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8 2:47:4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关于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的论证报告
一、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必要性 1、专业背景分析
目前,计算机技术方面的人才是全世界范围内的紧缺人才。根据今年全国各人才市场的统计数据,计算机专业人才在各人才市场的需求量均占前三位,而其中又以软件及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最为强劲,在未来五年中,我国每年需要近百万这方面的技术人才。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各方面需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中,大量的是从事基础性技术工作,维护工作的专业人员, 而并不全是高学历人才。例如,一般的程序设计人员,即所谓的程序员或软件蓝领,软件工人,未来五年这方面的需求量约25~30万人/年,国家教育部也针对这方面的需求专门推出了建立软件学院的计划以培养各种层次的软件专业人才。而就网络方面而言,从全国范围讲,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正在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网络管理与维护人员,同样根据全国各人才市场的统计数据,未来五年的需求约在20万人/年左右。
2、培养目标
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掌握局域网的组建、管理与维护,网络产品销售,信息安全保护,网络系统的规划与实施,
特别是网络设备的安装、配置和调试等知识和技能的高级实用型人才;针对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应用领域,能够从事局域网的组建、管理与维护、小型网站的规划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WEB应用程序开发等工作,具备良好职业道德与素质的高技能人才。
3、主干课程
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路由器技术、网站美工设计、交换机技术、网络综合布线、SQL Server数据库、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安全、服务器配置、动态网页设计、广域网技术以及局域网组网技术、网络设备安装配置与调试、网络系统规划、综合布线技术与施工等。
二、开设本专业的可行性 1、基本情况
我校设有计算机软件实验室、计算机组装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计算机中心,对实验室及计算机设施统一规划、集中管理,各类设施齐全、先进,能满足《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另外,我校还将投入巨资,建设技术先进、扩展性强、规模大的校园网,并与社会联网,形成了结构合理、内外沟通的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建构了能满足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需要的软硬件环境。
2、实践教学基地
我校十分重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与运行,对于对拟建立的实习基地的企业都要进行考查评估,对其规范性、合理性进行调查与分析,选择适合本专业学生发展的单位;对于已有的校外实训基地,我们签
定相应的协议,制定实习基地的管理制度和保障正常运行的措施,明确规定了实训基地的职责与权利,并对其实行监督和管理,最大程度的保障学生的利益与学习效果。
目前我专业在省内外多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今后将进一步扩大实习基地范围,增加2-3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制定校外实习大纲和计划,使学生校外实践制度化、规范化和有效化。学生定期到相关单位进行了参观、实习。通过两到三个月的实习,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有助于检查并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精神和爱岗敬业神,对于学生走出校门后的就业问题起到了一定的预习和培训的作用。
3、发展前景
通过历年来对中职中专学校校毕业生的就业调查发现,学生具有有一技之长,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觉得技能,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用人单们是非常欢迎的。调查中我们也看到,特别是现在企事业单位办公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建网和建网站很普遍很,有一些企业表达了近期单独建网和建网站的愿望,他们很需要学校为他们提供熟悉这方面专项技能学生,这一块市场就业潜力比较大。
三、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1、师资队伍建设
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2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若干人,中级职称6人,具有硕士学位和正在读研究生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
通过多年的努力,本专业的教师具备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各
门课程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本专业的教师也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近几年来,部分教师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另外还有部分教师参加了国内、外的认证培训与考试。另外为了保证专业发展的需要,学校定期选派部分教师到有关高等院校参加相应的专业知识培训和进修,这方面工作的开展,为我校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准备好了一支胜任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
为了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相关技能,学校会每年定期特邀多名全国著名艺术家及专家、学者来我校举办讲座、给学生上课,提升学生自生能力。
2、教学研究与产学研结合
采用灵活的授课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环境,多次举行实践活动,模拟实际项目,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留适当的课外作业,举办讲座,给学生多补充一些资料,以分组的形式进行考评,少灌输而多启发诱导。学生可选择的专业方向多样化。创造机会参加实际的项目开发,缩短学生适应企业环境的周期。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