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评定技术习题集一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1 12:42:3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肌力评级依据包括( )。

A外加阻力 B重力作用 C有无肌肉或肌腱的收缩 D杠杆效率 E运动幅度 3.等速测试可以提供( )等数据。

A最大肌力矩 B肌肉的爆发力 C做功能力 D功率 E耐力 4.肌力评定的适用证包括( )。

A失用性肌萎缩 B骨折愈合后 C严重高血压 D脑卒中 E截瘫 5.测量关节活动度的工具( )。

A量角器 B电子角度计 C皮尺 D拍X线片 E血压计 6.引起关节活动度异常的原因是( )。

A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疼痛 B肌肉痉挛 C软组织挛缩 D肌肉无力 E关节内异常 7.下颌关节的活动度以( )来表示。

A张口度 B颌前突 C颈屈 D左右偏位 E颈侧屈 8.痉挛肌的特殊表现有( )。

A巴宾斯基反射 B折刀样反射 C阵挛 D去脑强直 E去皮质强直 9.肌张力迟缓的主要原因有( )。

A影响小脑或锥体束的上运动神经元损害 B折刀样反射 C阵挛

D外周神经系统的下运动神经元损害 E原发性肌病

10.以下哪种感觉的感受器属于内感受器( )。

A平衡觉 B本体觉 C听觉 D温度觉 E嗅觉

11.以下哪些是感觉障碍的刺激性症状( )。

A感觉过敏 B感觉倒错 C感觉缺失 D感觉减退 E感觉过度 12.以下关于浅感觉的检查哪些是正确的( )。 A触觉检查每次给予的刺激强度应一致 B触觉检查时刺激的速度不能有一定的规律

C痛觉麻木的患者检查从正常部位向障碍部位逐渐移行 D痛觉过敏的患者要从正常部位向障碍部位逐渐移行

E瘫痪的患者压觉检查常从有障碍的部位开始直到正常的部位 13.协调运动的产生需要( )。

A小脑 B基底节 C脊髓后索本体觉 D温度觉 E嗅觉 14.平衡可以分为( )。

A静态平衡 B动态平衡 C身体平衡

D反应性平衡 E卧位平衡 15.人体平衡的维持需要( )。

A听觉配合 B感觉输入 C轮替运动 D中枢整合 E运动控制

16.当人体平衡发生变化时,主要通过( )来实现身体的平衡。

A踝调节机制 B大脑调节机制 C神经调节机制 D髋调节机制 E跨步调节机制

17.通过观察受试者在不同条件下的平衡表现,进行平衡评定的方法有( )。 ARomberg试验 BTandem Romberg试验 C单腿静态站立试验 D卧位倾斜反应 E膝手位反应

18.步行周期分期包括( )。

A首次着地 B站立中期 C迈步初期 D迈步末期 E负荷反应期 19.步态临床观察要点包括( )。

A步行节律 B疼痛 C肩、臂 D足接触面 E运动控制 20.距离参数包括( )。

A步长 B步频 C步行速度 D步宽 E跨步长 二、名词解释

1.肌力 11.平衡

2.等长收缩 12..踝调节机制 3.等张收缩 13.跨步调节机制 4.肌肉的生理横断面 14.步态 5.关节活动度 15.足偏角 6.肌张力 16.定量分析 7.痉挛 17.时空参数 8.僵硬 18.地反应力 9.躯体感觉 19.关节力矩 10.协调 三、问答题

1.肌肉收缩的影响因素。 2.Lovett分级法。

3.肌力检查的注意事项。 4.肌力评定的目的。

5.关节活动度测量的步骤。 6.脊柱旋转活动度的测量方法。 7.影响肌张力的因素。 8.钟摆试验。 9.屈曲维持试验。 10.感觉的分类。 11.常见的感觉障碍。

12.周围神经型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

13.常见的协调障碍。 14.平衡性协调试验。 15.非平衡性协调试验。

16.平衡测试系统的平衡测试。 17.神经系统疾病所致病理步态。 18.步态的动力学分析。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一)单选题(A型题)

1.D 2.A 3.B 4.D 5.D 6.D 7.C 8.D 9.B 10.B 11.E 12.C 13.B 14.B 15.B 16.A 17.C 18.D 19.D 20.D 21.E 22.C 23.D 24.B 25.A 26.D 27.D 28.B 29.D 30.C 31.D 32.A 33.B 34.C 35.A 36.A 37.B 38.C 39.D (二)多选题(X型题)

1.ABCD 2.ABCE 3.ABCDE 4.ABE 5.ABCD 6.ABCDE 7.ABD 8.ABCDE 9.ADE 10AB 11.ABE 12.ABDE 13.ABC 14.ABD 15.BDE 16.ADE 17.ABCDE 18.ABD 19.BDE 20.ABCD 二、名词解释

1.肌力 肌肉自主(随意)收缩产生最大的力量。

2.等长收缩 指肌肉收缩时,肌张力明显增加,但肌长度基本无变化,不产生关节运动。 3.等张收缩 是肌肉收缩时肌张力基本不变,但肌纤维长度改变,引起关节活动的肌肉收缩方式。

4.肌肉的生理横断面 指该肌肉内所有肌纤维横断面的总和。

5.关节活动度 又称关节活动范围,是指关节活动时可达到的最大运动弧度。 6.肌张力 是指人体在安静休息的情况下,肌肉保持一定紧张状态的能力。 7.痉挛 一种由牵张反射高兴奋性所致的、以速度依赖的紧张性牵张反射增强伴腱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障碍。

8.僵硬 是主动肌和拮抗肌张力同时增加,各个方向的关节被动活动阻力均增加的现象。 9.躯体感觉 是由脊髓神经及某些脑神经的皮肤、肌肉分支所传导的浅层感觉和深部感觉。 10.协调 是指人体进行平稳、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能力。

11.平衡 是指身体重心偏离稳定位置时,通过自发的、无意识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以恢复重心稳定的能力。

12.踝调节机制 当人站立于地面上,受到外力干扰较小的时候,可以以踝关节为轴心进行前后转动或摆动,以保持身体平衡。

13.跨步调节机制 当外力干扰过大,导致重心超出稳定极限,人体会自动地向用力方向快速跨出一步,来重新建立身体平衡。 14.步态 是指人体步行时的姿势。

15.足偏角 指贯穿一侧足底的中心线与前进方向所成的夹角,通常用°(度)表示。健全人约为6.75°。

16.定量分析 是借助于一定的器械或专用设备对步态进行分析,为评定治疗效果提供客观数据。

17.时空参数 指时间与距离的参数,是临床常用的客观指标,它能监测受试者行走能力的变化。

18.地反应力 人在站立、行走及奔跑中足底触及地面产生作用于地面的力量时,地面产生的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

19.关节力矩 是力与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的乘积,它是使关节发生转动的力,是肌肉、韧带和摩擦力作用的最终结果。 三、问答题

1.答:肌肉收缩的影响因素有: (1)肌肉的生理横断面。 (2)肌肉的初长度。

(3)运动单位募集程度和神经冲动发放频率。 (4)杠杆效率。

(5)肌肉收缩的类型。

(6)中枢神经系统调动功能的协调性。 (7)年龄与性别。

2.答:Lovett分级法分六级。 0级 无可测知的肌肉收缩;

1级 肌肉有轻微的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运动; 2级 在减重状态下可作关节全范围的运动。

3级 能抗重力作关节全范围的运动,但不能抗阻力; 4级 能抗重力、抗一定阻力运动; 5级 能抗重力、抗阻力运动。 3.答:肌力评定中的注意事项为: (1)体位情况。 (2)阻力情况。 (3)间隔时间。 (4)测试时机。 (5)两侧对比。

(6)肌力测试不适用于上位运动神经损害的运动功能评估。 4.答:肌力评定的目的为:

(1)判断有无肌力低下及肌力低下的范围与程度。 (2)发现导致肌力低下的原因。

(3)协助进行神经肌肉疾病的损伤定位诊断。 (4)为制订治疗、康复训练计划提供依据。 (5)检验治疗、训练的效果。 5.答:关节活动度测量的步骤为:

(1)体位:确定测量体位,保证体位舒适,充分暴露被检查部位,测量时关节活动不受限。 (2)介绍情况:让受试者了解测量过程、测量原因,以取得受试者的配合。

(3)量角器的放置:先确定量角器放置的关节活动面,然后确定其轴心(通常是骨性标志点),最后确定量角器的固定臂及移动臂。

(4)关节活动:在关节可能的关节活动范围之内,轻柔地移动关节,以确定完全的被动关节活动度,并注意观察受试者有无疼痛或不适感。

(5)记录:摆放量角器并记录主动关节活动终末位的角度及被动关节活动终末位的角度。 6.答:脊柱旋转活动度的测量方法: (1)体位:仰卧位或直立位。

(2)运动测量:要求受试者在维持骨盆中立位的同时旋转上躯干,直立位时尤其要注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