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2 20:53:4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 课题提出的背景 长期以来,道德与法治教师常常为这样的问题感到困惑:教师把道德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即使会背、考试取得好成绩,却无法肯定他们已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教师把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告诉学生,但不能保证学生就会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学生可以懂得善恶,并且在课堂里、在试卷上做出正确的判断,但他未必能把它转化成行为习惯。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道德与法治教学成了死记硬学? 通过调查发现,道德与法治考试的主观题占有很大比重,这说明现阶段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对道德品质和法律知识的解答更注重学生实践,课堂中死记硬背的固定答案将不适合现阶段教育发展需要。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社会认知能力较弱,而道德与法治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法律认识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但是课堂教学存在一系列问题,例如:课堂教学理论性强,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差;法律知识太社会化,学生难以理解;尤其是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等。 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方法选择不正确,学生理解不到位,难以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行,造成事倍功半。那么如何高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即培养学生品德素养,又使教学成绩得到提升,这需要选择形式多样的体验式教学法,目前,课堂上比较常见的体验式教学有情景式体验、角色体验、游戏体验、现实体验。由于特定因素,导致一些理论性知识无法开展活动,甚至为了活动而活动,难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近年来,随着《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改版,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教学质量的考察虽然注重考试成绩,但主观题比重较大,更需要学生联系生活实践,从生活体验中寻找答案。教师必须善于整合课程资源,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利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整合利用各类活动,努力为学生构建一个高效而有活力的体验式课堂,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的高效教学。 (2)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重知识灌输、轻学生主动参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致使学生对学习缺乏积极性。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活动设计独立存在,学生品行难以内化形成习惯;在知识传授上,教学方式方法单一,一些理论性知识难以开展活动,学生理解不到位,甚至一些活动开展了,难以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行形成良好的品德素养。在学习评价上,关注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品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品行发展。 2、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国外体验式教学思想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教学思想,夸美纽斯的教学思想,卢梭自然主义教学思想以及杜威经验主义教学思想,在20世纪60年代盛行于美国。在此期间,先后有三个机构投入这样的领域进行研究、教学及发展。其一是户外发展学校,其二是PA主题式冒险训练机构及High5探索教育训练机构。二者分别从个人发展和团队建立二个方向切入,却有着不同的训练结构,但二者都共同运用体验教学的教学模式,强调\从做中学\,并且设计了许多\具体的经验\,如游戏及活动等,以轻松且生动的方式进行引导。 尽管国外体验式教学思想源远流长,但对体验式教学的研究甚少,国外研究者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对体验式学习的研讨上,尤其是体验式学习模式的研究。 然而,我国体验式教学的研究相对较多,但也是出于刚起步阶段。国内体验式教学的研究还停留在对体验式教学的特征、价值及实现途径的探讨上,只有极个别的开始关注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建立上,但在整合课程资源,高效提高道德与法治体验教学模式上还是空白。 (2) 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预计有哪些突破 本课题基于生活体验式教学的基础上建立的,但是目前道德与法治生活体验式教学由于教学压力等各种原因难以开展,而且开展的活动难以延续,造成学生道德素养难以形成。 本课程活动与班级活动、学校活动、少先队活动、社区活动、节日庆典活动相结合;加强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美术课、音乐课、等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跨学科的联合学习;活动的设计按照各单元之间、学期之间的活动相互呼应,相互强化,让课程能够持续不断地、广泛深入地影响儿童的实际生活,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从而构建体验式教学新模式。 3、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课程整合体验教学的重要价值不在于学生获得某种技能,学会某种操作方式,关键在于学生在活动中所获得的真实感受,但最终要使内心感受、体验形成认识并转化成行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指出:“重视活动的整合与建续。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能力与智慧的增长是在其生活中综合地实现的,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因此,加强教育活动之间的整合与连续对提高课程的实效性至关重要。” 1.本课题研究,重视个体亲身经历与自我认识,关注学生品德素养终身发展。 2.课题研究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搭建以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凸显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性特征。 3.本课题与多学科进行有效整合,提高课堂效率。 二、 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 1.通过课题研究,引导教师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专业水平和艺术涵养,更好地落实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中“生活性、活动性”的特点。 2.搭建良好的生活体验环境,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促进本地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不断改革,改善课堂教学策略和方法,在课堂上构建多层次、多通道、多方位、多形式的生活体验途径,并形成一定的互动体验教学模式。 本课题在本校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基础上,基于核心素养,重新审视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方法、教学途径等方面着手,更深入的发展学生品德素养形成并内化,在课本中找活动,搭建与其他学科活动相通的桥梁,优化和创新活动,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4、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课程整合体验教学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应用研究》这项课题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完全具备相应的研究条件,且本课题可操作性强、便与研究和推广。现就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简要分析如下: 第一,从研究的基础来看,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研究创造了重要条件。在理论方面,本课题组中与课题相关的教研论文、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产生了较好的影响。如李素华的学校德育管理经验材料《以机制建设提升育人实效》在《潍坊教育》杂志上发表。课题研究论文《依托课程建构主题,彰显班本德育魅力》在“山东青年报”发表。《品德与社会课外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研究》、《<道德与法治>生活体验式教学研究》等课题研究已经顺利结题,而课程整合体验教学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应用研究则是对此类研究成果的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在实践方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美术、音乐及少先队主题活动在我县各处学校已经开展多年,众多道德与法治教师拥有很高的研究兴趣,认为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研究空间。 第二,从研究团队水平来讲,本课题组的主要成员都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且均是长期从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教研的业务骨干,既有省市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也有一部分具有很强发展潜质的青年骨干教师;我们研究团队成员都是经过认真研究遴选的教师,专业素质过硬,研究热情高涨,工作作风扎实,脚踏实地的研究人员。同时 ,我校专家型教师(县学科带头人、省级教学能手李素华老师)也是课题组成员,这些都是确保本课题研究能够顺利完成的最为重要的条件。 第三,从研究时间来看,整个课题研究时间从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约1年半时间,分五个阶段来实施。虽然从总体上来看时间显得不太充裕,但是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思考,已经为我们积累了众多的研究素材和研究思路,明确了研究方向和研究细节,所以,在集中研究的这一年半时间里,主要是一个调查、分析、系统加工、理论提升和实践验证的过程,相对来说,时间不算太紧。 第四,从资金来源看,主要依靠相关单位支持为主,本课题研究得到了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拟充分利用学校内部和校际之间教研、半日研修、课堂教学、游学等活动开展研究,争取相关学校的支持。 三、课题研究设计报告
1、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 【课题界定】 课程整合体验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研究是指根据课程需要将多种学科活动整合在一起进行生活体验式教学,它包含在课堂内外、校内外等各类活动按照一定的需要进行设计,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组织活动;“课程整合”是指将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少先队活动、研学等活动整合在一起进行高效的教学组织形式;“体验式教学”这里指道德与法治生活体验式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仅限于小学3-6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 【研究依据】 1.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重视活动的整合与建续。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能力与智慧的增长是在其生活中综合地实现的,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因此,加强教育活动之间的整合与连续对提高课程的实效性至关重要。” 2. 杜威提出:“儿童的生长就是积极的学习社会、适应社会的过程,学生学习应在社会生活中发展”。 3. 马丽娜认为:“体验是过程和结果的统一,作为一种过程,体验者在其中经历从观察、思考、反思到时间的流程;作为一种结果,它使体验者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形成对事物的独特看法,并使体验者的认知得以深化,情感得以升华,行为得以改变”。 2、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研究目标分解与具体化) 【理论假设】 根据教材活动主题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方案,帮助学生理解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培养学生品德素养,又使教学成绩得到提升。从课本中找活动,搭建与其他学科活动相通的桥梁,优化和创新活动,使课题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并在本地区得到推广。 【研究目标】 1.探索将学生品行内化形成习惯,促进终身品德发展的教学设计; 2.探索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理论性较强、实践性较难的课题。 3.初步探索学习评价,提高评价的实效性。 4.通过课题研究形成一定的课程整合体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实效。 3、研究内容(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含子课题的设计) 1.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活动设计重视横纵关联,既将学科间搭建桥梁,与多学科进行有效整合,将本课学习内容通过其他学科进行实践操作,又通过单元与单元的串联关系持续塑造,将学生品行内化形成习惯; 2.在知识传授上,创新教学方法,改善课堂教学策略和方法,在课堂上构建多层次、多通道、多方位、多形式的生活体验途径,尤其重视个体亲身经历与自我认识;搭建良好的生活体验环境,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搭建以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行为转化。 3.在学习评价上,既关注的学生的考试成绩,又要重视学生品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评价,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评价,提高评价的实效。 4.在课题推广上,通过课题研究,形成可操作、可复制的课堂整合体验教学模式,并在本校优先进行推广,通过不断改进,最终在本地区进行推广教学。 4、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阶段负责人) 1.准备阶段(2019年6月—2019年10月)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制定研究方案。 (2)申请立项,进行前期论证,做好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 (3)围绕研究课题开展理论学习与研究,对课题研究团队的教师进行培训。 2.实施阶段(2019年10月—2020年6月) (1)按照课题研究的目标,完善研究内容,扎实开展课题研究。 (2)依据课题的总体构思和各自承担的任务,具体实施研究,并根据研究实际需要,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调整工作思路,保障研究的有效开展。 (3)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分析、交流活动,撰写、整理教学案例、教学设计、经验论文、阶段研究报告,收集、整理各种研究资料。 3.总结阶段(2020年6月—2020年12月) (1)对研究目标、内容、策略进行客观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2)收集、汇编成果材料。 (3)申请课题鉴定。 5、研究方法设计(对应研究目标、内容、过程进行某一方法的具体设计) 主要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调查问卷法、经验总结法为主。 1.行动研究法: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创造条件,对实验对象施加影响。通过观察、调查等记录实验对象的变化、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意见,在实践中探索课堂整合体验教学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应用,进一步总结、推广研究经验。 2.调查研究法:通过运用问卷、访谈、测量等科学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收集有关资料,从而获得关于课题研究的相关事实,并形成关于课题研究的科学认识。 3.文献研究:通过查阅、收集、分析、综合有关生活体验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科研文献材料,获取所需研究信息。 4.调查问卷法:科学设计调查问卷,对调查对象进行集中调查,搜集真实、准确的信息,及时对信息进行分析、研究,明确研究策略,指导研究活动实施。 5.经验总结法:对研究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分析,不断探索《道德与法制》生活体验式教学模式,构建具有学科特色的教学经验。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相结合,实证研究与专题研究、典型个案研究相结合,强调重点,突出特色,以保证研究的合理性及实践效益。 6、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专家教研引领,提高研究水平。 本课题由学校学科与科研骨干承担课题研究任务,探索先进教学经验与规律,培养新形势、新版本下道德与法治名师,并以点带面,在本校、区域范围内形成教育影响力,推动教学改革不断前进。课题组负责人参与过多项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均是品德教学骨干教师,并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具有很强的责任心与事业心,拥有开拓进取精神与较高的教学水平,具有较强的理论素养,是一个优秀的教研团队。 李素华,县科研领头人,担任道德与法治一线教学,具有深厚的科研工作经验,先后主持或参与过国家、省、市、县多项课题实验,均通过各级鉴定,成果卓著;张崇岭,学校教科研工作骨干,科研能力强,研究经验丰富,参加过多项课题实验;韩瑞霞,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与研究经验,多次参加县个人小课题研究并结题,参加省课题研究项目顺利结题;肖玉梅,在教学一线工作,具有研究热情与能力,曾参加过国家、市、县多项课题研究;张志鹏,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室主任,在教学一线工作,科研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