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思维_毙考题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15:32:2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思维

第八章  思维

一、思维概述

(一)思维的含义

思维是借助于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认识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问题解决和决策等活动中。

(二)思维的特征

1. 概括性:可以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抽象出来,把具有相同特性的事物归为一类并用一个词把它概括出来。例如,我们认为 凡正常运行的计算机都有中央处理器 。这种思维就概括了 正常运行的计算机 这一事物的共同特征。

2. 间接性: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总是要通过一些已知的信息去认识那些未知的信息。例如,人类虽然还没有真正搞清宇宙形成的奥秘,但人们可以根据宇宙中存在的种种现象以及相关的知识经验来推测它的形成。

3. 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它常常指向事物的新特征和新关系,这就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

(三)思维的种类

1. 按照思维任务的性质、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可将思维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1)直观动作思维:又称实践思维,直观动作思维的任务具有重观的形式,又要依赖于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例如自行车坏了,人们需要通过检查自行车相应部件,才能确定问题。3岁以前的幼儿只能在动作中思考,他们的思维基本上属于直观动作思维。幼儿将玩具拆开,

又重新组合起来。动作停止,他们的思维也就停止了。

(2)形象思维是借助于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例如,去城市的某个地方参观,我们事先会在头脑中想出可能到达的道路,经过分析与比较,后选择一条短而方便的路。艺术家、作家、导演、设计师等更多地运用形象思维。

(3)逻辑思维面临的是理论性质的任务,又要依赖于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例如,学生学习各种科学知识,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都要运用逻辑思维。

2. 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根据解决问题时凭借的知识的性质,可将思维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前者凭借的是日常生活的经验进行的思维,例如,学前儿童根据他们的经验,认为 果实是可食用的植物 鸟是会飞的动物 等。后者是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进行的思维,例如,我们说 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

3. 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

面临新问题新事物和现象时,迅速理解并做出判断的思维叫直觉思维。例如,警察在嘈杂的人群中,能迅速辨别出罪犯。直觉思维具有快速性、跳跃性等特点。

遵循严格的逻辑规律、逐步推导而得到合理结论的思维叫分析思维,也即逻辑思维。

4. 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辐合思维是拫据已有的知识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例如,甲 丙,甲 乙,乙 丙,乙 丁,其结果必然是丙 丁。

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方向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例如,如何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回答这样的问题人们可以从不同的方向思考,想出诸如增加植被、减少环境污染、教育市民爱护环境等措施。

5. 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常规思维是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照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的思维。如学生运用已学会的公式解决同一类型的问题。

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例如,新的大型工具软件的开发,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都需要创造性的思维。

(四)思维的过程

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就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的过程。

分析是将一个事物的完整表象分解为若干个组成部件的心理操作过程,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或者将事物的个别特征、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思维过程。

综合是将同一类事物的表象加以合并,使之更完整、更精确的心理操作过程,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结合起来考虑的过程。

比较是在思想上确定事物异同的思维过程。客观事物存在着差异点和共同点是比较的客观基础。比较以分析综合为前提,通过分析,人们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某些特征或者方面区分出来,从而对它们进行比较,确定它们的异同。

分类是思想上按照事物的异同,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比较是分类的基础。根据事物的共同点,可以把事物归并为比较大的类;根据差异点可以把事物划分为较小的类。

抽象是指抽出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而舍弃非本质属性的心理操作过程,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本质属性、特征抽取出来并把这些本质属性、特征与其他属性、特征分离开来的思维过程。

概括是把个别事物的本质属性推广到同类其他事物的心理操作过程,是在思想上把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特征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思维过程。

二、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