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6 5:16:5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一单元 扇形统计图

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统计表以及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编排。

扇形统计图不仅表示各个部分数量的多少,而且侧重于用同一个圆里的

大大小小的扇形,表示各个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各个部分数

量分别占总数量的百分之几。

教学扇形统计图,要使学生认识它的特点。了解它的用处,能够看懂统

计图所呈现的数据信息,能够利用统计图给出的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体会

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的不同,体会根据数据内容合理选择统计图的必要 性。 http://www. xkb1.co m

小学数学不要求制作扇形统计图。因为制作扇形统计图需要扇形的知识,要计算扇形的圆心角,而小学数学只简单认识扇形,不教学画扇形,所以小学生不具备制作扇形统计图的知识与能力。全单元编排两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表:

例 1 初步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能看懂并利用图中 的百分数; 例 2 比较三种统计图, 了解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各自的特点;

能根据要呈现的数据内容,选择适宜的统计图

练习一配合两道例题的教学。第 1、 2、 3 题配合例 1,以认识扇形图,看懂其中的数据信息为主,比例 1 及其“练一练”的要求稍高一些。第 4 题配合例 2,教材编排这道题, 有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呈现数据的意图。 第 5、6、 7 题是综合练习题。本单元最后安排的“动手做” ,是以“反应速度”为内容

的游戏活动,是用统计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数据活动。编排这次动手做的目

的,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一次数据活动,获得对数据的新体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进一步明确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体

会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习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信息。

2、使学生能根据绘制出的扇形统计图分析数据所反映的一些简单事实,

能作出一些简单的推理与判断,进一步认识统计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

和方法。

3、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其在生活

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扇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体会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学会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课时安排:3课时新|

课| 标| 第 | 一| 网

第一课时:认识扇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 教材第 1 页的例 1 和第 2 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一第 1~

3 题。教学目标:

1、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能简单分析扇形统计图。 2 、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能力和有条理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地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扇形统计图,感受扇形统计图的描述数据特点。 教学难点: 有联系地分析扇形统计图中的数据。 教学资源: PPT课件 扇形统计图 圆规 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复习旧知。

提问:在简单的统计里我们学习过哪些知识,其中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

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

2、引入新课。

出示扇形统计图。说明:这也是一种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

( 板书:

?说

扇形统计图 ) 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这里的扇形统计图各表示的什么意思

明:扇形统计图究竟有什么特点呢 ?它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 ?这就是本节课要 学习的内容,

二、教学新课

1、议一议。

w W w . X k b 1.c O m

出示例 1 的扇形统计图。问:这个统计图上都有什么特点? 出示讨论提纲:( 1)圆代表(

);( 2)扇形代表(

);

( 3)扇形的大小反映(

);(4)各个扇形所占的百分比之和为

)。

根据学生回答小结:扇形统计图能清晰地反映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

量之间的关系。

2、算一算。

出示信息:我国国土总面积是

960 万平方千米。

你能用计算器算出各类地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吗?请算出,并填入表

中。

地形

山地 丘陵 平原 盆地 高原

面积/万

平方千米

3、比一比。(练一练)

我国的国情,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和世界比一比,你有什么想法?

随机出示扇形统计图: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进

行国情教育。

三、课堂练习 X|k | B|

1 . c |O |m

1、练习一第 1 题。

提问:每个统计图里的圆表示什么

?各个扇形部分表示什么意思?引导

学生对两个统计图中的项目进行具体的比较,再交流。

2、练习一第 2 题。

引导学生观察扇形统计图,并估计各扇形区域与花生米果盘区域的大小关系,用百分数表示各部分。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扇形统计图有了哪些认识?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

点 ?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一第 3 题。

新| 课| 标|第| 一| 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