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与文明的异同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2/24 7:10:3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浅谈文化与文明的异同

摘要:文化与文明二者虽一字之差但却有很大的不同。本文通过阐述文化和文明各自的含义以及比较二者的异同点,来加深对二词的认识。本文重点是从文化与文明的范围的大小、词性、内容的偏重、延伸方向、对应关系、传播的途径和方式以及相对性七个方面来阐释文化与文明的不同,以便区别我们对文明和文化的认识。 关键词:文明 文化 含义 关系 不同 文化与文明的含义

一 文化的含义 在中国,文化一词的由来已久。殷商之人,在甲骨之上绘刻立人形,于其胸部刻画纹样,这就是甲骨文的“文”之字。《礼记》曾说过:“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所以,文最开始就是纹理,彩绘的意思。孔老夫子对文化中的“化”字,有过非常精辟的说辞:“居,积也。所积乃自身之道德修养。善,化也。所化乃社会风俗习气。”在《易经·贲卦》之《彖传》中,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语。是指用礼仪、风俗、典籍,以教化天下苍生。 在西方,文化概念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提出的。他将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 我眼中的文化是一定的时间积累起来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意识形态。比如酒文化包括酒的制法、品法、作用、历史等酒文化现象。既有酒自身的物质特征,也有品酒所形成的精神内涵,是制酒饮酒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特定文化形态。还有比如说宗教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之所以能被称为某种文化,主要是要有别的东西无法替代的特色。

二 文明的含义 在中国,文明一词的出现比西方早,《易经·乾卦》中有“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易经·贲卦》中有“文明以止,人文也”的说法,《史记》乐书中也有“是故情深而文明”的词句。在这些典籍中出现的“文明”一词,基本上与“ 文化”同义,都有文治、教化的意思。 在西方,英国早期启蒙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已于《利维坦》一书中提出了文明社会的概念,可以说他是西方思想家最早使用文明一词的人。 现代意义的文明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另一种是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个人比较赞同第二种说法,文明主要是一种比较高的状态,从它产生于城市就可以看出,它必须依赖于一定的上层建筑,这种上层建筑既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是物质上的。 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早在人类社会出现的最初阶段就出现了文化,他们可以是中国的河姆渡文化、半坡文化,也可以西方的希腊罗马文化。而文明,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出现的,所以,文明是在文化发展的基础之上产生的。文明是不能离开文化单独存在的,文明蕴含在文化之中。文明是文化的结晶,也是其中的精华。

文化是文明的载体,同时文化也需要文明来显示,没有文明的内核的文化也是不存在的。文化本身无所谓好坏,但是要使一种风俗习惯或者其他的意识传承下去,必须有一定的精神内涵支撑着它,而文明就是文化发展的支柱。

文化可以分成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种种文化形态。其实,把文化细分,可以分成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把其中包含的物质形态的价值尺度称为物质文明,把其中包含的精神形态的价值尺度称为精神文明。就这样,有了文明与文化的区分。

文明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是割舍不断的。同时,它们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区别。 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一 范围的大小 一般说来,文化的范围要比文明的范围大。文化包括文明,即文化所包含的概念要比文明更加广泛。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论》一书中用“文明”专指较进步的文化中的一个特殊方面。随着原始人的开垦、耕作就已经出现了独特的文化氛围,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原始文化,文明是在文字出现、城市形成和社会分工之后形成的。文明是文化的最高形式或高等形式,文明只是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部分。

二 词性 文化是中性的,它既可以指众人眼里的好的优良传统,也可以特指一种风气风俗,这种风俗无所谓好坏,只要具有它自己的特色就行。而文明,它是褒义的,它必须是一种较高的状态,我们也许听说过地痞文化,但绝对不会听过地痞文明。 文化是感性的,多指如服饰、家庭婚姻、道德、礼仪、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习惯、价值取向与观念,带有很大的主观色彩。文明是理性的,主要用来指生产力水平与社会管理水平的方面,既可以指石器、电器等科学技术,也可以指政治、军事等管理制度。

三 内容的偏重 文明的含义偏重于物质,更多的展现的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结果,它可以是生产力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文化的内涵偏重于精神,更多的是一种意识形态。文明可以从交通工具,通信工具,电器的更新等物质条件中展现,而文化则从宗教,伦理,艺术等方面体现。 一些学者将文明界定为人类的创造物,是一种以实物的形式存在的;而视文化为这些创造物的价值或精神的体现,是抽象归纳出来的。日本的《世界大百科事典》认为:文化属于规范的、非积累的、人格的、主观的东西;文明乃是技术的、积累的、非人格的、客观的东西。

四 不同的延伸方向 文化是横向的,文化主要是指一个群体(国家或地区等)特定的形成的一种大家都普遍遵守或认同的思想、理念、行为或风俗等。文化只要特定了一个主体,它是不分阶段的,比如说到古埃及文化我们就会想到金字塔,就会想到狮身人面兽,想到法老木乃伊等等;说到中国文化,我们就会想到我们的四大发明,就会想到长城故宫,想到诗书礼仪等等。文化是一种横向的东西,它是一个中心点及覆盖在周围的所有点的集合,所以整个文化就好比是一个圆。 文明是纵向的,对于前面对文明的两种解释,我更倾向于第二种,它是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说到英国的文明,我们就会想到早期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文学上的文学上的成就,之后会是瓦特为代表的蒸汽时代的工业文明,之后便会想到牛顿等著名科学家对世界的伟大贡献。文明的形成是一个中心点与它前后贯穿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整个文明就好比是一条直线。

五 对应关系的不同 文化通常与自然相对应,而文明一般与野蛮相对应。 从“文化(culture)”和“文明(civilization)”这两个英文单词的词源上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两者的区别。“文化 (culture)”这个单词的词根“cult”的原始意义是“耕作”,这很清楚地表明了“文化”这个概念的本义是属于与“农耕”相联系的原始部落时代的范畴;而“文明(civilization)”这个单词的词根“civ”的原始意义是“市民”,这也同样说明了“文明”这个概念的本义与伴随着“市民”的出现而同时产生的城市及工商业相联系的。 在原始社会,由于分布地域的不同,出现了河姆渡文化、半坡文化、北京周口店文化。然而我们并没有称其为河姆渡文明、半坡文明。这就说明了文化与自然有了不可分割的联系。文化的重点并不在人,人只是形成文化的一种工具,比如动物也有它自己的语言和动作从而形成属于它们自己的一种独特的文化。 然而,在对文明的理解中,必须是人发出的动作行为,而且还得是人发展到高级阶段。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把人类社会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从而可以看出野蛮与文明是相对的。

六 传播的途径和方式不同 文明与文化都是可以被传播的,可以用来相互交流学习;但是它们传播的方式又有一些不同。 文化的传播是主动的,它们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的。正如今天,各国积极地吸收他国的优良文化。东方人学习西方的骑士精神、绅士风度,我们逐渐尊崇女士优先的原则,不再像以前一样大男子主义,不再秉承男人就是一家之主的旧观念。同样,西方也学习我们的中国文化,他们学习我们的孔孟之道,现在很多国家都设有孔子学院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他们也学习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08年的金融危机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更加重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所采用的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文明的传播很多时候是带有一定强制性的,接受的国家带有一定的被动性。比如第一次工业革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