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应对策略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8 22:25:0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应对策略

作者:张文

来源:《学理论·下》2011年第01期

摘 要:随着宗教文化热潮的兴起及一系列宗教问题的凸显,宗教问题越发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高校作为多元化思想的汇集地,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因此,分析当前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对构建和谐校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和谐校园

中图分类号:G40-059.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3-0237-02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至今仍对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产生强烈影响。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西方宗教思想在不断渗透和涌入,大学生对宗教的兴趣在增加,接受西方宗教文化的机会也在增多。因此,关注这一时期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是当前我们工作的重点之一。

一、新时期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和特点

第一,信教大学生数量不断上升,佛教的认同程度最高

根据各地区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群体是信教比例较高的社会群体之一。“2008年在对暨南大学的调查报告中显示,信仰宗教的大学生占9%”[1],而根据网络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信教人数比例仅是总人口数的7.6%。自东汉年间,佛教正式传入我国以来,佛教在我国就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关注,信教人数不断上升,信徒成分不断丰富,形成了广泛的社会认同,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成为社会认同程度最高的宗教。其他宗教传入我国较晚,较佛教而言缺乏社会认同感和社会关注度。

第二,大学生信教有一定的盲目性,对宗教缺乏正确的认识

盲目性是大学生信教者的共同特点,大学生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深厚的文化素养,但缺乏社会经验,思想上极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形成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这容易成为不法宗教宣传者的突破口,对大学生进行宗教渗透。大学生信教者往往怀着好奇和从众的心理信仰或参加宗教活动,并不带有政治色彩或政治目的。大学生虽然对宗教有认同的趋势,但大多持宽容态度,突出表现在少数民族地区,家庭影响和民族习惯成为其信教的主要原因,受本民族信教传统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宗教持默认和继承的态度。同时,大部分大学生对宗教文化知识了解不足,缺乏最基本的宗教知识,使其在懵懂的状态下接受宗教。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第三,大学生信教神秘色彩严重,宗教暧昧现象比较明显

对大学生而言,信仰宗教大多出于心灵慰藉, 出于对自己原有信念的质疑, 出于对现实生活的困惑,出于社会的压力和烦恼的排遣。宗教给他们以合理的解释, 使他们对宗教的态度发生改变,由长期思想政治教育而产生的排斥, 到耳濡目染产生宽容, 最终到世界观的改变而确立宗教信仰。大学生多年来一直接受着学校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 而在面临就业等压力时,其固有的价值观念受到强烈冲击,原有的价值观念无法解释世风日下的社会现象,原有的生活理念无助于其应对强大的物质和精神压力,他们便寻求宗教的庇护。 二、新时期大学生宗教信仰产生的原因

第一,全球宗教文化热,对宗教关注度的普遍提升

当前,各大宗教都加紧全球性的宣传,力求取得更广泛的群众基础,而大学生群体则成为其争取的重要对象,大学生是未来世界的缔造者,争取到他们就能在未来站稳脚跟。同时,国际局势的动荡,局部战争的不断发生,乃至我国西藏的“3·14”事件和新疆的“7·5”事件,都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宗教甚至被某些人利用,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人们现在不得不比任何时候更加关注宗教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产生的巨大影响”[2]。 第二,西方各种思想的涌入,新的渗透方式的确立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外国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想潮流在与我国传统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也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活跃期,极易接受新想法、新事物,敢于尝试新方式、新手段,因而西方宗教文化的宣传极易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强烈反应,对其思想造成强冲击。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互联网的建立,使得空中传教成为新的宗教渗透方式。当前,宗教渗透方式更加多样化,例如通过外籍教师的执教暗中发展学生信徒、借助宗教活动或宗教节日吸引大学生的兴趣进而对宗教思想进行各种形式的宣传、利用资助贫困生为名发展潜在教徒等。 第三,对前途迷茫、心里失衡转而向宗教寻求慰藉

自1999年我国教育部颁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来,大学生扩招使得他们天之骄子的地位丧失,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市场竞争机制的完善,使得新时期大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大学生择业过程中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担却无处倾述,深感迷茫却无法从已有的价值观中寻求帮助,故而借助宗教寻求精神解脱。市场经济的建立,与人们切身利益相关的一切活动都纳入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人们盲目地追求经济利益,唯利是图现象层出不穷;贫富差距扩大,社会分配不公现象频繁出现;腐败现象屡禁不止,这些都使大学生心里失衡,遂寻求信仰宗教以逃避现实。宗教具有一定的调节功能,它可以使人们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不幸和烦恼,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这便满足了大学生的心理诉求和需要。 三、解决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第一,在尊重宗教信仰自由的基础上,加强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

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一,大学生群体也自然地享有这种权利,我们要在充分尊重大学生信仰自由的基础上对其思想进行积极的引导,避免其误入歧途。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和观点,要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帮助他们划清唯物与唯心、科学与迷信的界限,拨开宗教的神秘面纱,以便正确认识宗教性质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了科学知识,迷信自然可以打破,没有这一着,他还是要迷信的”[3]。与此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宗教中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要求的积极因素,推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工作快速、顺利地进行。

第二,在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选修课,破除宗教的神秘面纱

大学生信教者一定程度上是出于好奇心和从众心理,并非虔诚的信徒,因而在大学期间开设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选修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使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知识,了解我国宗教的基本政策,消除宗教神秘感,有助于大学生正视宗教,不因迷信心理作祟而信仰宗教。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做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理论的时代感,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服、教育,及时解答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切实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我们要使大学生做到,既不谈宗教色变,把宗教人士视为异己,夸大宗教的威胁作用,也不对宗教活动视放任自流、视而不见。要在支持正常的宗教活动和宗教宣传的基础上,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提高政治警觉性,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 第三,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排除消极的心理影响

“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心里断乳期,他们既渴望独立又具有较强的依赖性,既有强烈的求知欲同时自我识别能力却有待提高。”[4]大学扩招使大学生精英感丧失,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导致一部分学生产生自卑心理;面临竞争压力、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部分大学生产生心理失衡;社会贫富差距拉大、腐败现象风行,使得大学生对社会产生消极印象,当人们陷入无助、无望的境地,宗教在某些方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以至于寻求宗教的慰藉,求得心灵的解脱。偏执而不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宗教信仰只会危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高校要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适当的心理咨询,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充分做好大学生心里健康的引导工作,使大学生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正确释放自己的心理压力,培育积极健康的心理意识,而不是寻求虚幻的神明的保佑、寄希望于佛祖的庇护。 第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当前发展的总目标,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而和谐校园的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人们对高校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是高校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同时,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它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大学校园对大学生性格的养成有着熏陶的作用,对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