因的构建及其在大肠杆菌

(amp+)中的表达

目 录

? 相关背景 ? 目前研究情况 ? 简略研究步骤 ? 相关实验详细介绍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参考文献

1、相关背景

1、1淀粉酶

1、1、1 淀粉酶的发现和分类

淀粉酶是较早发现的酶类之一,早在1833年Payen和Persoz已首次从麦芽的水抽提物中用酒精沉淀分离到淀粉酶。1894年高峰让吉从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中提取出作为消化剂的酶,即高峰淀粉酶。1919年法国Boidin和Effront首次用枯草杆菌生产淀粉酶。

淀粉酶(amylase,AMY,AMS)是作用于可溶性淀粉、直链淀粉、糖元等α-1,4-葡聚糖,水解α-1,4-糖苷键的酶类的总称。现在淀粉酶大致可分为四大类。

第一类α-淀粉酶,广泛分布于动物(唾液、胰脏等)、植物(麦芽、山萮菜)及微生物。微生物的酶几乎都是分泌性的。此酶以钙离子为必需

因子并作为稳定因子,既作用于直链淀粉,亦作用于支链淀粉,无差别地切断α-1,4-链。因此,其特征是引起底物溶液粘度的急剧下降和碘反应的消失,最终产物在分解直链淀粉时以麦芽糖为主,此外,还有麦芽三糖及少量葡萄糖。另一方面在分解支链淀粉时,除麦芽糖、葡萄糖外,还生成分支部分具有α-1,6-键的α-极限糊精。一般分解限度以葡萄糖为准是35-50%,但在细菌的淀粉酶中,亦有呈现高达70%分解限度的(最终游离出葡萄糖)。

按照使用条件α-淀粉酶可以分为中温型,高温型,耐酸耐碱型。按产生菌不同又可分为细菌、真菌、植物和动物淀粉酶。

第二类β-淀粉酶(EC3.2.1.2)从底物非还原性末端顺次水解每隔一个α-1,4糖苷键,切下的是麦芽糖单位。β-淀粉酶与α-淀粉酶的不同点在于从非还原性末端逐次以麦芽糖为单位切断α-1,4-葡聚糖链。主要见于高等植物中(大麦、小麦、甘薯、大豆等),但也有报告在细菌、牛乳、霉菌中存在。对于象直链淀粉那样没有分支的底物能完全分解得到麦芽糖和少量的葡萄糖。作用于支链淀粉或葡聚糖的时候,切断至α-1,6-键的前面反应就停止了,因此生成分子量比较大的极限糊精。

第三类葡萄糖淀粉酶(EC3.2.1.3),习惯上简称糖化酶,从底物的非还原性末端顺次水解α-1,4糖苷键和分支的α-1,6键生成葡萄糖。 第四类解枝酶或异淀粉酶(EC3.2.1.9)只水解糖原或支链淀粉分支点α-1,6糖苷键,切下整个侧枝。还有淀粉α-1,6葡萄糖酶是在分支点的葡萄糖单位仅一个时起作用。 1、1、2 淀粉酶的工业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