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辽宁省大连育明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20 15:19:4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大连育明高级中学 2016~2017 学年(上)期末考试

高三语文试卷

命题人:程玉玲 审校人:程玉玲

条码粘贴

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

满分 150 分 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非选择题,用 0.5mm 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否则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这是一个极普遍的经验。自己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带笑;自己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凝愁。

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

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姑且先说欣赏自然美。比如我在观赏一棵古松,古松的形象引起清风亮节的类似联

想。我忘记古松和我是两件事,我就于无意之中把这种清风亮节的气概移置到古松上面去。同时我又不知不觉地受古松的这种性格影响,自己也振作起来。所以古松俨然变成一个人,人也俨然变成一棵古松。真正的美感经验都是如此,都要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我们根本就不分辨所生的情感到底是属于我还是属于物的。

再比如说书法。其实书法可列于艺术,是无可置疑的。他可以表现性格和情趣。颜

鲁公的字就像颜鲁公,赵孟頫的字就像赵孟頫。横直钩点等等笔划原来是墨涂的痕迹,但是在名家书法中我们常觉到“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

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

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从理智观点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但是如果把它勾销,不但艺术无由产生,即宗教也无由出现。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

气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都缩小。它们都带有若干神秘主义的色彩。所谓神秘主义其实并没有什么神秘,不过是在寻常事物之中见出不寻常的意义。

美感经验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我们可以从这个前提中抽出两个结论: 一、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比如一朵含露的花,在这个人看来只是一朵平常的花,在另一个人看或以为它能象征人生和宇宙的妙谛。我们可以说,各人的世界都由各人的自我伸张而成。欣赏中都含有几分创造性。二、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还要不知不觉地模仿物的形象。所以美感经验有陶冶性情的功效,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意象浸润,自然也可以

少存些浊念。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移情作用”是把情感移到外在事物上面去,觉得外在事物也有与观察者同样的情感,这种经验其实很普遍。

B. 当观察者高兴时见到山会觉得它在欢笑,悲伤时见到风云都觉得它在叹息时,他已经获得真正的美感经验了。

C. 当观察者的情趣和外在事物的情趣往复回流的时候,他常是处于审美状态中,此时他处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中。

D.“移情作用”中观察者如要获得受外在事物影响的情感体验,必须关注外物的意象本身,并聚精会神地投入。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 古松俨然是人,人俨然变成古松,是说在欣赏状态中,古松仿佛与观察者有一样的情感,而人也被古松影响有了古松的情趣。

B. 自然美景和书法等艺术都可作为审美对象,不过人们欣赏自然美景时要物我两忘,而欣赏书法则只需要把握创作者的情感。

C.书法作品虽只是墨涂的痕迹,但是他表现了书写者的性格和情趣,观赏者不仅要赏字,还要借助书法作品把握书写者表现的意趣。

D.“字如其人 ”,颜鲁公的字就像颜鲁公,赵孟頫的字就像赵孟頫,所以我们在名家的书法作品中常常能感觉到其独特的“气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是指从科学的观点看,物理的东西本来没有“人情”和“生 气”,是欣赏者赋予了它们这些品质。

B.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艺术和宗教的产生与移情作用相关,它们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缩短了人和物乃至人和神的距离。

C.移情作用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物的意蕴深浅因人而异,所以把含露的花仅仅看作平常花的人在欣赏时也含有几分创造性。

D.美感经验有陶冶性情的功效,决定了长期侵淫于美感经验的人可能会比普通人有更好的审美修养和更丰富的精神境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2 分)材料一

备受关注的 2016 年诺贝尔奖拉开了帷幕,在 273 位被提名的科学家中,日本科学

家大隅良典最后折桂。现年 71 岁的大隅良典是日本知名分子细胞生物学家,目前担任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名誉教授。其获奖理由是在细胞自噬领域的杰出贡献。

1963 年,大隅良典进入东京大学学习,随后他果断选择分子生物学作为自己的未来

之路。1974 年年底,他进入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师从 1972 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杰拉尔德·埃德尔曼。1977 年大隅良典回国担任研究助理,直到 1986 年才晋升为讲师,两年之后成为助理教授才得以开展独立研究,此时他已 43 岁,但随后很快即做出“诺奖级”工作。1996 年大隅良典来到国立基础生物研究所之后才成为正教授,距离他回国已将近 20年。对于这样美妙的基础研究,大隅良典付出了足够多的耐心。

2012 年获得“京都奖”后,大隅良典曾寄语年轻科学家:“做其他人没有在做的事,并且做你发现真正有兴趣的事。”(取材于 2016 年 10 月 4 日《中国科学报》)

材料二

2016 年 10 月 3 日,大隅良典因为自噬机制的开创性研究,获得了诺贝尔生理或

医学奖。21 世纪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日本科学家(含日裔)上升到 17 位。日本科学虽然取得“井喷”式成就,但大隅良典却未雨绸缪,他认为,不能因为近年来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增多就认为日本很棒,并对日本科学研究的空心化等潜在问题表现出忧虑。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张宏研究员与大隅良典熟识,张宏说,大隅良典经常跟他强调基础科学对转化医学的重要性,非常重视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