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病概述及几种常见地方病的防治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13:25:4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流行现状

(1)地区分布:长白山以西、长江以北的广大区域为浅层高氟地下水病区,是我国面积最广的病区类型。渤海湾滨海平原等地区为深层高氟地下水病区,北京小汤山、广东丰顺等地是高氟泉水病区,昆明、桂阳等地区为高氟岩矿病区。另外四川、广西、湖北等12省的150个县主要为生活燃煤污染型病区。

(2)人群分布:① 年龄分布:恒牙形成期生活在病区的儿童均可患氟斑牙。氟骨症多见于成人,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高患氟骨症的病人增多。② 性别分布:一般认为氟斑牙、氟骨症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女性由于生育原因常出现氟骨症患者多于男性,且病情随生育次数增多而加重。③ 家庭分布:从非病区迁入户比当地户容易患病且病情严重。

(3)时间分布:① 氟斑牙的发病与居住在病区的年限无关,② 氟骨症表现为居住年限越长患病率越高、病情越严重。 2.影响发病率和疾病严重程度的因素:

(1)氟元素的摄入量。饮用水中、食物中、空气中氟的浓度与病区地方性氟中毒病情呈高度正相关。

11

饮水型氟中毒病区水氟与病情关系

(2)营养状况。高蛋白、高钙、高维生素C的膳食结构有抗氟中毒的作用。 (3)低硬度、高pH值的饮用水也可促进氟中毒的发病。 (三)中毒作用与发病机理

1.氟元素在人体生理作用中属于双向阈值元素,适量的氟能维持机体正常的钙磷代谢,特别是具有护牙防龋的明显功效。

2.氟斑牙:超过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氟含量(1mg/L),可以使牙齿成釉细胞中毒变性,造成釉质矿化不良牙齿出现釉质缺损,牙齿变脆易磨损。

3.氟骨症:每日摄入量超过6mg,入血的氟离子与血液中钙离子大量结合,形成不溶的氟化钙沉积于骨皮质甚至韧带、肌腱等软组织。氟元素的过多和血钙的减少使多种酶的活性受到抑止导致体内许多代谢过程紊乱,从而引起临床出现氟骨症及其它的一系列症状。氟结合大量血钙后,刺激机体对骨钙再动员加强,造成

12

溶骨脱钙 ,而氟化钙的沉积又造成骨质硬化,上述两种作用对骨骼及骨旁软组织造成严重损害,使机体产生严重而广泛的结构形态改变和功能障碍。 (四)临床表现及分型

氟斑牙:是氟中毒的早期临床表现,牙齿出现白垩、缺损、着色,并呈现出浅黄、黄褐、深褐或黑色等不同程度的颜色。

氟骨症:是氟中毒的重要临床表现,体征以躯干、四肢运动受限及肢体变形为主。严重者出现腰椎弯曲、骨盆变形,并且伴有肌肉挛缩和废用性萎缩,甚至出现劳动能力丧失成为终身残废。

患者自觉症状主要为腰背部、四肢大关节持续性疼痛,部分患者有肢体蚁走感、知觉减退等现象。其它如消化功能减退、代谢功能紊乱、神经系统症状等也可以见到。

(五)防治措施

第一级预防 减少氟元素摄入量是根本性预防措施。

1.改水降氟 如果更换水源有困难可采用饮用水除氟的方法来降低氟的摄入量。集中式供水可用混凝沉淀法和活性氧化铝法,分散式供水可直接加入碱式氯化铝0.5g/L。其它明矾法、骨灰法、电渗法也可以降低水中氟含量。

13

改换水源

2.改良炉灶、更换燃料 少用或不用含氟高的煤作为市内燃料,改进室内燃煤方式加强排烟措施,减少室内空气污染。

3.控制食物氟污染 改良食物干燥方法,避免烟气直接接触食物。

4.综合措施 改造盐碱土壤、疏通河道、植树造林,以减少氟化物积蓄。改善饮食结构多摄入蛋白质和新鲜蔬菜,增强体质和抗氟能力。注意个人防护少饮用高氟劣质茶,不用含氟牙膏、含氟药物。

四、其它地方病

(一)地方性砷中毒 由于长期饮用含砷量过高的水而引起。多以慢性中毒为主,主要表现为神经末梢炎、皮肤色素沉着、手掌脚趾皮肤高度角化严重者可形成皮

14

肤癌。其病区主要分布在含砷矿区附近、湖沼地区或沿海地区,我国新疆奎屯地区和台湾省西南部是地方性砷中毒高发区,当地居民又称之为“黑脚病”、“马脚病”。此病病因明确完全可以采用一级预防措施加以控制,当饮用水中砷含量持续〉0.05mg/L,应该考虑更换水源。如果更换水源有困难,可以考虑采用除砷措施。如为污染所造成水源污染,应立即查明污染源并且加以消除控制。 (二)克山病 本病主要分布在黑、辽、吉、蒙、晋、冀、豫、陕、甘、宁、滇、鲁、川、黔、藏、鄂等省的300多个县。临床表现以心肌坏死为主症,多发于育龄期妇女和断乳后学龄前儿童,是一种发病率低病死率高的严重地方病。近年研究认为克山病病因主要集中在生物地球化学性病因、生物性病因和膳食营养因素方面,特别是环境硒元素的缺乏可能是克山病的主要原因。我国近年来采用大面积人群补硒的方法,预防控制克山病确实也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三)大骨节病 病变是以关节增粗变形、功能障碍、短肢畸形为主要表现,以软骨坏死增生为病理基础的慢性地方性骨关节疾病。我国主要分布在自东北向西南斜跨的15个省市自治区中,多发年龄段在7-13岁,有一定的家庭多发倾向和冬春季高发倾向。此病迄今为止病因不明,故预防只能采取综合措施,一般以改水、换粮、补硒为主要方法。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