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3 19:11:5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谈知识经济时代与新闻创新
作者:史明睿
来源:《活力》2010年第24期
[关键词]新闻;创新;思想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推进新闻事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是新闻的生命之源。新闻创新,已经成为衡量新闻工作者基本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更是新闻媒体应对当前激烈市场竞争的迫切需要。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报告中的这两段话,既是科学地指明了传媒业和文化业的发展方向,也是明确地向传媒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面对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的巨大挑战,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必须在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和思维方式上不断创新。 一、传播内容的创新
1.加强对新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生产技术信息的传播。新闻工作者要在报道中更加注重具有知识意义的新闻。如报道金融危机,不仅要谈现状,更要讲原因和影响;报道经济增长,不光要介绍数字,更要总结经验。
2.加强对创新的人物和事迹的报道。创新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巨大动力,担负着舆论引导、经济促进和社会组织职能的新闻媒体,应着力报道具有创新意义的事件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人物。注重更多更好地宣传那些靠知识进步而不靠人力投入取得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 二、传播方式的创新
1.即时传播。新闻传媒应充分利用信息高速公路进行网络新闻即时传播,取消截稿时间,实行24 小时发稿制。记者采写的新闻可随时上网,读者可在新闻事件发生之后甚至发生的同时即看到报道。
2.媒体传播。多媒体网络传播覆盖面广、传受互动,互联网、移动手机等新兴媒体成为中国民主进程助推器。新闻工作者应努力使新闻传播走向“多媒体化”,用更多的既有文字又有音像图画,既有动态又有背景,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多媒体复合型报道满足受众的多种需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互动传播。新闻媒体应利用网络的交互性这一优势及时发现受众所关注的热点、焦点和难点新闻,掌握受众对重大新闻事件的不同看法,了解受众对改进报道内容和形式的意见和建议,提高报道质量。 三、思想意识的创新
记者要树立全球意识,要与网络高速公路传播所导致的传播内容与传播方式的全球化趋势相适应,将自己的视野扩大到全世界,善于发现那些对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价值重大的信息,这样才能在国际信息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记者要树立大众意识。21 世纪,因特网的广泛应用将会实现信息源、传播媒体、受众的“三位一体”,这使得新闻信息的来源更加丰富,传播渠道更加多样,信息覆盖面更加宽广,新闻记者与广大受众获得信息的机会是均等的,因此“培养受众意识”成为未来新闻记者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之必需。
新闻创新不仅需要智慧和灵感,更需要日积月累、厚积薄发。只有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用创新的思维多角度、全方位进行思考,才能写出好作品。创新是记者自我加压的需要,它是创新的最初动因和原动力。在记者的日常采写工作中,经常会反复遇到指令性报道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就会产生不满足的心理,于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审视这一题材,就会进发出新的思想火花和创作动机,从而,抛弃或革新旧方法,在同一题材的挖掘上升华出新的灵感,创作出更高层次的新闻。对于一个新闻记者来说,创新无处不在,诸如对一个抽象、枯燥的题材,进行生动、形象、恰如其分的描绘;从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中,挖出一个全新的视角;通过一次普通的会议报道,提炼出一个新颖的观点;涉足一个陌生的领域,能够揭开其面纱,把握其要义等等。
创新学习是实现创新理想的基本条件和前提。在知识正以几何级数膨胀的今天,不进则退,所以,创新学习愈来愈成为创新活动不可或缺的基础。创新学习在于不拘泥,不守旧,创造性的理论联系实际;创新学习在怀疑中发现错误,在批判中改进错误;创新学习还在于不断领悟知识的精华、思想的真谛和思维的缜密。生活即学习,社会即学校,我们迫切需要将以前学习上那种急功近利被动的短期行为转变为贯穿实践过程的自觉性和生活需要。知识增长是无限的,创新学习也永无止境,唯有如此,才能使记者不断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精于创新。 当前新闻记者要从“三贴近”入手,勇于实践、勇于改革、勇于创新,不断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避免那些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八股文式的文章来充满报刊、广播;努力改进版面、专栏的设置,摒弃那些脱离实际、脱离大众、脱离生活让人生厌的版面和银屏画面。努力做到报刊、广播从内容到形式都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新闻记者要只有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素质,加强道德、职业修养,提升心理素质,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创新”型的新闻人才。□ (编辑/李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