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8 22:59:1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小学语文毕业总复习之古诗词积累试题—2010.3.27
1、在括号里填上带“春”的词语。 (1)( )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 )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3)( )潮水连江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4)( )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5)( )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6)( )无处不飞花,寒食东来御柳斜。 (7)( )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8)忽如一夜( )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在括号里填上动物或植物名。 (1)( )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2)故人西辞( )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3)西塞山前( )飞,桃花流水( )肥。 (4)枯( )老树昏( ),小桥流水人家。
(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 )才能没( )蹄。 (6)儿童急走追( ),飞入( )无处寻。 (7)泥融飞( ),沙暖睡( )。 (8)柴门闻( )吠,风雪夜归人。 (9)( )外( )三两枝,春江水暖( )先知。 (10)( )才露尖尖角,早有( )立上头。 (11)童孙未解工耕织,也傍( )阴学种( )。 (12)江晚正愁余,山深闻( )。
(13)留恋戏( )时时舞,自在娇( )恰恰啼。
3、下列诗句写的是哪个季节?诗题是什么?作者是谁?请填在横线上。 ①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②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③天间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⑦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按诗词内容,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地名。 (1)山外青山楼外楼,( )歌舞几时休? (2)故人西辞( )楼,烟花三月下( )。 (3)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 )一日还。 (4)( )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5)( )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6)但使( )飞将在,不教胡马度( )。 (7)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 )无故人。
(8)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 )天际流。 (9)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 )。 (10)晓看红湿处,花重( )。 (11)( )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2)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 )。 (13)( )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5、请你根据诗句内容,写出与它相关的名胜。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2)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6、给下列古诗填上表示颜色的词。
(1)日暮( )山远,天寒( )屋贫。 (2)( )蓑笠,( )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3)月( )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4)杨柳( )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5)( )雀桥边野草花,( )衣巷口夕阳斜。 (6)遥望洞庭山水色,( )银盘里一( )螺。 (7)日出江花( )胜火,春来江水( )如( )。 (8)千里莺啼( )映( ),水村山郭酒旗风。 (9)( )云翻墨未遮山,( )雨跳珠乱入船。 (10)接天莲叶无穷( ),映日荷花别样( )。 (11)( )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12)返景入深林,复照( )苔上。
(13)两个( )鹂鸣( )柳,一行( )鹭上( )天。
7、你了解下列诗人吗?他们分别是谁? 大杜:( ) 小杜:( ) 诗仙:( ) 诗圣:( ) 诗鬼:( ) 堪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 ) 唐代边塞诗人有:( )
8、读下面的小故事,默写诗。
有位厨师精通诗词,每做一道菜,都能对出一句优美的诗句来。一位秀才故意出难题,给厨师两个鸡蛋,要他做几道菜,并且每道菜要表示一句古诗。厨师欣然接受,做了四道菜。第一道菜是两个纯蛋黄,几根青菜丝;第二道菜,把熟鸡蛋白切成小块,排成一字形,下面铺了一张青菜叶子;第三道菜是清炒蛋白一撮;第四道菜,一碗清汤,上面漂着四只蛋壳。秀才见了,深表佩服。 (1)你知道这四道菜表示哪四句诗吗?默写下来。
(2)这首诗的题目是: ,作者是( )朝诗人( )。
9、根据要求填写诗题及作者。
(1)描写母亲的有: (2)描写秋天景色的有: (3)描写送别的有: (4)描写对亲人思念的有:
10、人们常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来赞美黄河的雄伟气势。你能借用古人的诗句来赞美下面的事物吗?
(1)庐山: (2)柳树: (3)小草: (4)春雨: (5)西湖: (6)梅花: (7)泰山:
11、默写下列诗人写的一首诗。(先写题目,再默诗句。)
李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