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8 8:05:1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实验小学 孙洪美

摘要: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所以小学数学应该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信息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在具体课堂教学过程中,遵循课堂教学环节,灵活利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引入时激活学生探究动机;在探究时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在练习中提高学生学习实效;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发挥数学学科优势,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促进学生主体全面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数学课堂教学具有很多优势:首先是多媒体情景优势,它以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及影视等多种视频信息与音乐、解说、拟音等多种音频信息相结合,将枯燥的数学语言还原成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其次是具有多媒体信息同步呈现的优势,它可以使学生眼看、耳听、脑想、手动、口述等感官同时开展活动,学生身临其境于生活中,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可以将枯燥抽象的概念、复杂曲折的思维过程,以直观形象的教学信息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选择、自主探索,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因此,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过程设计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的有力武器!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知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因此,数学教学的内容应当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让学生熟悉亲近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的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从而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信息技术对教师的教也将产生深刻影响,有利于教师对数学语言文字、符号、图形、动画、实物图像、声音视频等教学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能使过去难以实现的教学设计变为现实,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有机地结合,用信息技术手段模拟生活故事,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把枯燥的数学语言变为生动、形象的贴近小学生活的直观语言,将大大改变现有数学课堂呆板、单调的课堂结构,教师教起来有激情,学生学起来有动力。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一)贴近生活实际——情景引入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问题情景。小学生大多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时间比较短,喜欢多变、宽松的教学环境。静态的文字、课本及教师的口语则满足不了学生比较活跃的心理需求,他们在安静的教室里,往往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认为老师是演员,自己是观众,是旁观者。因此,思想容易开小差,使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而多媒体计算机通过声、像、动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其新颖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激发了

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了学习兴趣。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教学中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利用现代技术积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接通生活的源头活水,可以让原本枯燥的知识鲜活生动起来,使学生情感上产生共鸣,情绪上得以共振,为学生自主探究做好铺垫。

例:在《小数加法》课例比较研究中,由于我校没有标准的运动场地,原设计用教材中掷实心球情境学生虽然经历过,但不熟悉,尤其是用小数以米作单位表示的数量,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部分学生难以理解这些数量表示的真正含义。改进设计后我们采用上超市买东西的场景,孩子对上超市买东西的场景是再熟悉不过了,他们通过平时日常生活中的购物也熟知以元作单位的小数所表示的意义。因此从捐物献爱心入手,带学生进入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出小数的加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下一环节的教学作好铺垫。

(二)设置问题情景

问题情境既要有趣味性又要有启发性。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兴趣,将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但是仅有趣味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启发性,还必须能够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例: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可创设这样一个虚拟的场景:六只小动物在动物乐园举行骑车比赛,这些车的轮子有的是长方形的、正方形的、三角形的、椭圆形的、圆形的、不规则形状的。随着发令枪一响,屏幕上出现各种车开动的动画,很多车子上下颠簸,车上的小动物苦不堪言、丑态百出,只有坐在圆轮车上的小猴美滋滋的、四平八稳舒服极了。这时画面嘎然而止,老师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谁能夺得第一名呢?”学生在开心、诙谐的情境中兴致盎然,在笑声中他们不禁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圆轮的车子跑得既快又平稳,而其它的车子却不能呢?这样就揭开了问题探究的序幕。

二、利用信息技术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我们都知道: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个性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使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单凭板书、讲解、操作的方式是很难做到的。多媒体计算机以其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智能模拟能力、易于操作等优点,为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例:在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时,首先让学生动手将学具拼成平行四边形、矩形、三角形、梯形,然后教师启发学生怎样由平行四边形变成矩形、三角形、梯形。最后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这些图形的割补变化,推导面积公式。这样处理这个教学片段形象生动直观,学生手脑并用、乐于参与,对所学知识易于理解吸收。

例:在教学立体图形的体积时,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圆柱的概念,可以让学生想象以长方形的长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一周,所得的几何图形是什么? 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想象不出所得的旋转体是什么,直观教具演示也很难帮助学生形成具体的表象,教学起来比较困难。这时多媒体课件便能够发挥它的优势,通过Flash动画演示 ,显现出长方形旋转时的轨迹,从而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迅速找出问题的答案。

三、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一堂课是否成功往往看老师对重难点的处理是否恰当,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处理好教学重难点呢?由于多媒体具有极为丰富的表现力,能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学内容实现大与小、远与近、静与动、快与慢、整与散、虚与实之间的相互转换,生动地再现事物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克服了人类感官的局限性。扩大了学生的认知时空,缩短了学生的认识过程。通过向学生展示丰富的、典型的、具体的经验和感性材料,突出观察点,揭示现象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减少思辩的困难。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解题正确率。

例:在《相遇问题》中,用速度和乘以两物体共同行的时间,求路程和比较抽象,学生难于接受,于是用多媒体课件显示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4分钟相遇的画面;然后用线段图表示两人走的路程和;接着闪现两人每分钟走的路程,并把它们合并成一条小线段,即速度和。走了4分钟,有4个这样的小线段,它们的总长度也是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教师无需更多的语言,只要借助计算机所显示的图像,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于学生面前。而这种传递又是那么有吸引力、有启发性,使学生丝毫感觉不到由于思维产生障碍可能带给他们的心理压力,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轻松快乐。

例:“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是面积公式的推导,如何突破难点呢?运用课件演示,首先把一个圆进行平均分割,分割的数量从4份、8份、16份、32份到任意份,每次分割后计算机便很快把它们拼合起来,并在屏幕上展现出相应的近似长方形。通过对这几个近似长方形的分割拼合演示的观察、比较学生不但直观地感受到,而且也深刻的理解到分割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形状就越近似于一个长方形。这样教学将一个复杂的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问题通过分割、拼合展现出来,减缓了学生推理的难度,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也为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通道。

四、利用信息技术增加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怎么样,关键看学生能力素质是否得到发展提高,对教材内容是否理解掌握。因此,对学生的能力训练也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运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是形成技能,培养创新能力的有力手段。

例:教学“两步应用题”时,例题学完之后,还有“想一想”:改变例题中的某一条件后,该怎样解答?如果按传统方法一一出题,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最后列式解答,一节课就会很紧张,巩固练习也很难完成了。运用多媒体演示可以很快在例1的基础上改变第三个条件、绘制线段图 ,让学生根据题意和线段图自己尝试解答,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灵活解题能力。由于有了多媒体的帮助,使课堂教学时间显得很充裕,不但可以较快完成教学内容,还能对教材适当补充变式练习内容,既节省了时间,又丰富了教学内容,既加大了练习密度,又变换了练习形式,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利用信息技术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数学内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