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2/1 19:52:1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8学年第二学期五年级语文期末考试卷
(完卷时间:100分钟)
一、卷面与书写 (5分) 二、基础知识 (20分)
1、圈出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并订正在横线上。(4
绿茵如盖 眼花瞭乱 心弛神往 松柏长青 2、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里。(2分)
夜以继日 日夜兼程 济济一堂 万人空巷
(1)国庆之夜,人民大会堂宴会厅里,各界人士2000多人( ),共同庆贺人民共和国的又一生日。
(2)张老师时刻把教育孩子的事放在心上,经常( )地工作。 (3)亚运火炬所到之处,几乎( ),人们都想一睹体育健儿的风采。 (4)突击队员( ),终于在天亮之前赶到了抢险现场。 3、古诗文填空。(6分) (1)“ ,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写的是汪伦送别李白。我们还学过一些送别的古诗,请你任写其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虽有浓浓云雾笼罩着,但山势___________,有的如____________,有的如____________。
4、按要求写句子。(4分)
(1)一串串黄澄澄的枇杷像一个个小精灵在风中摇曳。(缩句)
(2)同学们的眼睛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那块小黑板。 (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5、阅读并判断 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误的打“X” (4分) (1)“不速之客——陨石。”“嗖——嗖——”这2句中的破折号作用是不同的。
( )
(2)“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这句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桂林的山真奇啊! ( ) (3)“我也站起来,没留意把小转椅的上面部分带歪了。总理过来把转椅扶正,
然后就走进后面去了。”这一细节描写更是突出了总理一夜的工作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 ) (4)“水平如镜、如泣如诉、突如其来”中的“如”字意思都表示“好像、仿佛”。 ( ) 三、阅读与分析(35%)
五语 共4页 第1页
(一) (16分)
①实习的时候,我在山区县城的一所中学。
②那一天,公开课的课题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主讲的是这所中学最富有经验,也是最受敬仰的一位老教师。果然,台上老师谈吐自如,台下学生对答如流,老师灵活自如的引导、点题、穿插,再加上一些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使整堂课进行得严谨而又浑然一体。
③接下来,是随意的提问。被点到的学生一个个灵透、聪明,老师稍一点拨,学生们便妙语连珠。当他又点到一个学生名字的时候,一个胖胖的学生站了起来,脸红红的,却不说话。当时屋里静极了,分明能听到每个人的呼吸。我们几个坐在后排的听课老师都感受到一丝尴尬,毕竟这样的场面,谁也不愿看到。一堂优秀的公开课或许因此而略显瑕疵(xiá cī)。然而那位老师并没有及时地让那个学生坐下,以结束这个尴尬的场面。时间在一点一滴地过去,就在我们感觉场面几乎“窒(zhì)息”的时候,那个学生开口了——原来,他是一个结巴。
④课后,我们谈到这件事,并说出了我们当时的担心,那位老师说:“是的,谁也不想让这样的情况出现。我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一定很着急,越是着急越说不出话来。然而,恰恰是这样一个场面,对他是多么重要。如果当时我断然让他坐下,他失去的将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开口的信心和勇气。比起我的公开课来,一个生命的成长似乎更重要,所以,那一刻,我宁愿等待两分钟。”
⑤这并不是平常的两分钟,这是对生命尊严最真挚的仰望,也是对怯弱心灵最细心的呵护。
1、给正确的音节打“√”。3分 着急( zhāo zháo) 宁愿(níng nìng) 怯弱(qiè què)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2分
(1) 对答如流: (2) 妙语连珠: 3、给短文加上题目。2分
4、我们几个坐在后排的听课老师都感受到一丝尴尬。(2分)
改成双重否定句: 5、填空。7分(3+2+2)
(1)“尴尬”一词中的“尴”音序是 ,部首是 ,第三笔是 。 (2) 读第三节中划线句子,这里的“瑕疵”在文中是指 (3)读读第②、③节,想想“我们谈到这件事”中的“这件事”指的是
(二)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19分)
①有一位老人是菲律宾华侨,在海外奋斗了半生,积攒了一笔财富。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的念头。于是,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位校长提供十来个学生的名单,以便他从中确定人选,作为资助的对象。
②名单很快就回到了老人的手里。老人让家人买来了许多书,准备逐一寄给名单上的孩子。家人面面相觑,心想:这样的微薄的礼物是不是太寒酸了?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纸钞□ 只在书的第一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赠言□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落款处是老人的住址□姓名□电话和电子邮箱□家人虽然疑惑不解,但
五语 共4页 第2页
是谁也不愿违背老人的意愿,只好替他寄出了那些书。
③从黄叶飘零到瑞雪纷飞,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谁也猜不透老人的心事。
④新年前,老人收到一个孩子寄来的一张很普通的贺卡,上面写着:
没想到老人看了,竟然欣喜若狂:“有回音了!找到啦!我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资助的孩子!”
⑤家人这时才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原来他寄出的书是块“试金石”,( )那些心存感激的人,( )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
⑥老人意味深长地说:“土地失去水分滋养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得荒芜。不知感恩的人,即使给他阳光,日后他也不会给别人温暖。”
⑦其实,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一种接受是可以无动于衷、心安理得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别人的关爱与帮助充满感激之情。
1、文中描写家人神态的词语是 ,请你另外再写两个描写神态的四字词语 、 。(3分) 2、在第二节的“□”里加上合适的标点。(3分) 3、在第⑤节括号里填写合适的关联词。(2分)
4、联系上下文,在第④节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内容。(2分) 5、联系上下文填空。(2分+2分+3分) (1)“家人虽然疑惑不解,但是谁也不愿违背老人的意愿,只好替他寄出了那些书。” 家人觉得疑惑不解是因为 (2)在老人眼里, 的孩子才配得到他的资助。 (3)“从黄叶飘零到瑞雪纷飞,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谁也猜不透老人的心事。”
“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这样的表现可以用下文中的“ ”一词来概括,你觉得“老人的心事”是: 。 6、阅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2分)
四、写作 40%
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在收获着成功的喜悦时一定有许多值得感谢的人和事。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选择一件具体事例,以“感恩”为题,写一篇400字以上的记叙文。
五语 共4页 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