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8 16:15:2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江南女乌”品牌突围 市场分析 营销策划 方案
一、中国茶叶市场分析:
1、市场分散,占有率低:
1-1 、目前我国有茶叶企业实体 7 万多家,产值 700 多亿元人民币,整体零售市 场总量才 400 多亿。 2015 年全国喝茶人数从 4.2 亿人增加到 4.7 亿人,年均增
加 1000 万人,增幅为 12%;2016 年全年数据,全国喝茶人数每年增加 2000 万人。
而对于茶叶市场和茶叶企业来说, 竞争压力并没有因喝茶人数的增加而减少
—— 2016 上半年,全国( 18 个产茶省),茶园面积扩增至 4316 万亩,其中采摘面积 3387 万亩,投产率达 78.5%。茶叶总产量增加至 227.8 万吨,农业产值达
到 1519.2 亿元。
1-2 、单位规模弱小,影响力最大的几家,如中茶、天福和大益,年销售额也不过十几个亿,上亿元规模的也没超过 100 家,绝大数是千万元,百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微小企业。
1-3 、 A 股市场目前还没有一家茶企上市。作为全球最大的茶业企业,立顿全球年销售额 200 多亿,但在中国也只有 5 个亿。
2、区域公用品牌 / 渠道品牌成熟,消费者品牌匮乏:
2-1 、安溪铁观音、云南普洱、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六安瓜片、
太平猴魁
这些都是区域公用品牌或者渠道品牌,真正的消费者品牌少之又
少、屈指可数。
2-2 、我国茶叶从种植、生产到销售还都处于比较原始的阶段。茶树是由数百万
茶农在一小块一小块土地上种出来的。 茶叶的生产以手工作坊为主, 成规模的大
厂很少。茶叶的销售以茶叶个体店为主体。从茶农、茶厂到茶商,都在推容易赚
钱的区域公用品牌,无力也无心去推广企业品牌。
2-3 、面对碎片化的产销格局,发明人要么面临该产品被市场给淹没的结局,要
么将该产品的知识产权让渡出来, 让广大茶农和茶博士一块力推, 才能做出影响
力。比如,金骏眉的案例。
3、茶叶传统文化消费断层,小众市场后继无人 :
1
泊来文化对中国饮品行业的侵袭造成消费习惯的更迭, 年龄消费表现可归纳
为 80 年代的可乐, 90 年代的咖啡, 00 年代的茶饮料, 10 年代的奶饮料。从 90 后开始对茶的喜好,就是绿茶、红茶,奶茶、抹茶、凉茶 ...... 的软饮料认知。
4、茶叶市场乱象:
4-1 、陈茶翻新已成为茶行业内一个公开的秘密,翻新后的茶叶成本比真正的新
茶成本低了好几倍。
4-2 、以次充好 山寨茶泛滥,茶叶基本上都是茶企自己包装,包装袋可以定做,
里面装的茶叶品质则是参差不齐。
4-3 、包装随意 顾客可自选,包装随意搭配,用什么档次的盒子装什么样的茶叶,
完全由顾客说了算。
5、乌龙茶系业态:产地集中,区域性龙头崛起:
5-1 、我国乌龙茶生产地比较集中,主要位于福建、广东和台湾三地,但是生产
企业众多,多为中小型企业, 综合实力不强, 部分地方已培育出一些区域性龙头
企业或知名品牌企业,如天福、安溪铁观音集团等。
5-2 、2014 统计数据,年我国乌龙茶产量为 24.54 吨(不包括台湾),其中前五
大品牌天福、八马、凤山、理想、华祥苑占比达到
47%,天福市场份额最高,约
9%-10%。
综上所述 :
我公司“江南女乌” 系列产品目前处于六大茶系的红海竞争, 更处在乌龙茶系的品牌突围阶段。 相距于业内竞品靠前品牌, 我们之前还有数不清的中小微茶企在销量、市场占有率方面走在我们的前面。
在国内茶叶市场一片纷繁复杂的的竞争势态下, 如果想扩大销售, 一是重新
细分市场,产品形象重新定位;二是尽快走出国门,开展国际贸易—— 2016 年茶叶出口量继续保持在 30 万吨左右,出口金额上涨至 12 亿美元,出口单价超过 4000 美元 / 吨。
2016 年中国茶叶出口总量 32.5 万吨,金额 13.8 亿美元,出口均价 4.25 美
元 / 千克,同比分别上升 7.8%、8.6%、0.7%,特别是出口金额创历史新高,一举扭转了 2014 年全茶类出口下降的颓势。
2
而就乌龙茶的出口战略定位, 部分地方政府已经迈出了前瞻性的步伐——自
2015 年年初以来,安溪县政府已在日、俄、韩、美、法等
46 个国家注册了“安
溪铁观音”商标。八马、中闽魏氏、华祥苑、三和等
65 家安溪茶品牌企业,以
海外设立分公司、办事处或营销处等不同方式拓展海外市场。
在传统茶企的市场行为中, 很多茶企的行动似乎都慢了一步, 而这一步之差
已经是千里之遥,复制仿造者必然会把自己的本我品质拷贝成“跟风山寨”。破
局,唯有推陈出新,唯有对原有产品模式、市场模式进行改革。
由此可鉴:
传统行业的品牌突围, 就需要营销意识和理念的创新, 产品研发、包装结构升级的创新, 市场定位、目标消费群体再定位的创新。 与其在上万茶企白刃化争夺一小部分高端小众市场,则完全可以在产品创新基础上开辟一片“升级版”、“新概念”的蓝海营销区域。
传统茶的严肃厚重、 古老沉郁、雍容华贵可以固守高端消费区域, 无论从形式表现还是从市场逻辑, 都可以保留甚至升级传统正宗的铁观音历史形象。 就这一角度,随着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的逐步完善, “江南女乌”茶文化历史还要继续深挖、继续锻造,铁观音茶养生保健的功能诉求更应该有排他性地做出区隔于同类产品的理性描述。
但,作为品相、品类、品质、品牌的背书,高端功夫茶的销售进度有点耐销品的尴尬,这不仅是信息流、货物流、业务流、现金流的障碍,同时也拖慢了品牌的市场进程。因此,结合产品和新时代营销特点,必须打造出一条“快销”的产品线,加速产品的渠道流通, 加速资金回笼的进度, 加大通过产品辨识所扩散的品牌传播。
放弃“加法”做“减法”:
中国茶叶企业有着大部分中国传统农业的固化意识, 即“加法公式” ——我的地理环境好 +我的土壤品质好 +我的气候条件好 +我的技术优势好 +我的加工工艺好 +我的包装理念好 +......= 我的产品好。
如果从市场角度逆势思考, 按照竞品优势比照, 很多茶企还能剩下什么?产品核心竞争力 - 别人的地理条件 - 别人的土壤条件 - 别人的气候条件 - 别人的技术条件 - 别人的加工工艺 - 别人的包装理念 =什么?还能剩下什么?在市场面前,没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