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废练习题(有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2 9:12:3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⑥气候适应性较强;可在低温下工作。

10. 填埋场衬层设计包括哪些步骤?

通常状况下,填埋场的衬层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填埋场类型

(2)确定场区地下水功能和保护等级。 (3)确定衬层材料及衬层构造。

(4)建立废弃物浸出液分配模型,确定防渗层的有关设计参数。 (5)考虑衬层的施工及其对衬层质量的影响。

11. 填埋场密封系统的作用是什么?

基础密封和垂直密封系统的作用主要是:

①控制渗滤液的渗流,避免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

②控制填埋气体的迁移,使其得到有控释放和收集,防止其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③防止地下水进入填埋场导致渗滤液产生量增加。 表面密封系统的作用主要是: ①减少地表水进入填埋场;

②控制填埋场气体从填埋场上部的释放; ③抑制病原菌的繁殖;

④避免有害物质污染地表径流; ⑤避免危险废物的扩散;

⑥提供一个可以进行景观美化的表面; ⑦便于填埋土地的再利用。

12. 填埋场产生的渗滤液包括哪些主要成分?

主要包括以下四类:

①常见元素和离子 如Ca、Mg、Fe、Na、NH3、Cl、SO42-等。 ②有机物 常以COD来计量。 ③微量金属

④微生物 城市垃圾填埋场所处置的生活垃圾的成分受地区的影响较小,所产生的渗滤液组分大致相同,而工业废物填埋场由于所填埋的废物类别各不相同,其渗滤液成分彼此间各有变化。

13. 填埋场渗滤液的主要来源包括哪些?

主要来源如下:

(1)降水 是渗滤液产生的主要来源,包括降雨和降雪。

(2)地表径流 来自场地表面上坡方向的径流水,对渗滤液的产生量有较大影响。

(3)地下水入浸 若填埋场地底部低于地下水位,则地下水就有可能浸入填埋场内,形成渗滤液。

(4)垃圾分解 垃圾中的有机组分在填埋场内经厌氧分解会产生水分。 (5)灌溉水

(6)废物及覆盖材料中的水分

14. 简要说明渗滤液处理主要有哪些方法。

(1)就地处理

①场内单独处理:

生物法(好氧生物处理、厌氧生物处理、厌氧-好氧生物处理); 物化法(混凝沉淀/气浮、氨吹脱、吸附、化学氧化法、膜分离); 其他处理方法(土地处理法、高效生物脱氮等)

②渗滤液回灌处理 (2)异地处理

①与城市生活污水厂污水的合并处理

要求渗滤液量与污水处理总量之比小于0.5%(渗滤液COD<24000mg/L)

②场内-场外联合处理

③渗滤液经预处理达三级排放标准后再进入城市污水厂与污水合并处理

15. 填埋场气体的组成成分有哪些,请用图表列出。

填埋场气体主要是由填埋场废物中的有机组分通过生化分解所产生的,其组成如表6.1:

表6.1 填埋场气体的组成

组 分 甲烷 二氧化碳 氮气

体积分数/% 45~60 40~60 2~5

组 分 氧气 硫化氢 氨气

体积分数/% 0.1~1.0 0~1.0 0.1~1.0

组 分 氢气 一氧化碳 微量气体

体积分数/% 0~0.2 0~0.2 0.01~0.6

16. 填埋气体如何在填埋场内迁移和运动?

填埋气体的迁移与填埋场的构造及环境地质条件有关,包括向上迁移、向下迁移和横向迁移三种运动。

(1)向上迁移 填埋场气体可以通过对流和扩散释放到大气中。

(2)向下迁移 二氧化碳密度是空气的1.5倍,是甲烷的2.8倍,故这些气体可以向填埋场底部运动,最终可能在底部聚集。

(3)横向迁移 填埋气体可以通过填埋场周边的可渗透地质横向水平迁移,在离填埋场较远的地方穿过疏松的土质进入大气。也有可能通过地下人造管道的裂缝进入各种建筑物,

从而造成危害。

17. 常用的填埋场气体收集系统包括哪几种?

常用的填埋场气体收集系统有以下三种类型:

(1)垂直抽气井 最常用,通常用于已经封顶的填埋场或已完工的部分,也可以用于仍在运行的垃圾场。

(2)水平收集沟 一般由带孔管道或不同直径管道相互连接而成,管壁外和收集沟周围一般要铺设无纺布,以防止管道阻塞,有时无纺布只放在沟顶。水平收集器常用于仍在填埋阶段的垃圾场,有多种建造方法。水平收集沟的间距随着填埋场的设计、地形、覆盖层等具体因素而变。

(3)地表收集器 一般铺设在地表,用于收集逸散到地表的填埋场气体。

18. 常用的填埋场机械设备包括哪些?

常用的填埋场机械设备如下:

(1)铲运和挖掘设备 生活垃圾填埋场常用的铲运和挖掘设备包括推土机、铲运机、挖掘机和松土器。

(2)压实设备 包括滚动碾压式和夯实式。

(3)装载和运输设备 包括装载机、运送机、转运和起吊设备等。

19. 安全填埋场与卫生填埋场在选址时有哪些不同之处?

安全填埋场场界应位于居民区800m以外,(卫生填埋场要求场界位于居民区500m以外)并保证在当地气象条件下对附近居民区大气环境不产生影响;场址距地表水域的距离不应小于150m(卫生填埋场要求不小于50m);地下水位应在不透水层3m以下;填埋场距机场、军事基地的距离在3000m以上。

20. 最终覆盖系统有哪些主要功能?

最终覆盖系统的主要功能有:

减少雨水和其他外来水渗入垃圾堆体,减少渗滤液产量; 控制填埋场气体和恶臭从填埋场无组织排放和散发造成空气污染; 抑制病原菌及蚊蝇的繁殖和扩散; 避免有害固体废物直接与人接触; 防止地表径流被污染; 防止水土流失;

封场覆盖土上栽种植被,进行复垦或作其他用途。

21.厌氧型生物反应器填埋场特点有哪些?

加速填埋垃圾稳定,增大填埋场有效容积,提前复用填埋场地; 增大甲烷产量和产气速率,回收利用气体更具经济优势;

减小渗滤液处理量和处理难度,降低处理费用;

缩短填埋场封场后的维护监管期,减小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地下水监测等维护费用; 渗滤液中氨氮含量较高;

后期渗滤液有机污染物浓度下降很慢。

22.准好氧填埋场有哪些特点?

通过自然通风实现供氧,既可部分实现好氧填埋场的功能,同时还避免了高能耗风机的使用;

加速填埋垃圾稳定; 减少甲烷气体产量; 减轻渗滤液污染强度。

23. 何谓渗滤液回灌处理?回灌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渗滤液回灌是利用蒸发、填埋场覆盖层的土壤净化作用、最终覆盖后垃圾填埋场地表植

物的吸收作用、填埋垃圾的降解作用以及拉基层类似于“生物滤床”的吸附、降解作用将渗滤液减质减量化。

优点:加速垃圾稳定化、减少渗滤液的处理量、降低其污染物的浓度,能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尤其适用于干旱地区。

缺点:不能完全消除渗滤液,只能作为预处理方式与其他处理方式相结合。此外,反复回灌易造成渗滤液中氨氮的不断积累,影响后续处理。

24. 何谓放射性固体废物?来源有哪些?有哪些污染特点?

所谓放射性是指一种不稳定原子核(放射性物质)自发地发生衰变的现象,与此同时放出带电粒子和电磁波。能够产生放射性衰变的固体废物称为放射性固体废物。

放射性污染的来源主要有:核武器试验 ;核设施事故;放射性“三废”泄出;城市放射性废物。

污染特点:

射线具电离性、污染呈隐蔽性; 放射性物质的存在呈长期性; 放射性毒素的去除十分困难; 种类复杂,处理费用高。

三、 论述

1、简述固体废物处置的基本原则。

1) 分类管理、区别对待

根据固体废物对人类所处环境危害程度的大小及危害时间的长短,可将其大致分为六类:

⑴ 对环境无有害影响的惰性固体废物 如未受污染的天然废矿石,建筑废物,炼焦炉的炉渣等熔融状态的废矿体。

⑵ 对环境有轻度暂时影响的废物 如矿业故态废物、电厂粉煤灰、钢渣等。 ⑶ 在一段时间内对环境有较大影响的废物 主要为城市生活垃圾。

⑷ 在较长时间内对环境有较大影响的废物 大部分工业固体废物,如烟气脱硫石膏废物。

⑸ 在很长时间内对环境有严重影响的废物 如危险废物,有毒废物等。

⑹ 在极长时间内对环境有极其严重影响的废物 如易爆物、高强度放射性废物等。 按照废物类别,分别采取处理或处置措施,既可有效地对废物进行管理,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所需开支的费用。

2) 限制接触、减少影响

对那些有环境污染影响的固体废物,特别是危险废物和放射性废物,最终的安全处置原则是最大限度地使之与人类生物圈相隔离,以减少和避免废物中的毒性物质进入人类生活环境的转移量。

3) 相对集中、消除污染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要求对危险废物进行集中处置,可以节约人、财、物力,并有利于监督管理,同时可降低风险和危害。

2. 分析填埋场选址的技术要求。

⑴ 填埋场场址设置应符合当地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要求,符合当地城市区域环境总体规划要求,符合当地城市环境卫生事业发展规划要求。

⑵ 填埋场容量适中。其使用年限一般应在10年以上,特殊情况下不得少于8年。 ⑶ 交通方便,运输距离要适当。

⑷ 远离居民生活区,与居民区距离应不小于500m,最好位于附近居民的下风向,使之不会受到填埋场可能产生的飘尘和气味的影响,同时避免填埋场作业期间噪声对居民的干扰。

⑸ 场地应选在人口密度小,土地利用率低,征地容易,费用较低的地段。

⑹ 场地地形地貌条件适宜。应充分利用自然地形条件,形成良好的天然填埋库容,并尽力使土石方量最少;场地自然坡度应有利于填埋场施工和其它建筑设施的布置,一般宜小于15%;场地汇水面积应尽量小,并应有利于地表径流的排泄,场区内不宜有常年性溪流。

⑺ 填埋场场址应在20年一遇的洪水泛滥区以外,避开湿地,与可航行水道没有直接水力联系,同时远离供水水源和公共水源。

⑻ 填埋场区地质结构应完整。应尽量避开地震活动带、构造破碎带、褶皱变化带、废弃矿井、滑塌区、岩溶暗河、基岩裂隙带、含矿带或矿产分布区、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和开发的钻井等;尽量位于不透水(或弱透水)的粘性土层或坚硬完整岩石之上,天然岩土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