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工程学试题及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 8:05:4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多种参与限制,或三者综合的人。

康复工程:是研究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开发功能障碍者的潜能,以帮助功能障碍者实现全面康复。

辅助器具:简称辅具,是指能预防、补偿、监护、减轻或抵消损伤、活动受限和参与局限性的任何产品(包括器具、设备、工具、技术和软件),可以是特别生产的或通常可获得的。

辅助技术:是指为改善功能障碍者的功能而设计和利用的各种装置、服务、策略和实践。

辅助技术服务:是指能直接帮助功能障碍者在选择、获得或应用辅助技术装置方面提供的服务。

环节:相邻2个关节中心之间的肢体部分为一个环节。 运动链:3个或3个以上环节通过关节相连,组成运动链。 步态周期:行走过程中,从一侧足跟着地开始到该足跟再次着地构成一个步态周期。

步态分析:对行走功能的测量、分析和评价方法称为步态分析。 应力集中:应力集中是指受力构件由于几何形状、外形尺寸发生突变而引起局部范围内应力显著增大的现象。

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机-环境”系统中人、机、环境三大要素之间的关系。运用其理论有助于更好地解决残疾人全面康复实践中的问题。

蠕变:若应力保持一定,物体的应变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这种现象称为蠕变。

应力松弛:当物体突然发生应变时,若应变保持一定,相应的应力会随时间的增加而下降,这种现象叫做应力松弛。

肌肉的离心收缩:指外力作用于受刺激肌肉,并且这个力大于受刺激肌肉产生的最大肌力,此时肌肉被拉长,称为离心收缩。

重心:在人体运动中是很重要的一个基本参数,人体全部环节(整个人体)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就称为人体重心。

环境控制技术:利用各种设备来提高残疾人实现一种或多种操作能力的方法,其研究目的在于为功能障碍者创造一个全新的、可控的、人工的积极环境,全面辅助功能障碍者的 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 生物力学:是应用力学原理和方法对生物体中的力学问题进行定量研究的学科。

肌力:肌肉运动时最大收缩力。

运动平板实验:又称跑台实验,受检者按预先设计的运动方案,在能自动调节坡度和速度的活动平板上,随着活动平板坡度和速度(运动强度)的提高进行走-跑的运动,以逐渐增加心率和心脏负荷,最后达到预期的运动目标。

表面肌电图:表面肌电图又称动态肌电图,是用表面电极采集肌肉活动产生的电活动图形。用于测试较大范围的肌电信号,并较好地反映运动过程中的肌肉生理、生化等方面的改变。

插入点活动:将记录针插入肌肉时所引起的电位变化。

运动学参数:是指运动的形态、速度和方向等参数,包括跨步特征、关节角度曲线、角度-角度图等。

平衡仪:是测量不同状态下人体重心变化并据此分析其平衡水平的一种测试设备。

直流电疗仪:电压在100V以下,能输出经整流滤波的50~100mA直流电设备。

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仪:输出1~150Hz的单相或双相不对称方波或三角波,脉冲宽度2~500μs,电流强度可达到80mA的电流设备。 干扰电疗仪:能同时输出频率为4000Hz与4000±100Hz,差频为0~100Hz两路等幅中频电流的治疗设备。

短波电疗仪:能输出波长22.12m、频率13.56MHz或波长11.06m、频率27.12MHz的短波电流,以其产生的高频交变磁场作用于人体的治疗设备。

超短波电疗仪:能输出波长7.7m、频率38.96MHz,波长7.37m、频率40.68MHz或波长6m、频率50MHz的超高频电场设备。

激光:是一种受激辐射的光,具有发散角小、方向性好、光谱纯、单色性好、能量密度高、亮度大,相干性好等特点。

超声波:是指频率在20000Hz以上,不能引起正常人听觉反应的机械振动波。

机器人:是自动执行工作的机械装置,美国机器人协会将之定义为:一种可编程和多功能的,用了搬运材料、零部件、工具的操作机,或者是为了执行不同的任务而具有可改变和可编程动作的专门系统。 康复机器人:是现代康复和机器人技术的完美结合,它不仅将康复治疗师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且可对治疗过程进行客观检测

和评价,从而充分提高康复训练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康复效率。康复机器人属于医用机器人人的范畴。

被动辅助式康复机器人:康复机器人移动患者的肢体,患者保持全身放松,这种康复训练机器人称为被动辅助式康复机器人。

主动辅助式康复机器人:患者自发主动运动而在需要时机器人协助患者完成预定的运动,这种康复训练机器人称为主动辅助式康复机器人。

主动对抗式康复机器人:与主动辅助式康复机器人相反,患者对抗机器人产生的阻力完成预定的运动,这种康复训练机器人称为主动对抗式康复机器人。

外骨骼式机器人:穿戴于患者身上,可以提供准确的关节角度信息的康复机器人。

虚拟现实技术:是在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仿真技术、人机接口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传感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虚拟技术。

浸入性:又称临场感,指用户感到作为主角存在于模拟环境中的真实程度。

交互性:指用户对模拟环境内物体的可操作程度和从环境得到反馈的自然程度,包括实时性。

功能性电刺激:是利用低频脉冲电流刺激已经丧失功能的肢体和器官,产生即时效应来替代和矫正器官和肢体失去的功能。

通断比:指电流刺激时间和间歇时间之间比值。小的通断比可以使肌肉不容易产生疲劳。

假肢:又称义肢,是指用于弥补肢体缺损者结构或(和)功能的体外使用装置,包括出于结构或(和)功能的目的而有一部分置于体内的装置。

骨骼式假肢:在假肢的中间为类似骨骼的管状结构,外包海绵物,最外层覆盖肤色袜套和人造皮,又称内骨骼式假肢或现代假肢。特点是外观较好,不愿意损伤衣、裤。

临时假肢:采用临时接受腔和假肢的一些基本部件装配而成的简易假肢称为临时假肢。

长期假肢:残肢定型后安装的假肢称为长期假肢,又称为正式假肢。 塞姆截肢:塞姆截肢是胫腓骨远端髁上截肢,将内外髁的基底部关节面切除并圆滑处理,再将跖侧足跟皮瓣覆盖在残端上,皮瓣为双马蹄形,由于残端被完整、良好的足跟皮肤所覆盖,具有稳定、耐磨、不易破溃等特点,从而使残端具有良好的负重能力。

肌肉固定术:是将肌肉在截骨端远侧至少3cm处切断,形成肌肉瓣,在保持肌肉原有张力的情况下,经由骨端部钻孔,将肌肉瓣与骨相邻侧通过骨孔缝合固定,使肌肉获得新的附着点,防止肌肉在骨端滑动和继续回缩。在周围血管疾患或其他原因缺血的肢体禁作肌肉固定术。

肌肉成形术:是将相对应的肌瓣互相对端缝合,截骨端被完全覆盖包埋,保持肌肉于正常的生理功能状态,形成圆柱状残肢,可以满足全面接触、全面承重假肢接受腔的装配要求。

残肢评定:就是对患者的残肢情况,如长度、关节活动度、形状、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