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语文常态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2 8:44:3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提高小学语文常态课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大丰市白驹镇第二中心小学 吉庆娟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全社会都对应试教育的存在问题、弊端看得一清二楚,有识之士 也奋力疾呼、痛斥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危害,那种“满堂灌”、

“填鸭式”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而不能主动去探求、去发

现、去获取知识,同时发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语文素养。这种情况下, 新课改应运而生,如今,新课改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老师们开始去 思考,开始去学习,开始去探索运用新的更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 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并取得明显的成效,最明显的是外出学习,看 到很多名师的语文课堂教学展示,让我们看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的方向,看到小学语文教学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希望,不少教师也在 积极学习,积极投身新课改,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也确有很大改进, 课堂上能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 习,既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能力,促进了学生语文素 养的提升。

回首多年的新课改,我们在发现大多数教师确实转变了教学观念,

改进了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情况下,也发现有一部分

教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改革积极性不高,或虽投身课改,但学习不 深刻,总是学“形”而不得其“神”,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新瓶装旧酒”,本 来“五严规定”是为了更好的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在切实减轻学生课业 负担的前提下,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但有部分

教师觉得上课时间不可以任意延长,又要取得“考试好成绩”,便反复 进行基础知识的“巩固训练”,教的简单、机械、乏味,学的枯燥、无趣、 压抑,侧重基础知识的强化巩固,却忽略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

高。有些教师就是学习新模式,也只是在公开课中“展示展示”,而在

平时进行课堂教学的“常态课”时却还是应试教育的“旧酒”。在这种情 况之下,我觉得我们教师就应该认真研究如何在“五严规定”之下,既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又在规定的四十分钟课堂上让学生主动去获取知

识,发展自己的素质,提高语文素养,就应关注常态课的研究,尤其是 常态课中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 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一)、小学语文常态课堂教学中的无效、低效是现实问题。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相当多的教师已能采用教学新理念指导 自己的公开课教学,但在常态教学中,为了提高考试分数,取得所谓

的“好成绩”,只注重分数的“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现状在小学语文 课堂中依然存在着。表现为:三维目标的割裂、教学内容的泛化、教学

活动的外化、教学层次的低下、预设与生成的冲突,等等。机械、重复 抓基础知识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主动精神与 创造力缺乏,学习能力低下。课堂上没有了生命活力的焕发与学习主

体个性精神的张扬,课堂上感觉不到生命的挑战与学习者的内在愉悦。 师生实际的精力付出与实际收效之比实在不对等,所谓的考试好成绩 也只是学生基础知识得分较高,卷面反映“成绩好”,而试卷不能反映 的学生能力、素养却得不到培养。要想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

提升,就得狠抓常态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教学质量。

,全面提升常态课有效性

(二)、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惯性思维需要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常态教学中的不少问题,许多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都会时常 发生,但往往由于应试教育的评价体制在部分学校还未完全消失,使

得有些教师一边学习新理念指导自己的公开课教学,一边又“扎扎实 实”开展常态课应试教学,并最终放弃了对自身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有

效性的真正关注与研究,造成新课改的理念指导下的有效公开课教学

与常态课中应试教学的“双面性”。

另外,长期以来的惯性思维与惰性也抑制了教师创新思维的发展, 使得“无效、低效”这一问题还在常态课教学中或多或少存在。

课堂是教与学的统一体,教师应是主导,学生应是主体,学生才 是课堂的真正主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教的改变

才能带来学的改变,教师的主导决定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教的优化 才能导致学的优化。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对学生的了解与学情的调研是教师教

学的核心基本功。对于教学研究更是如此,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如

果不及时有效地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将会严重影 响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限制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概念界定及支撑性理论

(一)、概念的界定

所谓“课堂教学有效性”,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间内组织的 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发展与优化提高达到的程度。从教师的角度来

讲,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有效的“教”,并克服无效的“教”。教学 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快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有

效性的灵魂,学生越来越爱学习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

总之,也就是说是通过“有效使用教材策略”、、“ 有效备课策略”“ 有

效上课策略”、“ 有效评价策略”等行为方式实现有效课堂教学。

(二)支撑性理论

1、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理论

(1)、国外的支撑性理论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 20 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 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效能运动之后,

这一概念频繁出现,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密切关注。国内外有识人

士认为,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有效教学主要研究环境变量、过程变量

和结果变量等。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种理解,奥苏贝尔认为学习是新知识与

学生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建立起来的实质性的联系,强调旧知识与新知

识的联系,让学生为理解而学,教师为理解而教。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 教

学”的真正含义在于“教”学生如何“学”。

(2)、国内的支撑性理论

国内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下半叶,比较有代表性 的有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

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 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 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 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 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 的意识”;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2、布鲁姆的目标分类说理论

为了形成学生掌握学习的环境,教师必须在学生达到掌握学习的 水平时能够加以识别,必须能够解说掌握意味着什么,必须能够收集

必要的证据以确定学生是否已达到掌握学习的要求。

掌握学习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详细的反馈,

使教与学过程中出现差错后马上便把它们揭示出来,并提供他们所需

要的具体的补充材料以矫正差错,因此,反馈通常采用诊断式的形成 性测验的方式。

布卢姆是从掌握学习的认知结果和情感结果这两个方面进行分

析的。当学生掌握一门学科,并得到了客观的和主观的证据时,他们

对自己和对外部世界的看法会产生深刻的变化。

3、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指出,最“ 优化”是指“从一定的标准来看是最好的”的意 思,其本质在于“以最小必须的消耗,取得该情况下最大可能的效果”。

“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内涵是指,从现有的学校条件和师生的实际可能 性出发,依据一定的标准来衡量教学所能获得的最佳效果。

4、系统论、控制论原理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结构。事物的发展除了因量变引起的质变外,

还有由于改变了事物内部各因素的排列组合关系,即改革事物的内在

结构所引起质变的。要把合理结构的思想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就是 要使组成教学活动的各个要素,包括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评 价等,包括教学活动中方法的选择、材料的组织、对师生行为的规范 等均要统筹安排、互相协调,以获得教学工作的高质量、高效率。

(三)本课题在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和趋势分析

1、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

有效教学研究在中学比较受关注,估计受中考、高考的影响。 2004 年开始,苏州吴江教研室牵头研究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他们 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性应体现在关注学生全方位的素质的发展;课堂教

学有效性必定要关注师生双方的教学效益;另外有效的课堂教学既要 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 程与结果的结合,要兼顾暂时的量化和长久的效益所产生的积淀。

上海市北郊学校王琳老师则认为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

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2、有效教学的特点和发展态势

从目前研究的情况看,我们觉得有关有效教学的研究呈现以下特 点和态势:

一是有效教学在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