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层管理人员的素质模型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 19:26:0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码人员、数据分析人员进行专业训练、要对组织成员进行相关培训,这些都需要大量费用,因此组织在建立胜任素质模型前,必须综合考虑实施成本和所带来的效益。

参与人员的知识与技能问题

目前大多数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和管理者还没能掌握胜任素质模型运用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短时间的培训也难以达到要求。这便成了胜任素质模型在我国企业无法普遍建立的直接原因。

胜任素质模型在理论上具有相当的优越性,在西方国家企业的实践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由于文化适应性、人员素质以及基础管理的限制,注定现阶段它还无法在我国大多数企业真正运行,而只能作为一种观念的引入,影响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人才素质模型和面试评估要点设计 人才素质模型和面试评估要点设计 ——招聘体系建设的基础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一个企业如果能适时、适质、适量的获得所需要的人才,并使其在合适的岗位上创造良好绩效,就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一个人能否为企业创造高绩效,归根究底是由其具备的素质所决定的。 如何通过面试有效地判断和识别应聘者的素质,一直是企业人才招聘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要建立完善的招聘体系,首先要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特点和企业经营战略的人才素质模型,并设计出能准确判断和识别人才素质的评估要点。一、 什么是素质——素质与素质层级 所谓素质,是指决定一个人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内在特质,从广义上还可包括技能和知识。素质是一个人能做什么(技能、知识)、想做什么(角色定位、自我认知)和会怎么做(价值观、品质、动机)的内在特质的组合。 一个人的素质就好比一座冰山,技能和知识只是露

在水面上冰山的一小部分,他的自我认知、动机、个人品质以及价值观这些东西,都潜藏在水面以下,很难判断和识别。

招聘人才时,不能仅局限于对技能和知识的考察,而应从应聘者的求职动机、个人品质、价值观、自我认知和角色定位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如果没有良好的求职动机、品质、价值观等相关素质的支撑,能力越强、知识越全面,对企业的负面影响会越大。根据冰山模型,素质可以概括为以下7个层级:

二、 建立素质模型 不同企业由于所从事的行业、特定的发展时期、业务重点、经营战略等的差异,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不同的。在同一个企业里,不同的职务、不同的岗位对人才素质也有不同的要求。如微软、IBM、联想等国内外知名公司,虽然同为IT企业,但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却有不同的标准:

那么,如何才能确定哪些适合企业自身特点并能给企业创造高绩效的素质特征呢?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建立素质模型(见下图):

素质模型最终应该得到以下三个结果:被分析的职位应该哪几种素质要求,同一职位对不同素质之间的重要程度,不同职位对同一种素质要求的重要程度。再如某公司对市场人员和技术人员素质重要程度的排序:

通过素质模型的建立,就能确定各级管理人员、各类专业人员的素质特征、高绩效人才的素质特征,从而为人才招聘提供了较为客观的标准。 三、 素质评估要点设计

建立了各类职位的素质模型后,我们就可以根据不同职位对人才素质的不同要求,设计相应的面试评估要点。在招聘工作中,对于应聘者的素质评估主要有书面测评和面试两种方式,书面测评比较适用于对一些基本技能或知识的测评。但对于一些专业人员或管理者应具备的素质,如反应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团队精神、组织协调能力、责任心等,书面测评是很难得出有效结果的,主要还得依赖面试手段。面试评估要点设计主要指面试提问和判断要点的设计,通过提问和判断要点的设计,建立面试题板,从而将由原来发散式、随机式的提问向逻

辑化、规范化转变,提高面试的效率和质量。以下是部分素质的面试评估要点: 思维能力:提问(例):能否简单总结一下毕业以来的工作感受。谈谈你在开发某产品上的思路。请举例说明你所解决的最复杂的一个技术难题的过程。判断要点:思路是否清晰,是否能抓住问题的本质,是否言简意赅,表达逻辑性强不强,分析是否准确等顾客服务意识:提问(例):请举例说明您是如何处理顾客的抱怨的;你是如何看待客户的过分要求的,你会怎么处理的,请举例说明。在与他人或客户交往的过程中,你有否做过让他未预料到的事情。判断要点:能否设身处地为顾客着想、行事;对客户需求关注程度如何,对顾客抱怨的处理技巧等心理承受能力:提问(例):“你以前工作中有没有受到不公正待遇,你是如何处理的?”“你觉得在工作中最大的压力是什么,你是如何面对的?”“如果这次面试你被拒绝,你会怎样做?” 判断要点:心态是否理智、是否恰当地处理来自内、外部的压力,是否情绪化等。 素质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亚商)

这是一家国际著名的制造型企业。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这家企业在客户满意度方面有一定幅度的下降。经过多方的研究和调查,该公司的管理层认识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该公司一贯以研发为导向(Research-Focused),不注重关注客户(Customer-Focused),这使得他们在销售和服务客户过程中屡屡出现问题。

基于这种情况,该公司的管理层决定改组公司现有的组织结构和流程设置,成立\客户中心(Customer Center)\,针对每个重要客户成立专门的客户团队,以保证及时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但是,在改组的过程中,关键的问题之一是如何在原有的员工队伍中选出合适的人员担任客户团队的领导和成员。这里,首先要确定应该依据什么标准来选拔员工,担任客户团队领导的岗位。 如何建立competency模型?

由于配合\客户中心\进行改革的任务迫在眉睫,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因而管理层选择了 \简化的建模方法\与\折衷的建模方法\之间的一个方法(见《如何建立competency模型》),即在数据收集阶段采用以专家小组为主、BEI(行为事件访谈)为辅,同时参照相关行业competency模型数据库作为验证。这样既考虑了数据收集的质量,又兼顾了时间的紧迫性。

项目开始后,我们首先进行了一系列的高层访谈,了解公司的战略方向、组织结构和主要业务流程等。同时我们组织了专家小组讨论新岗位的职责、绩效目标、行为表现等等。我们归纳上述行为期望得出competency初稿,然后作了数名优秀员工的行为事件访谈(BEI)作进一步地补充。将所收集的数据、信息及意见等分类、归纳、整理,参考相关行业的competency数据库并基于多年的建模经验,我们就得出了competency模型的初稿。建立模型的时候我们既考虑该公司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又遵循competency层级不重叠、能区分、易理解的建模原则。随后,我们就初稿与管理层充分地沟通和讨论,最大限度地提高competency模型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经过约一个月的反复沟通,相关岗位的competency模型终于确定下来了。由于新组织与流程以客户为中心,所以核心competency就围绕着\客户\而存在。如下图所示,competency模型包括三个competency群,十个具体competency。 competency模型的验证、测评

核心competency模型基本成形之后,我们请来了几位较熟悉类似岗位的员工来验证、测评competency模型。首先讨论的是competency模型的分级。我们是否可以将某个熟悉的同事的行为归入相应的competency及对应的级别呢?级别与级别间是否存在明显差异?同一级别中所罗列的行为是否处于同一水平?现有的competency和层级是否足以区分不同员工的competency水平?如\领导力\这一competency模型中,第二级中包括了以下行为描述: ? 确保所有的团队成员了解必要的信息,或知道所发生的事情

? 向团队成员解释做出某项决策的原因 而第三级则包括以下行为:

? 采取具体行动促使团队成员达到最佳工作状态(如聘用或解雇、培训、奖惩等)

? 能够为团队能获得最佳表现创造条件(例如:设定明确的目标及建立适当的架构等)

那么,第二级和第三级的主要差异是什么?对了,一个是单向沟通和信息传递,而另一个较高的层级则是双向沟通和信息传递的过程。

其次要讨论competency的内容是否有重叠、遗漏,逻辑关系和层次是否分明。例如\表达出想要及时了解公司内部及客户组织现状及其变化的愿望\是\除常规了解情况外,还对相关的问题或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动机,它们代表信息搜集这一competency的不同competency行为表现,前者是\有愿望、无行动\而后者则是\愿望+主动性行为\。我们需要对所有的competency和层级进行审阅,以保证各层级的描述前后连贯并能明确区分,能够象\光谱\一样容纳不同的行为表现并区分其层级。 competency测评中心的设计

有了competency模型以后,如何考察相关人员以选拔出合适的任职者呢?这就有赖于competency测评中心了。测评中心是根据competency模型运用各种考察手段,测评出相关人员competency水平的过程,通常由专业人员设计并实施。我们首先根据确定的competency种类和公司的特点,在数据库中找到适合的演示、会议讨论、角色扮演等的题材,然后对所有设计方案进行深加工,直至能充分体现客户特点和competency的要求。我们可以模仿相关情景,但又不能完全把角色扮演变为公司实际的情况,因为这样可能会对有过类似工作经验的员工有利,而不能充分表现出个人实际行为特征。例如我们设计了解决客户投诉的情景演练,但其场景是一家银行,因其简单的操作流程和规定较好理解,在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