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勘测工理论知识题(中级工相关知识)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21:05:1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水文勘测工》理论知识题(中级工相关知识)

B-A-A (相关知识—降水、水面蒸发观测—观测作业)

B-A-A-001 B 3 5 安装人工观测雨量器

{A} {.XZ}埋入土中的深度要能保证雨量器安置牢固,在暴风雨中不发生抖动或倾斜。 (A)基柱 (B)雨量器 (C)围场栏杆 (D)水尺桩 {B}A

{A}要使用特制的带圆环的铁架套住雨量器,铁架脚用螺钉或螺栓固定在基柱上,保证雨量器的{.XZ},还要便于观测时替换雨量筒。

(A)经受风雨 (B)能耐日晒 (C)安装位置不变 (D)草坪不高 {B} C

{A}要使用特制的带{.XZ}的铁架套住雨量器,铁架脚用螺钉或螺栓固定在基柱上,保证雨量器的安装位置不变,还要便于观测时替换雨量筒。

(A)方箍 (B)麻绳 (C)铅丝 (D)圆环 {B} D

{A}雨量器的安装高度,以承雨器口在水平状态下至观测场地面的距离计,一般为{.XZ}m。 (A)0.5 (B)0.7 (C)1.0 (D)1.2 {B} B

B-A-A-001 C 3 5 安装人工观测雨量器

{A}如多年平均降水量大于50 mm,且多年平均降雪量占年降水量达10%以上的雨量站,在降雪期间用于观测降雪量的雨量器口的安装高度宜为2 m;积雪深的地区,可适当提高安装高度,但一般不应超过3 m,并要在器口安装防风圈。

{B}√

{A}雨量器的安装高度,一般为1.2 m。 {B}×

B-A-A-002 B 3 5 使用雨量器观测降雪降雹

{A}在降雪或降雹时,应取掉雨量器的{.XZ}和储水器(或换成承雪器),直接用储水筒承接雪或雹。

(A)漏斗 (B)雨量器 (C)围场栏杆 (D)水尺桩 {B}A

{A}在规定的观测时间以备用储水筒替换已经承接雪或雹的储水筒,并将后者加盖带回室内,待雪或雹自然融化后(严禁用火烤),倒入量雨杯量测雪或雹的降{.XZ}量。

(A)雪 (B)水 (C)雹 (D)雾 {B} B

{A}取定量的温水加入储水筒内快速融化雪或雹,用量雨杯量出总水量,再{.XZ}的温水量,也可得到降雪或降雹的降水量。

(A)减去 (B)加入 (C)减去加入 (D)加入减去 {B} C

{A}配有感量不大于1 g台秤的测站,可用称量法。称量前,应将附着在筒外的降水物和泥土等杂物清除干净。称出雪或雹的质量后,再称出{.XZ}质量的水倒入量雨杯量读,得到降水量。

(A)同深度 (B)同体积 (C)不等 (D)同样 {B} D

B-A-A-002 C 3 5 使用雨量器观测降雪降雹

{A}在降雪或降雹时,应取掉雨量器的漏斗和储水器(或换成承雪器),直接用储水筒承接雪或雹。

{B}√

171

{A}在规定的观测时间以备用储水筒替换已经承接雪或雹的储水筒,并将后者加盖带回室内,用火烤融化雪或雹成热水,倒入量雨杯量测雪或雹的降雪量。

{B}×

B-A-A-003 B 3 5 雪深的观测方法

{A}可在观测场安置面积为{.XZ}的测雪板进行雪深测量,每次测量雪深应分别测三点,三点相距离开{.XZ}。

(A)1 m?1 m?0.5 m (B)0.5 m?1 m?1 m (C)0.5 m?0.5 m?1 m (D)1 m?1 m?1 m {B}A

{A}可在观测场附近选择一块平坦、开阔地面,在入冬前平整好,并做上标志作为测雪深的场地。每次测量雪深应分别测三点,三点相距离开5~10{.XZ}。

(A)mm (B)cm (C)dm (D)m {B} D

{A}每次测量雪深应分别测三点,且每次测点位置{.XZ}重复。 (A)可 (B)宜 (C)不应 (D)应 {B} C

{A}未测雪压时,可将雪深与同期用雨量器观测的{.XZ}建立关系(应考虑降雪形态),必要时也可乘以0.1系数将雪深折算成降水量。

(A)降水量 (B)降雪量 (C)降雹量 (D)雾雨 {B} B

B-A-A-003 C 3 5 雪深的观测方法

{A}为将雪深折算成准确的降水量,当雪深超过5 cm时,可用体积法或称重法测量与雪深相应

2

的雪压(记至0.1 g/cm),同时注意观测降雪形态,作为建立雪深和雪压关系的参数。

{B}√

{A}每次测量雪深仅选择一点即可。 {B}×

B-A-A-004 B 3 5 固态存储(电子类)自记雨量计的使用

{A}固态存储(电子类)自记雨量计完成安装和检查,在正式投入使用前,应{.XZ}以前存储的试验数据,对固态存储器进行必要的设置和初始化。

(A)清除 (B)保留 (C)转移 (D)打印 {B}A

{A}固态存储(电子类)自记雨量计主要设置:站号、日期、时间、仪器分辨力、采集{.XZ}的间隔时间、通信方式、通信波特率等,要根据现场情况选择。

(A)雹量 (B)水量 (C)雪量 (D)雨量 {B} D

{A}固态存储(电子类)自记雨量计采集雨量的间隔时间一般设置为5min,有特殊需要时也可设置为1 min,对时误差应小于{.XZ}s。

(A)10 (B)30 (C)60 (D)90 {B} C

{A}固态存储(电子类)自记雨量计存储的累积降水量的观测和采集数据转移时间可选在{.XZ} 1~3 d内无雨时进行。

(A)每月结束 (B)自记周期末 (C)来年开始 (D)领导安排 {B} B

B-A-A-004 C 3 5 固态存储(电子类)自记雨量计的使用

{A}固态雨量计经过1个自记周期的观测记载后,要按说明书的操作要求,用计算机读取(下载)降水量数据。并需对仪器重新进行功能检查。复核初始化设置是否正确,并要清除已被读出的数据,重新开始下一个自记周期的运行。

{B}√

{A}固态雨量计经过1个自记周期的观测记载,用计算机读取(下载)降水量数据后,不需清

172

除已被读出的数据,继续开始下一个自记周期的运行。

{B}×

B-A-A-005 B 3 5 冰期蒸发量观测的基本要求

{A}凡结冰期很短,{.XZ}的几天可停止逐日观测,待冰盖融化后,观测这几天的总量。停止观测期间应记合并符号,但不应跨月、跨年。

(A)结有冰盖 (B)水中有冰花 (C)边缘有冰针 (D)仅夜间有薄冰 {B}A

{A}在结冰初期和融冰后期,8时观测时,蒸发器的冰体处于{.XZ}状态,则不论多少,均用E601

型蒸发器,按非冰期的要求,用测针测读器内自由水面高度的方法测定蒸发量。

(A)冰盖10 cm厚 (B)冰盖5 cm厚 (C)结有冰盖 (D)自由漂浮 {B} D

{A}从进入稳定封冻期,一直到春季冰层融化脱离器壁的期间,可根据不同的气候区,选一部分代表站,采取适当的防冻措施,用{.XZ}观测冰期蒸发总量,同时用20 cm口径蒸发器观测日(或旬)蒸发量,以便确定折算系数和时程分配。

(A)自然水池 (B)80 cm口径蒸发器 (C)E601型蒸发器 (D)20 cm口径蒸发器 {B} C

{A}由于气温突变,在稳定封冻期{.XZ}出现融冰现象,并使冰层脱离器壁而漂浮时,则应立即用测针测读自由水面高度的方法,加测蒸发量。

(A)自然水池 (B)E601型蒸发器 (C)80 cm口径蒸发器 (D)20 cm口径蒸发器 {B} B

B-A-A-005 C 3 5 冰期蒸发量观测的基本要求

{A}冰期水面蒸发量及气象辅助项目的观测时间、次序,一般情况下与非冰期相同。 {B}√

{A}冰期水面蒸发量及气象辅助项目的观测时间、次序,宜调整得与非冰期不同。 {B}×

B-A-A-006 B 3 5 冰期E601型蒸发器观测方法

{A}进入冰期后,将{.XZ}布设于套桶内进行观测。

(A)自然水池 (B)E601型蒸发器 (C)80 cm口径蒸发器 (D)20 cm口径蒸发器 {B}B

{A}不稳定封冻期用E601型蒸发器测针测读蒸发量时,蒸发器内的冰体必须全部处于自由漂浮状。如有部分冰体连结在器壁上,则应{.XZ}后再测读。

(A)维持现状 (B)加温融化 (C)敲碎捞出 (D)轻轻敲离器壁 {B} D

{A} E601型蒸发器封冻期一次总量系用封冻前最后一次和解冻后第一次蒸发器自由水面高度{.XZ}而得。

(A)相除 (B)相乘 (C)相减 (D)相加 {B} C

{A} E601型蒸发器防冻裂可采取钻孔抽水减压的方法,抽水的目的是在{.XZ}预留一定空隙,以备冰厚增加所产生的体积膨胀。

(A)冰层下 (B)冰层上 (C)器外 (D)器内 {B} A

B-A-A-006 C 3 5 冰期E601型蒸发器观测方法

{A} E601型蒸发器防冻裂采取钻孔抽水减压的方法时,都要注意防止器内的水喷出器外。如在钻孔时发生水喷出器外的情况,要估计喷出的水量,并在附注栏内详细说明。

{B}√ {A} E601型蒸发器防冻裂采取钻孔抽水减压的方法时,如在钻孔时发生水喷出器外的情况,自己知道就行了。

173