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的说理艺术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7/1 0:07:0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先秦诸子散文的说理艺术————以《论语》、《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为例

先秦诸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以《论语》、《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为例

苏凤睿

[摘 要] 先秦诸子散文是特殊的文学现象,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独特审美形式,其体裁的独立,

审美的标新,为中国散文奠基。其说理艺术具有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 诸子散文;说理艺术;

先秦散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历史散文,一类是诸子散文。诸子散文,就其本质而言,是哲学、政治论文,但在论述论证中取譬设喻,运用形象化的手段等,则开了中国文学散文发展的先河。先秦诸子散文的风格,各师其心,其异如面。《论语》的简括,《孟子》的雄辩,《墨子》的严密,《庄子》的奇幻,《荀子》的浑厚,《韩非子》的峭拔,其独特鲜明而成熟的风格,无一不令人赏心悦目,击节称赞。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提到:“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体备。”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逐步形成,跟百家争鸣以及诸子散文的出现和发展相一致。《论语》创立的语录体,在《墨子》中得到发展,进而形成了《孟子》的对话式辩论文。《庄子》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成为先秦说理文的瑰宝。《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则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完全成熟。

一、 先秦说理散文的繁荣

先秦是个大变动的时代,诸子们面临着严峻的课题:首先,旧的制度行将崩溃,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新的社会制度;其次,如何结束列国纷争的局面,实现全国的大统一;再有,怎样运用历史的、现实的经验为之服务。这些便是带有根本性的学术总课题,先秦诸子散文正是围绕着这总课题,竞相撰文的。“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汉书·艺文志》)这一变革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其精神基础,则是由于“士”的阶层的兴起而出现的思想活跃局面。这些忧国忧民之“士”,或奔走于诸侯各国之间,宣扬他们的政治主张和治国之道,或讲学著书,表达对社会、人生、教育等诸多

李汉雄.中国散文之派别_先秦散文概况.[J].文学知识.语文天地.2009年第10期. ②

胡明珠.先秦诸子散文的审美特征.[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2月第22卷第1期. ③

廉敏.略论先秦散文的特点.[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21卷.第4期. ④

袁行霈.中国文学出版社.[M].高等教育出版社 ⑤

范能船.论先秦诸子散文的文学成就.[J]零陵师专学报.1986年第2期.

第 1 页 共 16 页

先秦诸子散文的说理艺术————以《论语》、《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为例 方面的哲学思考。生产力的发展和思想领域的空前解放,形成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说理文体制的逐成熟

先秦时期,说理散文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成熟的过程。作为说理文,《论语》还很幼稚。 《论语》是语录体的散文,主要记述孔子言行,可以称之为“孔子言行录”,由孔丘的学生和孔门后学辑录而成。工二十篇,五百一十二章,约一万五千余字。先秦说理文的一些文体特征,在《论语》中已有萌芽。《季氏》篇中“季氏将伐颛臾”是较长的一章,记孔丘与然有、季路关于季氏家族(康子)将要攻伐颛臾的谈话,真实地表达了孔丘维护周室分封制度、反对兼并战争而提出改良主义的政治思想。人物对话口吻,神情态度,都写得逼真。有不少章往往写出生动的谈话场面和活跃的人物性格。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传坐》(《论语·先进》)《子路从而后》(《论语·微子》)等。这些篇章针对性强,层次清晰,具有说理文的某些特点。《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论语》的文学性体现在以想象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如“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等等,形象简约地表达了深刻的哲理,令人回味无穷。《论文》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战国时代老子的后学根据他的学说写成的,共八十一章,分《道经》、《诗经》上下两篇。《老子》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形式,是先秦说理文的另一形态。《老子》主要是老子自撰,它集中反映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探讨的是玄妙的形而上学问题。《老子》表现出了作者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愤世嫉俗的情感。其文章犹如一组辞意洗练的哲理诗,采用大量的韵语,排比、对偶句式,行文参差错落,犹如鱼龙曼衍,变化多端,像诗,也像歌谣,《老子》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鲜明的形象,深入浅出地阐明深奥的哲理,并且言辞简要、旨意深远。如第六章描写“道”孕育万物,生生不息的情状云:“谷神不死,是谓玄牦。玄牦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以形象的比喻小巷玄妙的哲理,文气跌宕流畅,句式连环相对。虽然就说理文文体来说,《老子》还缺乏充分展开的论述,还不是结构完整的说理文,但他和《论语》都以注重情感和形象性,奠定了先秦说理文的基本特征。

先秦说理散文,在语录体的发展变化中逐步成熟。战国中期的《孟子》散文也是语录体,

胡明珠.先秦诸子散文的审美特征.[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2月第22卷第1期. ②

季镇淮.谈谈先秦诸子散文.[J].中国期刊网. ③

范能船.论先秦诸子散文的文学成就.[J].零陵师专学报.1986年第2期.

第 2 页 共 16 页

先秦诸子散文的说理艺术————以《论语》、《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为例 传说是孟轲晚年和弟子合作写成的,共七篇。篇题仍是撷取首章首句的二三字,(每篇又分上下)攻击三千五百字,每篇也不是围绕着一个主题来论述。全书不仅记录孟子的只言片语,更有一些章节就一个中心论点反复论述,形成了对话体的论辩文。《孟子》要比《论语》铺展、丰茂的多。《齐桓晋文之事》(《孟子·梁惠王上》)是一个长篇,记录孟轲和齐宣王(公元前332-314)的一次谈话,集中地表达了孟轲的“仁政”思想。孟轲自称“知言”,善于听别人的说辞,也善于向别人陈述自己的主张。这篇记录表明,他不是把自己的“仁政”思想直接地概括起来加以论述,而是曲曲折折,用种种事例由浅入深、由近及远,把它引导出来,使听者一步步地落入自己的思想圈套,以达到宣扬自己主张的目的。二是,用具体事例,用可观、可感、可听的事物来叙述与议论。从眼前小事件、常识以至引经据典,随机应对而不离其宗。孟子在运用事例来说理时往往欲擒故纵,引而不发,直到事理已明,才一语道破,使论点明确无疑。通篇语言明细流畅,意无不达;态度从容,自视甚高:变现了典型的游士风貌。《孟子》中比喻来说明抽象复杂的道理,七篇261章中,有93章用了159种比喻;善于欲擒故纵,因势利导;善于由小而大、由近及远地层递推论;善于选用语言故事阐述抽象的道理,对我国的论辩艺术有深远的影响。《孟子》要求知人论世、知言对辩,强调出言必有所指,议论必有所辩,辩中必有所驳。它以驳论为主要的或突出的论证方法,或以破为主,破中有立;或先破后立;或边破边立。孟子的辩对散文又是古代纹章学与逻辑学的共同结晶,它以概念清楚作为辩对的前提,并运用比较法、归谬法、以敌之矛攻敌之盾、有破有立、破立结合多种驳论方法,在我国文章是与逻辑史上,第一次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把文章学逻辑学合为一体。孟子运用各种譬喻,表达自己的思想自如娴熟, 摇曳多姿:以物为喻, 深入浅出:以事为喻, 情理显然,以故事为喻,入木三分。类比鲜明,茅盾突出,书中随处可见。他还用扩大的譬喻形式即寓言故事来说明一理,如《齐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说明当时求“富贵利达”的游士的可鄙,有细节、场面,有人物活动和刻画,实际就是后世“小说”的雏形。此外,他还往往借住历史或把传说和神话当成历史来讲明他的道理,这是“法先王”的儒者所惯用的手法,特别是孟轲以“闲(卫)先圣之道”自命,更讲得详细,具体和生动。在孟子之前的《墨子》以及和《孟子》同时代的《庄子》,则显示出由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的迹象。

《墨子》此书也非出于一人一时之手。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工其中《耕柱》、《贵义》等五篇,和《论语》的形式相近,是墨翟及其门人的言语记录。据《汉书·艺文志》记载

杨小青.孟子的论辩艺术.[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双月刊).第18卷第2期. ②

章沧授.论孟子散文的语言风格-先秦诸子散文艺术漫谈之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五年第四期. ③

季镇淮.谈谈先秦诸子散文.[J].中国期刊网.

第 3 页 共 1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