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9/13 4:09:2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7级)

一、专业名称及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测控技术与仪器 专业代码:080301 二、培养目标与服务面向

本专业培养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实践技能,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和终身学习精神;掌握计量、检测标准、控制理论等相关知识,具有现代测控系统设计、制造和质量管理的能力,能成为在国防与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测控系统设计、制造、仪器调试、开发应用、质量标准控制、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工程应用技术型人才。

立足于福建省,面向国内的需要,本专业的毕业生能就业于质量监督、检测管理部门,就业于企、事业产品单位从事产品质量检测工作,从事机械、电子、纺织、服装、能源、化工、通讯、交通等行业的智能检测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应用,从事仪器仪表的维护、使用与监管等工作。

三、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测量与控制理论、掌握仪器仪表设计与系统集成技术基础,学习计量检测标准与检测技术以及仪器仪表相关的理论课程,如应用光学、机械设计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自动控制原理、光电检测技术等,通过多种教学环节和工程实践,接受现代测控技术等基础训练,具有测控系统和仪器设计、开发、系统集成、仪器仪表应用及质量标准管理、控制的能力。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测量理论与标准、测量与控制技术、测控系统和仪器、仪表的数据采集、分析与处理技能,新产品开发设计与系统集成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2.掌握分析和解决测量、控制和仪器领域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综合应用光学、机械电子、计算机与控制技术基本技能;

3.具有判断性思维、创新意识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4.熟悉国内外产品质量控制和安全生产的政策、法规,对目前国内外本专业

常用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有一定的了解,熟悉市场经济、企业管理等基本知识;

5.能熟练查阅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沟通与交流的初步能力;

6.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7.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素养,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交流沟通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8.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四、专业方向 1、测控技术方向

本专业方向培养掌握各种有关物理量的检测原理和处理技术。掌握测控仪器仪表的光学,机械与电子学基本原理,和数字化、智能化测量仪表的设计方法,能从事测试仪器及测控系统方面的设计与开发工作的工程应用技术型人才。

2、质量工程方向

本专业方向培养具备光机电一体化工程和质量工程的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对产品质量尤其是对机械、电子电器产品质量进行分析、策划、评价、设计与创新,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工程应用技术型人才。

五、课程设置 1、主干学科

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 2、主要课程

工程力学、现代制图(含Autocad)、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光电传感器应用技术、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应用光学、物理光学、自动控制原理、微机接口技术、自动检测技术及应用、光学设计及CAD、测控电路等。

3、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见附表3

六、修业年限、授予学位 1、修业年限

学制四年,修学年限最长可延长至六年。 2、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学位。 七、毕业标准

1、具有良好的思想和身体素质,符合学院规定的德育和体育标准; 2、修完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课程和环节,取得规定的181学分。 八、教学安排

表1、教学时间总体安排表

表2、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课程设置及各学期学时分配表(学时/周) 表3、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

表4、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学时、学分比例表 九、说明

1、附表中标★为校企共建课程。其中《光学薄膜技术》、《光学加工工艺》与晋江中策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共建;《自动检测技术及应用》与福建省石狮市通达电器有限公司共建。

2、鼓励学生考取以下与专业相关的证件之一:AUTOCAD高级制图员、仪器仪表装调师、PROE设计工程师、单片机C语言程序设计师等职业技能证书。积极鼓励开展学科竞赛、科技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文艺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学分按《闽南理工学院创新教育学分实施管理办法》认定。 表1: 教学时间总体安排表 理论教学 学学授年 期 课 一 二 三 四 1 2 3 4 5 6 7 8 小计 合计

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 入学教育 军事训练 1 2 3 2 3 2 3 2 2 14 4 4 33 实践 环节 毕业 实习 12 12 毕业设计 (论文) 1 1 毕业 教育 考试 2 2 2 2 2 2 2 学期 机总周动 数 3 3 3 21 19 20 20 19 20 21 19 159 159 寒暑 合假计 期 4 8 4 8 5 8 5 7 25 27 24 28 24 28 26 26 备注 16 16 16 16 16 16 16 112 14 124 49 208 49 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