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放大学2019年7月儿童心理形考任务阶段测验四问题及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5 11:28:5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国家开放大学2019年7月儿童心理形考任务阶段测验四问题及答案

概念题01. 情绪与移情 概念题02. 情绪理解 概念题03. 社会性参照 概念题04. 情绪调节 概念题05. 依恋 概念题06. 气质 概念题07. 拟合模型 概念题08. 自我认识 概念题09. 自我控制 概念题10. 性别概念

简答题01. 简述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移情能力发展的影响。 简答题02. 简述学前儿童情绪识别能力的发展。 简答题03. 简述学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简答题04. 简述情绪表达规则。 简答题05. 依恋与日后的发展有何关系。

简答题06. 气质是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但为什么儿童的气质也会表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 简答题07. 如何对待孩子的“物权意识”?

简答题08. 自尊是学前儿童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什么是自尊?学前儿童的自尊包括哪几个维度?

简答题09. 依恋是婴儿最早的社会关系,依恋有几种类型?其表现如何? 简答题10. 简要分析性别差异形成的原因。

论述题01. “豆豆14个月时会当着很多大人和小孩的面,跟着“小螺号”的调子开心地边唱边跳,可是24个月时,他跳了几步就会停下,并且用手遮住脸”。为什么豆豆的行为会有如此的改变?对此豆豆父母的应取怎样的反应方式和评价方式。

论述题02. “朵朵是一个困难型气质的幼儿,他容易焦虑、紧张,对新的生活常规(如4岁了,需要一个人睡在自己的房间了)难以适应;他的父母在要求他遵守规则的过程中,能保持镇定、平静,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并允许孩子放慢脚步、慢慢适应新的生活日常,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孩子就不再那么暴躁、焦虑、拒绝和适应不良了”。试用托马斯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气质的拟合模型说明这个案例。

一、概念题

1.答: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移情是指知觉到

他人的情绪体验,并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也就是对他人情绪产生共感的反应。

2.答:儿童能识别自己和别人的情绪,并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和结果的能力。情绪 理解包括对情绪状态的理解和对情绪过程的理解。

3.答:当婴儿处于不确定的情境中时,他们就会观察父母对这种情境的反应,并利用得到的信息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这就是社会性参照。

4.答:对情绪的内部过程和外部行为表现所采取的监控、调节,以适应外界环境和 人际关系需要的动力过程。

5.答: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接触的倾向。 6.答:气质是指在情绪反应,活动水平,注意和情绪控制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质于量方面的个体差异。

7.答:指父母的抚养模式和抚养环境与儿童的气质之间的匹配。

8.答:个体对自己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社会特征的认识,是对“我是谁”、“我为 什么是这样的人”等问题的回答。 9.答:对优势反应的抑制和对劣势反应的唤起。

10.答:儿童能分清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并认识到性别是一种无法改变的特征。

二、简答题

11.答:与其他情感能力的发展一样,养育行为也同样影响着同情和移情能力的发展。

积极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孩子移情能力的发展。热情、敏感、善于鼓励孩子、更多表现同情心、关心他人的父母,往往拥有一个有移情能力、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孩子。父母除了可以向孩子示范同情心、对他人的关心外,还可以教孩子慈善的重要品质;当孩子表达不恰当的情感时父母还可以进行干预。而消极的抚养方式很容易阻碍早期移情能力的发展。

12.答:(1)婴儿很早就注意到情绪的某些声音信号,并会给予回应。(2)婴儿对他人面部表情的识别和解释发展略晚。(3)一岁半以后,婴幼儿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有关情绪的词,情绪的识别能力也迅速发展。(4)幼儿在3岁之前很难正确地命名图片人物或木偶的表情,他们还是喜欢滥用“快乐”这个情绪标签。(5)除了对面部表情的识别,幼儿还能对身体动作所蕴含的情绪信息加以识别。(6)对混合情绪的理解在幼儿阶段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13.答:(1)出生头几个月,照顾者调节着婴儿情绪的觉醒状态;(2)6个月左右,婴儿对消极情绪的调节能力开始发展;(3)1岁以后,开始使用一些策

略减少不愉快情绪;(4)18-24个月,开始有意识地控制那些让他们感到不舒服的人和物。此时,他们也开始能处理一些挫折事件;(5)3-6岁的幼儿情绪调节和控制能力越来越强,已经能够使用很多策略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14.答:(1)最小化规则:即与真正的感受相比,情绪的表达在强度上减弱。 (2)最大化规则:主要指积极情绪的表达在强度上增强。 (3)面具规则:即用中立的表情来表达不置可否的情绪。

(4)替代规则:指个体被期望用一种很不同的(通常是相反的)情绪代替另一种情 绪。例如,当你收到的礼物并不尽如人意时,也要抑制住自己的失望表情,而表达高兴的情绪。

15.答:1)这种最初形成的人际关系模式,可能是个体成人后发展人际关系的基础。会促使婴儿对他人、自我、世界以及自我和外界的关系产生期待和信念,形成心理表征——“内部工作 模式”,它将成为日后所有亲密关系的范型,并贯穿于个体一生的发展过程中。

(2)依恋会影响未来的心理健康。与母亲建立了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婴儿,拥有更多的积极情感体验,在同龄人中也更受欢迎。而不安全依恋关系的婴儿,在人际关系中没有安全感。

(3)依恋关系具有代际传递性。和父母建立了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婴儿,成年后与他们的配偶也有安全 的亲密关系,当他们成为父母后,与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反之亦然。

16.答:(1)气质本身会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发展,早期的行为会被整合到新的更复杂的系统中。

(2)某些行为的意义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而这些行为反映了气质的特点。 (3)环境对气质也有一定的塑造作用。父母的抚养实践、孩子成长的社会环境也会对孩子的气质产生重要的影响。

17.答:幼儿对玩具等物品的“物权意识”常会引发一些冲突,这可能并不是孩子自私的表现,?而是孩子自我概念发展的结果。所以,当父母和老师遇到学前儿童争抢玩具时,可以首先将幼儿的占有欲理解成他们成熟的标志而加以肯定(“对,这是你的!”),然后再鼓励他们让步(“但是,过一会你可以和其他人轮流玩吗?”)。而不是一味地从成人的眼光出发坚持让孩子分享。同时,成人

也应该允许孩子拥有某些为数极少的、只属于他自己的、可以不与人分享的玩具或其他物品,这也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

18.答: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判断和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自尊是自我发展的重要方面,它影响着我们的情感经历、将来的行为表现以及长期的心理调整。?

研究者将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分为了以下五方面: 学业能力:儿童如何看待自己在学业上的能力; 运动能力:儿童对自己体育运动能力的感受; 社会能力:儿童是否感到自己受同伴的欢迎; 外表长相:儿童觉得自己有多好看;

行为举止:儿童认为自己的行为被他人接受的程度。

19.答:可以将依恋类型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安全型依恋:这类婴儿与母亲建立了积极亲密的依赖关系。他们能以目前为安全基地探索周围环境。这是最健康的依恋关系。

(2)抗拒型依恋:这类婴儿在母亲要离开之前总显得很警惕,有点大惊小怪。如果母亲要离开,他们就会表现出极度的反抗。这是一种不安全的依恋关系。 (3)回避型依恋:对这类婴儿来说母亲在不在无所谓。母亲离开时他们并没有特别紧张或忧虑的表现。母亲回来时他们往往也不予理会。这类婴儿并未形成对人的依恋,所以也有人称之为“无依恋的儿童”。

(4)组织混乱/方向混乱型依恋:这类婴儿在陌生人情境中表现出混乱和无目标,没有一个清晰的行为模式,对分离后的重逢经常有一些不一致的、古怪的行为反应。这也是一种不安全型的依恋关系。

20.答:(1)生物社会理论:莫尼等人认为,一系列关键性的经历或事件会影响到个体最终形成的性别角色偏好。首先是母亲受孕时胎儿从父亲那里继承的是 X 染色体还是 Y 染色体,其次是受孕6周左右性腺将发育为睾丸或卵巢。婴儿出生后,社会因素就开始在其性别角色形成的过程中发挥作用。两种性别的遗传因素可能导致儿童在人格、认知能力和社会行为上表现出性别差异。莫尼等人也强调“社会标签效应”, 18个月到3岁之间是性别认同的关键期。

(2)社会学习理论:儿童性别角色的认同最初来源于对成人,尤其是对父母和教师行 为的模仿。通过观察、模仿和直接或间接的强化,儿童形成了最初的对性别类型玩具和活动 的偏爱。

(3)认知发展理论和性别图式理论:科尔伯格认为,儿童性别的社会化必须建立 在性别概念的基础上。认知水平越高,儿童适宜的性别类型化行为就越多。性别图式理论认为,性别图式就是一种认知结构,它把有关什么值得观察、什么适宜模仿等性别知识组织在一起。性别图式理论强调,环境的压力和儿童的认知发展共同塑造了性别角色发展。(4) 整合的理论: 胎儿的生理发展是人们判断儿童的性别并采取相应抚养方式的主要依据 (生物 社会理论),社会环境对儿童行为的选择性强化决定了儿童早期性别概念的形成(社会学习 理论),而性别认知和性别图式的形成对 3 岁到 6 岁儿童性别恒常性和性别行为模式的获 得起着决定性作用(认知理论和性别图式理论)。

三、论述题

21.从 2 岁末期到整个3岁期间,幼儿开始表现出一系列中等水平的、复杂的情绪,如窘迫感、羞耻感、内疚感、嫉妒和自豪等。这些自我意识的情绪源自自我的发展,并会对幼儿的自我 评价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当24个月的豆豆被要求在陌生人面前炫耀自己的才能(如 唱歌跳舞)时,就会有明显的窘迫感。自我意识情绪与婴儿的认知发展水平有关,当婴儿能 认识自己(自我的产生),认识到评价自己的行为及评价的规则和标准时,其他的自我意识情绪,如羞耻感、与评价有关的窘迫感,以及内疚感和自豪感等就会相继出现。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评价和反应方式会影响孩子自我意识情绪的发展。父母会影响孩子的自豪感 和羞愧感。儿童所表现出的自豪感和羞愧感的数量极大地依赖于母亲对他们表现的反应。如果父母更强调消极的评价,在孩子失败时批评他们,那么,这些儿童在失败时就会表现出更 多的羞愧感,而在成功时表现出较少的自豪感。因此,豆豆的父母应强调积极评价:在孩子 成功时进行表扬,那么,他就在成功时表现出更多的自豪感,而在失败时表现出较少的羞愧感。儿童最初的自我评价只是反映了父母或其他重要人物对他们的评价,所以,父母的反应方式和评价方式影响了孩子自豪感、羞愧感或内疚感等自我意识情绪的发展。

22.儿童最初表现来的气质特点是人格发展的基础。这种差异影响了父母或其他教养者与儿童相互作用的方式,也制约了父母对儿童作用的效果。所以,托马斯等人认为,气质并不直接决定儿童人格的发展,他们提出“拟合模型”,用来解释气质与环境如何相互作用才能产生最为有利的结果。所谓“拟合模型”,就是指父母的抚养模式和抚养环境与儿童的气质之间的匹配。只有抚养方式与孩子的气质拟合良好,才能较好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许多困难型气质的婴儿,接受了父母亲耐心而敏感的照料,当他们进人童年期或青春期时,已经不再表现为困难型气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