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单元复习《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含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8 21:37:3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3)“想到它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将“我”的“暴怒”“虐待”比喻为“刺我的良心的针”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样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我”的极度愧疚之情,用“针”形容造成的痛苦之大。

4.“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单独成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话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深感内疚,为了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首尾呼应的特点。 (二)写作特色 1.描写生动,抒情真挚。

本文描写很生动,能够抓住特点作恰当的细节描写,无论是猫的各种形态还是一家人的喜怒哀乐,都跃然纸上。抒情也很真挚,三次养猫,结局不同,心情也不同,或“难过”“酸辛”,或“怅然”“愤恨”,或追悔莫及,抒情笔墨虽有浓淡,然而情态毕现,都很有感染力。 2.情节曲折,结构严谨。

养猫是本文记叙的中心。作者围绕这个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与亡失为线索展开,都有发生、发展和结局,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三个故事又按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作品首尾的呼应和文中伏笔的设置,使情节环环相扣,结构完整而严谨。

3.以小见大,主题深刻。

5

通过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事来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是本文最大的亮点。文章虽然从表面上看是在讲述三只猫的不幸命运,实质上反映的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文中猫的不幸命运,其实正是旧中国众多贫苦者、弱小者不幸命运的写照,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侮辱和蹂躏随时随地都可能降临,根本没有办法逃脱,也就是说,他们的悲剧是必然的。正如文中的张妈,猫被无辜痛打后尚能悲鸣,而她对主人的无端怪罪只能默默无言,连辩护的权利都没有,作者把这一深刻的主题通过三只猫的遭遇表现出来,可谓匠心独具。

【课堂小结】

两个月后,第三只猫悲苦地死去。这真是一只“可怜猫”,它来得可怜(在冬天的早晨它被人遗弃,无家可归,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活得可怜(不好看,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不像别的小猫那样喜欢顽游,不被注意;春天来了,它仍不活泼, 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不去捉鼠),去得更可怜(受了冤苦,遭“我”毒打而屈死)让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一起关爱生活中的“可怜猫”!

《动物笑谈》

1.为什么艾顿堡的居民都把“我”当疯子?

明确:因为作者怪诞的实验行为经常让人难以理解,但是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的专业素养。

2.课文写了和黄冠大鹦鹉“可可”有关的哪几件趣事?

6

明确:写了黄冠大鹦鹉“可可”的三件趣事:①“可可”迷路。②“可可”咬掉“我”父亲的扣子。③“可可”把“我”母亲的毛线缠在树上。 (二)问题探究

1.新出生的小水鸭有什么本能?为了让小水鸭跟着“我”走,“我”是怎样做鸭妈妈的?

明确:和小鸭子一样,匍匐着、蹲着走,还要不停地像母鸭一样叫唤。 2.劳伦兹对动物的关爱获得了大大超出他预料的收获,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明确:有付出才会有回报,这是被无数事实证明的毋庸置疑的真理。而劳伦兹对动物的付出不是简单的时间和体力的付出,其背后是一颗对世间万物博爱的心灵,是对自然生命的尊重、理解和敬畏,劳伦兹用他的仁慈和诚实换得了动物们全身心的信赖。其实地球上的动物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人,人类用什么样的情感态度去面对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会以什么样的姿态去回报人类,当我们再抱怨其他生命或自然带给我们的不幸时,想一想劳伦兹的付出和我们自己的行为,怎样更好地生存的答案就不言自明了。 3.说说劳伦兹作品的语言特点。

明确:亲切自然,充满了爱心。劳伦兹将自己与动物之间的研究与被研究、观察与被观察的关系变成了“亲子关系”,于是他笔下流淌的不只是文字,还有爱与亲情。 【语言特色】

7

本文的语言,饱含深情而又生动活泼,科学严谨而又不乏幽默,作者的科学精神和高尚的精神境界就蕴含在课文的字里行间,教学中应注重通过反复朗读、反复品味去领悟本文的精髓。 【课堂小结】

课文通过水鸭子实验和黄冠大鹦鹉“可可”的趣事这两件事,讲述了作者专注于动物行为研究,为探求科学真理常常不顾自己的尊严与动物打成一片的故事,表现了作者作为科学工作者忘我的工作精神和极高的专业素养。文章语言诙谐风趣,令人忍俊不禁。 《狼》

(1)课文写两只狼和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从课文中找出较量双方各自占据的不同的客观条件,并加以分析。

提示:从时间、地点、力量悬殊以及物资等几方面加以考虑、分析。 (2)双方在主观态度上采取了什么方式进行较量?(从课文中找出,加以分析。)

提示:①屠投以骨,再投骨,直至骨尽;两狼并驱如故,缀行甚远。②屠奔倚积薪下,弛担持刀;狼前后夹击,欲致人于死地。

(3)双方的较量可谓斗智斗勇,看看人和狼的“智”分别表现在什么地方,说说理由。

提示:从人懂得借助外在条件,变被动为主动以及化整为零,一一击破的方式克敌制胜;狼懂得以分散注意力、前后夹击等方式战胜对方这些方面去考虑、去分析。

(4)双方较量的后果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评价的?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