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栽蒜苗一教案及教学反思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19:12:4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栽蒜苗一教案

及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3——96页栽蒜苗(一) 学生分析:

学生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共进行了五次有关统计图表的认识学习,从搜集整理数据、读图解意来看,学生比较熟悉,由于生活中也常见折线统计图,所以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课教学在教材原有基础上进行拓展,在保留教材知识框架的同时,结合城市学生知识面宽的特点,设计科学领域中有关鳞虾和鲸鱼的活动规律为背景,激发学生探求活动变化规律的热情,突破过去折线统计图中知识相关的数量进行分析的课路,把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事物放在一起,在不断的“比”中读图、画图、联想。通过它们的衔接点,启发学生思考、寻找规律,最后发现人所未知的秘密——生态世界中适者生存的规律。本课突出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会“比”的数学思想的内涵。教师力求活用教材,引领学生体验、探索事物产生发展的过程,体现数学教学的魅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的必要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教学重、难点:

体会和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的表示方法,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教学准备:让学生课前在家栽种一盘蒜苗,定期(每一天或每三天)测量一次蒜苗的高度,并做好数据的记录。统计表,12×8的方格纸(每组一张)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前一阶段我们对蒜苗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观察,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相关的统计知识。(板书:栽蒜苗)

(二)、探索新知

1、 讨论数据收集的方法。

师:同学们,在你观察蒜苗的这些天里,你有哪些体会?你是怎么测量的?

(全班交流记录数据的方法和形式,并说说从15天蒜苗生长的情况中有那些体会与发现。)生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生:我每天观察一次,并且量一量蒜苗的高度,我一共记录了15天,第十五天蒜苗高15厘米。

生:我发现前三天蒜苗长得不快,中间十天蒜苗长的速

度比前面快,而最后两天长得最快。

师:同学们注意了数据的比较分析,并发现了一些规律,非常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如何表示小组内每个同学栽的蒜苗生长的高度。

2、 讨论数据描述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把你们小组每个同学记录的第十五天蒜苗的高度填入统计表内。(师给每个小组发一张统计表,学生把小组成员记录的数据分别填入表内。)

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小组填表的情况?(学生汇报,集体交流)

师:把小组同学的数据填入表格内后,同学们都知道了谁的蒜苗长得高,谁的蒜苗长得矮。为了形象地反映这些蒜苗生长的情况,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画条形统计图。

师:为什么说画统计图可以更形象地表示它们生长的情况呢?

生:因为从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它们相差多少。 3、 制作条形统计图

师:这个同学说得真好,从统计图上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小组内每个同学栽的蒜苗生长情况,下面请大家试一试。 (教师给每个小组发一张12×8的方格纸,学生在方格纸上涂蒜苗生长的条形。正在涂时,有学生开始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