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枞阳县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_DOC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7/1 1:35:5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全文共计9080字

安庆市枞阳县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一、2010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一年,全县人民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较好地完成了县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县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大关,预计达到105亿元,同比增长13.5%;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67亿元,增长1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1亿元,增长3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5亿元,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4300元,增长17%;金融机构净增贷款投放10亿元。

工业经济提速增效,园区发展态势喜人。完成规模工业产值140亿元,增长35%。新增规模工业企业36家。新增省着名商标3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个。申请专利60件,比上年增加40件。总投资10亿元的远洋特种船舶生产基地项目签订投资框架协议。工业投资2亿元以上的千仞岗制衣、五洲特种电缆项目开工建设。投资1.96亿元的明望压力容器及LED项目加速推进。县经济开发区新增入园企业27家、投产企业12家;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088万元,增长44.8%。枞阳横埠经济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上报省政府待批,有望成为我县第二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乡镇工业功能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招商引资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扎实开展。“安商服务年”活动取得成效,招商引资氛围日趋浓厚。全年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86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0个,新开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18个,工业项目到位资金占引资总量70%以上。组织实施“项目推进年”活动,75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9亿元。争取中央投资项目52个,投资1.2亿元。枞阳海螺四期工程全面投产,新增产能400万吨。东方造船8艘散装货轮建成,35千伏供电线路主体工程完工。浮山旅游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池枞长江大桥、华能枞阳核电项目前期工作扎实开展。枞桐路官埠桥段、义小路雨坛至义津段道路改造工程竣工。浮山大桥重建主体工程完工。110

1

全文共计9080字

千伏展望变电站投入使用。农村电网完善工程全面结束。

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乡面貌大为改观。县城建设十个方面30余项重点工程全面启动,完成投资10亿元以上,城市功能日趋完善。银塘新区、蒲洲新区控制性详规编制完成。环莲花湖综合改造工程全面实施。滨江新区主干道、连城西路、银塘东路延伸段开工建设。全长6.5公里的湖滨路、金山路“白改黑”主体工程完工。污水管网一、二期工程建成通水,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大口井迁建工程投入使用。自来水扩容和新区加压泵站工程相继实施。县城新区供水、供电、绿化、路灯等配套设施加快建设。县城综合大市场、商业步行街项目破土动工。县政务中心建设全面启动。县医院整体搬迁到银塘新区。一批成规模、上档次的居住小区陆续兴建。老城区便民市政工程加快实施。城区“三违”集中整治持续开展。完成了22个乡镇总体规划第二轮修编和246个村庄规划编制。小城镇“一隔五化”工程继续推进,集镇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综合功能不断加强。城乡居民的居住环境得到改善。

改革创新力度加大,政府职能积极转变。县政府机构改革顺利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实行县经济开发区入园企业全程服务代理制,县行政服务中心全年办理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29905件,较上年增长1.5倍。效能建设、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持续开展。以县城莲花湖公园和旗山公园建设为突破口,彻底改变沿袭多年的划地安置为产权调换或货币化安置。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改革进一步深化。招投标监管力度加大,政府投资项目应招标工程招标率达100%。对企业自有投资项目全面实行核准备案。融资性担保机构整顿规范。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结束,药品全部零差率销售,价格平均下降40%。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全部结束。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任务完成。县城环卫体制改革顺利实施。

“三农”工作持续加强,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我县荣获全省“粮食生产三大行动

2

全文共计9080字

先进县”称号。棉、油、肉、蛋和水产品生产稳定。新增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20家。陈瑶湖镇跻身省级粮食产业集群专业镇。成功抵御十年一遇的洪涝灾害。水利建设累计投入1.02亿元。马鞍山水库除险加固、白荡湖南站改造工程完工。总投资4亿元的农村土地整治示范项目扎实开展。完成建设用地置换2167亩。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取得成效。改造县道砂石路100公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不断完善。退耕还林工程通过国家阶段性验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继续实施。支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发放各类涉农补贴2.64亿元。深入清理农村集体“三资”,全面推行“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在所有村(居)选举成立了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扎实推进“两镇二十七村”新农村示范工程建设。整村推进20个扶贫工作重点村,减少贫困人口6000人。

民生工程成效明显,实事工程扎实推进。38项民生工程在全市综合考核中位居第一,共投入资金4.89亿元,其中县级配套6896万元。完成校舍安全工程14.9万平方米。完成2所乡镇卫生院、169所村卫生室和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建成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40个农家书屋和19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新改扩建农村敬老院16所。建设了4个乡镇留守儿童活动室、105个留守儿童活动之家。改造农村危房2800户,建成廉租住房440套。新建村村通水泥路134.3公里。3.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352个20户以上自然村实现通广播电视。农村沼气建设任务全面完成。严格资金发放类民生工程管理,各项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位。政府十件实事有序推进。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科技工作不断加强。教育“两基”成果巩固提高,中小学布局调整积极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东乡武术”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城乡医疗和疾病控制水平不断提高。就业再就业政策全面落实,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社会保障功能明显增强。落实计划生育“村为主”工作机制,突出工作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