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二文言文复习学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1 6:53:5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必修二文言文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一、 积累文言一词多义,准确翻译重点文言词句。 二、 掌握重点文言句式及其在文中的运用。 三、 强化词类活用和翻译训练。 四、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五、 课文素材的挖掘与训练。 复习方法:积累、背诵 基础知识积累

一、 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 2、当与秦相较 3、一尊还酹江月 二、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1)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2)义不赂秦

(3)以地事秦 (4)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5)未云何龙 (6)朝歌夜弦 2、名词作状语

(1)日削月割 (2)骊山北构而西折 3、形容词作动词

(1)不能独完 (2)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3)始速祸焉 4、动词用作名词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5、使动用法 李牧连却之 6、意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7、为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三、古今异义

1、其实百倍 2、思厥先祖父 3、犹又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4、可谓智力孤危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6、至于颠覆 7、后秦击赵者再 8、钩心斗角 9、可怜焦土 四、一词多义

为 1、至丹以荆卿为计 灭 1、六国破灭 2、邯郸为郡 2、薪不尽,火不灭 3、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向 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2、并力西向 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3、秋天漠漠向昏黑

6、公为我献之 4、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7、为之奈何 5、便下襄阳向洛阳 8、何辞为 6、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 兵 1、非兵不利 犹 1、犹抱薪救火 2、而秦兵又至矣 2、良将犹在

3、斯用兵之效也 或 1、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也 4、草木皆兵 2、或未易量

5、左右欲兵之 3、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得 1、大则得城 4、贱贼公行,莫之或止 2、此言得之 5、一食或尽粟一石 3、诚不得已 势 1、有如此之势 始 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2、其势弱于秦 2、始速祸焉 终 1、终继五国迁灭 3、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4、游于是乎始 3、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与 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族 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2、士大夫之族 3、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3、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4、失其所与,不知 4、族庖月更刀,折也 5、吾与点也 5、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也 6、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 下 1、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7、无乃尔是过与 2、是又在六国下矣 固 1、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3、下饮黄泉

2、理固宜然 4、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五、文言句式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4、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5、举以予人 6、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7、赵尝五战于秦 8、其势弱于秦 9、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10、苟以天下之大 11、并力西向 12、秦人不暇自哀 13、函谷举 14、洎牧以谗诛

1

六、翻译句子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3、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七、填写名句

《阿房宫赋》(杜牧) 1. 《阿房宫赋》中作者认为不吸取别人的教训就会重蹈覆辙走向灭亡的一句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 《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3. 《阿房宫赋》中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使读者印象更为强烈得语句是: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4. 《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语句是: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5.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将阿房宫的奢华与百姓的生活作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秦始皇的残暴。其中将阿房宫的钉子与百姓的粮食进行对比的两句是“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6.《阿房宫赋》中作者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繁华奢靡,与老百姓的的劳作吃穿作对比,其中描写乐声之多与市井言语对比的句子是:“管弦呕呀,多于市人之言语。” 7. 《阿房宫赋》中,杜牧以“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两句极写秦人视六国宝物如土石,突出表现秦王朝的纷奢。

8.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宫室依地而建、结构精巧工致的句子是“各抱地势,钩

2

心斗角”。 9、杜牧《阿房宫赋》中“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两句,意在讽喻唐朝统治者,如不以史为鉴,将重蹈覆辙。 10、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认为秦统治者如能调整治理方法,则可长久延续。他在文中写到“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11、客观因素是通过主观发挥作用的。在《阿房宫赋》中杜牧认为秦国的灭亡应从自身找原因的语句是“族秦者秦也 非天下也”。 12. 《阿房宫赋》中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是: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六国论》(苏洵) 1.《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六国论》中借古讽今的语句是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3、《六国论》中“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表达了苏洵对六国以地事秦的遗憾之情

4、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绘了周瑜的英气勃发。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修辞描写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的一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本文中既点题,又为周瑜出场营造声势的句子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4.具体描写“江山如画”之意的句子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5.表达诗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6、苏轼《赤壁赋》中有这样一句:“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说的是赤壁之战中曹操被周瑜打败的事。苏轼写于同一时期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对此事是这样描绘的:“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7、被贬于黄州的苏轼在游赤壁时,目击滚滚长江发出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人生短暂的慨叹(《赤壁赋》);他在“故国神游”中,以酒祭奠江月,唱出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心底悲歌。(《赤壁怀古》)。

8、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

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禁感叹的两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叹东吴那个强盛的局面,孙权那个英雄、风流余韵,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的句子是: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4.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刘裕的儿子刘义隆轻率举兵北伐,结果吃了败仗,张皇南逃,狼狈不堪的句子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5.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借历史影射现实,说南宋的失败,金人的南侵,国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的句子是: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6.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他借用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显然年老却还是壮志犹存,希望能够为国立功的句子是: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7、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8、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八、课内素材提炼 1、苏洵《六国论》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换个角度思维,你将获得对事物崭新的认识;全力以赴方能无往不胜;失败的路往往是自己铺就的。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角度点拨:要善于学习别人的经验,更要善于吸取别人的教训。 2、杜牧《阿房宫赋》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角度点拨:不爱惜民力,就是自掘坟墓;水(民)能载舟,亦能覆舟

3

必修一理解性默写练习 (一)《劝学》(荀子) 1、荀子《劝学》中“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两句直接表明了君子广泛学习并经常反思的意义。

2.韩愈《师说》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指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以亲身体验的“终日思”与“须臾学”对比,强调空想不如学习。

4. 《劝学》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句用“木与绳”“金与砺”的关系做比喻, 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5.荀子《劝学》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荀子《劝学》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8、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9、荀子在《劝学》中运用比喻,从生活经验说起,表达站在高处望比踮起脚看得更广阔的句子是: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10、荀子在《劝学》中借用“流水”来设喻,论述学习中积累的重要性的语句是: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二)《师说》(韩愈) 1.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从师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2. 韩愈在《师说》中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 韩愈在《师说》中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