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7/1 7:42:0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理解欧姆定律。 2.学情分析:

(1)欧姆定律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电学定律,而初三学生已经有较好的数学基本功,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欧姆定律是不难的。学生虽然第一次接触简单的电学计算,但有初二的力学计算思维,在对知识的分析理解上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进行电学计算中的规范要求。

(2)学生虽然已经练习了一定的电路识别,在欧姆定律的计算中时常会联系简单串、并联电路及电路故障等知识,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在备课中要精心构建例题,使学生思维随教师的引导而逐步提高。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的实验数据分析得到欧姆定律;理解欧姆定律;能利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计算,学会解答电学计算题的格式要求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解答电学计算题的良好的习惯。通过对公式R=U/I的计算,知道可通过电流表和电压表来测电阻的常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经历分析得出欧姆定律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利用欧姆定律进行电学计算,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4.教学重难点:

(1)欧姆定律的得出及欧姆定律的应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对欧姆定律公式及变形公式的理解、欧姆定律的应用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5.教学思路:

本节内容是在上一节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的实验结论基础之上进行的,因此本节课主要应达到让学生知道欧姆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能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电学计算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理解欧姆定律的物理意义。因此,本节课授课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以上一节的实验结论基础进一步探究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并介绍该定律中各个物理量的单位;二是利用欧姆定律做简单计算,并强调解题的规范要求;三是说明欧姆定律中各个物理量的关系以及运用定律要注意的问题。

6.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的教学方法是:观察法、讨论法、讲练法、分析归纳法等。 7.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上一节探究了“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现在来回顾收集的实验数据、图象。(利用多媒体投影上一节的数据记录表和根据数据所得到的图象。)

请一位同学根据投影的数据和图象给我们大家回忆一下实验的结论。 (1)在导体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加在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2)在电压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新课教学

1.欧姆定律

(1)下面请同学根据你们在数学中所学习到的函数知识来确定一下:导体两端的电压与导体中的电流的比例系数是多少?(给学生一点时间找出此种情况下的比例系数。)

(2)指导学生再仔细观察一下,该比例系数与导体的电阻值有什么样的关系?

(3)观察不同实验小组的情况,由学生发现一个普遍规律:导体两端的电压与导体的电流的比值是一个常数,且该常数的大小与导体的电阻值大小相等。可以把它们三个的关系写作:R=U/I(教师同时把该式子写到黑板上。)

(4)把R=U/I变形后写成:I=U/R

从式子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个规律叫做欧姆定律

(5)在欧姆定律中:

I表示电流,单位是安培(A); U表示电压,单位是伏特(V); R表示电阻,单位是欧姆(Ω)。 2.欧姆定律简单运用

在运用欧姆定律(I=U/R)进行计算的时候,各个量一定要用它们各自的主单位,如果不是安培、伏特、欧姆,则在计算过程中就需要通过单位换算统一成主单位。

下面运用欧姆定律来解决几个问题。

例题1 一辆汽车的车灯接在12V电源两端,灯丝电阻为30Ω,求通过灯丝的电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